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吴越国的铜镜类型及纹饰特点(上)—兼议五代时期的铜镜及相关问题

2018-06-20□王

收藏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素面东阳铜镜

□王 牧

图1 五代 四瑞兽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图2 五代 亚字型素面方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唐末藩镇割据,最终分崩离析走向消亡,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年代。在战争频仍、政权更迭的50余年里,相对于北方的混乱及衰弊,处于东南一隅的吴越国则是乱世中的平安福地。乾宁三年(896年)钱受封两浙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受封为吴越王,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纳土归宋,其间80余年,历三代五王,鼎盛时辖十三州一军,区域包括浙江省的全境,江苏的苏州及福建省的福州,包括闽江下游和闽东北地区。吴越国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对外纳贡称藩,知尊中国。对内兴修水利,建筑海塘。水利大备,岁多丰稔,社会安定平稳。土人建国,惟钱氏建立的吴越国善始善终。经济的繁荣富庶带来了文化昌盛,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另向中原进贡,与契丹、日本、朝鲜等海上对外贸易,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手工业的发达,所谓“奇器精缣,皆制于官,以充朝贡”①。这一时期吴越国的瓷器、丝织业、金银器、雕版印刷都有长足发展。

铜镜作为有独立功能及审美趣味的实用工艺品,从理论上讲也应该有所表现。遗憾的是,从已出土的五代吴越时期的铜镜来看,整体工艺朴素,从审美价值而言似乎并未进步反而衰退了。但如果把视线拉长,从整个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五代吴越的铜镜艺术,再拓展视野把它与五代时期其他区域的铜镜和同时代不同质地的文物做比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五代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艺术风格承前启后,铜镜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特点。吴越国铜镜亦概莫能外,有推陈出新的镜类,比如线刻铜镜,从目前出土情况看,它们基本可判断为吴越时期独创的铜镜新类型。这个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日趋成熟,出现了版画艺术②。它又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铜镜终究是商品,而版画艺术给铜镜纹样的成型注入了快捷、多变的新活力。通过对比梳理,我们能基本把握唐代至宋代的铜镜艺术风格及工艺的流变过程,从而能进一步了解认识吴越国乃至五代时期铜镜的类型与特点,这是本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我们研究五代吴越国乃至整个五代时期铜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目前已知五代吴越时期有铜镜出土的考古遗址有:杭州雷峰塔、东阳中兴寺塔、金华万佛塔、黄岩灵石寺塔、苏州云岩寺塔、苏州七子山五代墓葬及吴越国王陵。我们逐一检讨。

1.吴越国王陵及王室成员墓葬出土铜镜:a.瑞兽铭文带镜,直径20厘米,钱之母水邱氏墓出土,该墓位于浙江临安县城西5里的明堂山南麓,另一侧是钱之父钱宽之墓。水邱氏墓在1980年发掘,墓葬年代为唐天复元年(901年),其时钱已封为两浙节度使,6年后受封为王。b.四灵八卦纹方形铜镜,直径21厘米。1970年临安市板桥乡如龙村五代吴随□墓出土,应属王室成员墓③。

2.雷峰塔地宫出土铜镜:a.瑞兽铭带镜(背面有线刻纹样),直径10.3厘米。b.海兽葡萄镜,直径12.4厘米。c.葵花形双鸾镜,2.4厘米。d.都省铜坊匠人倪成镜,直径16厘米。e.素面镜,直径14厘米④。

3.苏州云岩寺塔2面:a.素面墨书铜镜(直径33.6厘米),墨书:女弟子陆七娘敬舍大镜一面入武丘山塔上……隆建二年三月□日题等49字。b.四神八卦镜,直径23.7厘米,镜背有四神、八卦、十二生肖等图案、符号和镜铭,镜面錾刻线佛像等图像⑤。

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末后周显德六年,即吴越钱弘十三年(959年),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建成。八面七层,仿木构楼阁式,高47.5米。1956年在对该塔进行维修时,在第二、三层中发现不少文物,其中铜镜出自第三层。

4.黄岩灵石寺塔共出土15面铜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6面镜面刻有线刻佛像的铜镜,这6面铜镜背纹饰除一面是花枝禽鸟纹样外,其余均为素面,直径在16.8~25厘米之间。铜质完好无锈,光亮如新。另外尚有素面镜、弦纹镜、仙骑镜、鸾鸟镜、瑞兽带镜等⑥。

图3 五代 仿汉半圆方枚神兽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图4 五代 开元通宝素面圆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灵石寺塔位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南麓,原有灵石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咸平元年建成。原有两塔,立于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东塔清初已毁,西塔为六面七级的砖结构塔。1987年在对西塔大修过程中进行了文物清理工作,在塔的16个中空部位(或为天宫)放置着佛像与供养品,包括各类材质的彩绘、贴金、素面佛像、菩萨和供养人像共148尊。铜镜放置于塔之第五层上下隔层中的下层,及第四层南北隔层中的北层铁函中。

5.金华万佛塔出土的铜镜:据出土资料表明共有51面,目前完整的有34面,以素面小圆镜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7面,分别是:a.飞禽花枝葵花形镜,直径12.6厘米。b.飞天镜,直径14.4厘米。c.六花枝纹镜,直径21厘米。d.千秋万岁双凤镜,直径14.4厘米。e.禽兽葡萄纹亚字形镜,边长11.6厘米。f.素面葵花形镜,直径10.4厘米。g.素面亚字形镜,边长12.5厘米⑦。

图5 五代 花边形五岳真形小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表1:东阳市中兴寺塔出土铜镜

万佛塔位于浙江金华市塔下寺山坡上,本名“密印寺塔”,1957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暴露在外的地宫做了发掘清理工作。地宫由六块刻有佛经的石板铺成,铺底的一块有刻经题记,末行凿刻有“嘉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字样。地宫内出土有吴越国时期的铜、铁质金涂塔、佛像等。

6.东阳中兴寺塔,共出土铜镜18面。详细见表—⑧。

东阳中兴寺塔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区南部的勒马峰北麓。据《东阳隆庆续志》载:“中兴寺在县南五里,旧名法华,梁天监六年建。”根据中兴寺塔出土的《婺州东场县中兴寺新砖塔舍利记》碑文载:“建隆元年庚申岁,天台国师德韶罄舍资金,鼎新构砌,寺有僧文捷……同力募缘,结兹塔……”由此可知,中兴寺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又据中兴寺塔出土的另一块碑记载:于宋建隆三年(962年)七月十五日,由楼彦等人“为资荐先逝……并及自身妻室……自发心造第八层……”根据文献、碑文,结合出土文物所记年号可知,中兴寺塔始建于建隆元年,竣工于建隆三年(962年),是仿楼阁式实心砖塔,四面九层。旧名法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改国号“建隆”。此后,吴越国改用宋室年号,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纳地归宋。1963年4月23日塔倒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到现场进行清理,从塔心、塔壁中出土了金属器、陶瓷器、漆木器、经卷等不同类别的文物170余件。难得的是该塔出土的数面铜镜和不少文物上刻铸有年号,此时江南尚属吴越国领地,故铜镜均为吴越国时期制作。

7.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线刻佛像铜镜,直径10厘米。佛像右手说法印,左手于胸前作禅定印,全跏趺座于仰莲上,佛身后有葫芦形背光,衣带飘逸,法相庄严。这是线刻铜镜的新资料⑨。

8.苏州七子山墓葬出土的癸角素面方镜(推测是倭角),边长19.6厘米⑩。

9.安徽舒城县出土的天宝五年铭葵花镜,直径13.2厘米。1975年4月23日,安徽舒城县柏林乡大墩村路南队出土,舒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八瓣莲花形,小圆钮。镜背有“天宝五年匠人李志”八字铭,外围一圈凸弦纹。吴越国武肃王钱时期有天宝年号,天宝元年为908年,天宝五年为912年。这与文献《十国春秋》记载钱使用“天宝年号”吻合。据此,推测该镜为吴越国时期铜镜,如果推测成立,说明吴越国也有私人制境作坊。

10.线刻铜镜,此类铜镜的镜背纹样大部分是素面的,少部分有纹样。关于线刻铜镜,已有专题文章,此文不做重点讨论 。

图6 五代 海兽葡萄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为了更好地阐释吴越国铜镜,有必要扩展了解其他区域的五代铜镜。根据已出版的部分铜镜著录,摘录五代时期铜镜,列表如下 。

表2:五代时期铜镜

图7 五代 素面线刻文字镜 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18《忠献王》。

②黄士珊《唐宋时期佛教版画中所见的媒介转化与子模设计》,《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③临安市文物馆、朱晓东编著《物华天宝—吴越国出土文物精粹》,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④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雷峰遗珍》,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⑤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藏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⑥2006年5月,笔者曾两次专程到黄岩博物馆调查灵石塔出土铜镜。

⑦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士伦执笔《金华万佛塔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58年 。

⑧2017年12月,笔者专程前往东阳市博物馆调查中兴寺塔出土铜镜,承蒙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⑨上海博物馆《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⑩苏州文管会、吴县文管会《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2期。

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安徽六安出土铜镜》,2008年。

沙市博物馆《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文物出版社,2010年;周世荣编《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霍宏伟、史家珍主编《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安徽六安出土铜镜》,2008年;淮南市博物馆编著《淮南市博物馆藏镜》,文物出版社,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编《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中华书局,2014年;冯汉骥撰《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王纲怀编著《三槐唐藏镜》,文物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素面东阳铜镜
古韵东阳
李蕾作品
天降大福喜成双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寄秋声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素面
一兜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