2002-2018年中国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
2018-06-20张秀梅杨锡军
张秀梅,杨锡军
(佳木斯大学a.理学院;b.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为大学生搜索知识、搜集资料创造了重要条件。由于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大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网络使用技术,并深受网络影响。但因其自身具有隐匿、及时、平等等特点,严重改变了该群体的行为模式、价值观、态度倾向、心理发展、道德观。这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并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而知识图谱能展现某领域发展态势。因此,本研究利用Bicomb2.0及SPSS20.0软件,通过关键词共词分析等方法,绘制知识图谱,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可视化归类与整理,筛选出该主题最主要的研究热点,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的演进轨迹,以启迪今后的研究。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资料来源
在CAJD采取期刊高级检索的方式,将“大学生”和“网络行为”设为主题,检索自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901篇。为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本研究将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等与网络行为主题关联较远的文献予以删除,共得到有效文献503篇,以此为基础开展知识图谱分析。
(二)研究方法
采用Bicomb 2.0与SPSS 20.0对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第一步,在中国知网( CNKI) 中将主题词设成“大学生”和“网络行为”,将503篇有效文献转化成Bicomb2.0能够识别的ANSI编码格式。第二步,统计503篇有效文献所包含的关键词,记录高频关键词(频数≥6)。第三步,构建高频关键词近似矩阵并进行聚类分析,绘制聚类树状图。第四步,运行SPSS 20.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描绘该主题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最后,综合第三、四步的结果对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高频关键词的确认与统计分析
关键词代表了每一篇研究成果的内容,是作者的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的集中体现与概括,反映的是文献的核心内容[1]。每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皆可通过高频关键词得到表征,对2002-2018年1月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共得到476个关键词,出现1916次。将出现频次大于6的关键词记为高频关键词,共计29个,1107次,占关键词总频数的57.78% ,符合知识图谱分析要求(见表1)。
表1 29个高频关键词排序( 频数≥6)
由上表可知,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重点主要围绕“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应对计策”、“高校行为失范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计策及教育创新问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等主题而展开的研究。以上分析对该领域的梳理和探索还是初步的,尚不能揭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隐性关系,因而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二)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相异系数矩阵
为了更好地揭示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把Bicomb2.0产生的词篇矩阵输入SPSS20.0,选定二分类Ochiai为度量标准,得到29*29的共词近似矩阵,并通过EXCEL中函数功能转成相异矩阵,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分析数据结构。相异矩阵(如表2所示) 的值愈小,标明关键词间关系愈密切,对角线上的数值0表示关键词与自身的相关程度。
为了更好地揭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经由Bicomb2.0分析而产生的词篇矩阵输入SPSS 20.0软件,以二分类Ochiai为度量标准,得到一个29×29的共词近似矩阵,导入EXCEL,利用函数功能转成相异矩阵,得到符合高频关键词Ochial度量相异矩阵(详见表2)。矩阵中的数值越小说明关键词间关系越密切。
表2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高频关键词Ochial度量相异矩阵(部分)
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调查网络行为失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0.000.2840.6930.752 0.733 0.890网络行为0.2840.0000.8470.723 1.000 0.804网络0.6930.8470.0000.844 0.941 0.894调查0.7520.7230.8440.000 0.952 0.924网络行为失范0.7331.0000.9410.952 0.000 0.026思想政治教育0.7900.8040.9940.922 0.974 0.000
从表2可知各关键词离“大学生”从近到远的次序是: 网络行为(0.284) 、网络(0.693) 、网络行为失范( 0.733) 、调查(0.752)、思想政治教育(0.790) 。表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中,大学生与网络行为失范结合起来论述的成果较多,并且调查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
(三)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远近关系,把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 20.0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从中可直观看出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可分为4类(见表3)。
表3 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
从表3可得,该研究领域具体分成四类:
第一类为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及应对计策。自媒体是公众共享其自身趣闻的路径[2]。大学生网络行为即高校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交际、娱乐等行为[3]。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如下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网络互动频繁。2.重视自我呈现,网络行为富有个性。3.热衷网络交往,忽视现实交往。针对上述特点,莎日娜[4]从社会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下建议:1.政府层面: 完备有关规定,健全监管机制。2.媒体层面:大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整顿互联网环境。3.学校层面: 增强文明上网教育,提升其自身自媒体运用能力。4.主体层面: 强化自我教育,拔高自身素养。
第二类为高校行为失范研究。在高校中,相对于教职工,学生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大学生成为高校网络应用行为最为活跃的人群。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即高校学生以违法的方式使用互联网,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1.严重的网络上瘾行为。2.不良的网络抄袭行为。3.失德的网络欺骗行为。4.恶意的网络攻击行为。5.非法的网络传播行为。网络行为偏好即个人在动机的驱动下,以互联网功能为中介而展现出相对不变的态度和行为倾向[5]。郑显亮等[6]发现在排除了性别和网龄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亦能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
第三类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计策及教育创新问题。某学者[7]指出以下三点规范计策:第一,道德教育,这是根本所在;第二,信息素养的培育,这是主要内容;第三,网络规范教育,这是重要内容。商丹[8]提出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教育创新建议:1.根据其行为特征实行教育。2.借助同辈群体发挥积极作用。3.减少同辈群体的消极作用。
第四类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法是该领域的首要研究方法。彭阳[9]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瞩目,互联网已是大学生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成分。
(四)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把相异矩阵导入SPSS20.0,勾选ALSCAL,勾选Z分数作为标准化方法,将Euclidean设为度量模型。基于多维尺度分析图与树状图描绘本研究的知识图谱(见图1)。知识图谱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坐标轴,展现该研究领域的内部与外部的影响情况[10]。纵坐标代表某领域内部关联程度,横坐标表示领域间彼此的影响程度[11]。
由图1可知,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应对计策、高校行为失范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计策及教育创新问题三个种类关键词都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表明其与主题间关联密切,是研究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横跨二、三、四象限,该词团向心度中等但密度比较低,处于既非中心亦非边缘的中间地带但结构不完整,内部联系不紧密,虽潜在发展空问,但较波动可能演变为其他类团。其中“现实生活”、“ 网络文明”、“ 行为规范”处于第三象限内部链接紧密,却和外界关联松散,发展到某进程易因丧失抬升力量而消散。
图 1 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
三、结论
经上述分析,可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热点领域重点集中在我国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及应对计策、高校行为失范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计策及教育创新问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四块,推动了其理论与实践繁荣发展,也为其政策的制定与完备予以思路。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采用调查法,缺乏高品质成果;领域四研究结构松散,内部联系不够;“现实生活”、“网络文明”、“行为规范”与外界的联系不够。
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描绘热点知识图谱较为明朗的展现了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热点的离散情况,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调查法,缺乏高品质成果,需加大大学生网络行为实证研究力度,领域四结构松散,内部联系不够,应加强内部间的联系,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现实生活”、“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的研究应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将来研究应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期取得更有效度的研究结论。
[参 考 文 献]
[1]荆树蓉, 赵大良, 葛赵青,等. 科技文献词频评价法的构建思路[J]. 编辑学报, 2012, 24(1):94-96.
[2]WILLIS Chris,BOWMAN Shayne.We Media[R].The Media Center,2003.
[3]王玉娥, 代金平. 青少年网络行为导向探析——基于网络空间的社会性视角[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3):89-89.
[4]莎日娜.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分析及教育引导[J]. 纺织服装教育, 2013, 28(2):165-168.
[5]周林.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5.
[6]郑显亮, 顾海根.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行为偏好的关系:班级环境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 11(5):690-696.
[7]侯丹娟. 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初探[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5):61-64.
[8]商丹, 朱喆. 基于新媒体交往方式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7):69-71.
[9]彭阳.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8):875-877.
[10]Law J, Bauin S, Courtial J P, et al. 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 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 Scientometrics, 1988, 14(3-4):251-264.
[11]曹志杰, 冷伏海. 共词分析法用于文献隐性关联知识发现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10):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