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国官印孤品

2018-06-20□马

收藏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官印印文天门

□马 洪

图1 渤海·天门军之印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勿吉后裔—以粟末靺鞨为主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初称“震国”,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国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隶属于唐王朝。926年,渤海国被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文化中的汉文化因素浓厚,其典章制度效仿唐中央,亦置有兵卫府及三省、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等机构。“天门军”是渤海王城禁军之一,类似于唐朝中央十军的禁军组织。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天门军之印”(图1~3),1960年出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皇城遗址,印面纵5.3、横5.25、印台厚1.4、印槽深0.9、钮高2.7厘米,穿孔上圆下方,孔高1.1厘米,是一枚渤海王室禁军的官署印。

关于渤海官印,据《宁安县志》著录,1911年镜泊湖城墙砬子山城出土一方“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另据东北史专家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记载,东京城西发户附近出土过一方“渤海大王”印。遗憾的是,这两方渤海官印,既没有见到实物资料,也没有留下印文钤本,印章形制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天门军之印”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渤海国官印孤品,尤显珍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代官印的文字,直接受隋代官印的影响,统用朱文、篆书。但唐印的篆书,应该说,既不是秦汉印专用的缪篆,也不是规范的秦代小篆,这种篆书,可以认为是小篆的异化。“天门军之印”的篆书,呈现的是唐印篆文圆劲朴茂的风格。该印为鼻钮,钮顶圆弧,下部显收腹状,斜削至印台,穿孔较高。这种钮式较为特别,于其它地区所未见,为唐代官印系统增添一种新的钮式类型。由于渤海官印实物目前仅存此例,其它官印是否也是这种钮式,不得而知,还不能肯定此种钮式就是渤海官印的标准形制。另外,该印印文中“门”字写似“斗”字形,当为讹写。背款有“天门军之印”五字楷书释文,而无纪年款,这基本符合唐代官印的刻款规范。略有小别的是,“天门军之印”的背款带有书意,錾刻工致。

蟠条焊接印文,是唐代官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渤海“天门军之印”同样也使用了这种制印工艺,可谓一脉相承。早在该印刚发现之时,有学者撰文介绍此印已注意到了印面制作的特殊之处:“观其印槽之深及印文之细挺,似先刻铸成字型,然后镶嵌于印范之内。”①只是当时还不甚清楚这种蟠条焊接工艺是唐代官印特征。“蟠条印”之称,首先由印学家沙孟海提出并定名:“唐代官印统用朱文,字画用小铜条蟠绕而成,遇有枝笔,用短条焊接上去。这是一种新的制法。印史上未见有什么名称,我们称之为‘蟠条印’。”②焊接印的具体技术是,在一个预先铸好的有边栏的印盘内,用厚薄均匀的单层或双层折叠铜片的断面,遵循一定的章法和篆法,根据字画的长短、深度要求取料,然后加工造型焊接而成,其中经过选、裁、钳、焊、磨几道工序。蟠条印始于何时?不见史载。目前见到最早的蟠条印为隋代遗物,陕西咸阳顺陵一带出土的“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图4),印面呈正方形,边长5.3、印文深1.1厘米,为铜片焊接而成。蟠条印工艺的真正兴起是在唐代,考古资料证实,唐代金属工艺中,切削、焊接、铆、镀、镶嵌等技术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其中焊接工艺就有大焊、小焊、两次焊、掐丝焊等,尤其是掐丝焊,对焊接印的创造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蟠条印的线条以圆取势,具有一种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这与唐代工艺的审美风尚亦较吻合。

宋初,仍然制作蟠条焊接印,甚至私印也有此种作法,孙慰祖《可斋论印三集》③著录一方北宋私印“顿首”,即是铜片焊接而成。采用铜片焊接印文显然存在缺陷,若保管不好,印文容易脱焊,造成扭曲变形,由此失去可信度,故唐代以后这种工艺便逐渐废弃了。

在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由先秦以来形成的玺印艺术传统在持续了魏晋南北朝将近四个世纪的颓势以后,已很难通过其原有模式的简单回归来扭转颓势。同时,又因为楷书的大量流行,传统的篆书结构和以篆书为主构成的秦汉印章风格和篆法传统,在唐人的心目中渐渐失去往日的魅力,又加之纸张的广泛使用和书卷的大量出现,印章的功用由原来的抑之于泥以作封检传递的信物而变为钤之于纸,而当时或因钤印的印泥研制尚在初创阶段,其印色或不尽如意,这也多少限制了印章的盛行。如此,隋唐两代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过极其繁荣兴旺的历史,但其印章艺术却相对地黯然失色。历来不少篆刻评论家多称“唐宋元无印”,或谓这一时期为印学的“黑暗时期”。客观地说,唐印的确失去了秦汉玺印朴茂生动的那种艺术性,但盲目一概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甘旸所谓“不宗古法而尚纤巧”,虽是批判之语,倒是说出了唐印的特征。唐代官印的独特制作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艺术风格、审美观念以及变革出新的文化精神,在印学史上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位置和肯定。尤其是唐印以圆取势、灵活多变、稚拙朴实、有意无法、有法无意的作风和意趣,对后世文人篆刻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正如清代浙派篆刻大师丁敬论印诗所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渤海“天门军之印”,从篆刻艺术的角度赏析,印面设计颇见法度与巧思,印文平整中见圆转,线条有一种韵律之感,排列布局,自由占地,疏密得当,“天门”二字占一行,为使章法稳妥合理,“天”字上面一横笔两端上翘,在视觉上增加这块空间的充实感,“门”字放大拉长,虽重心在上,但下面逼边的三竖笔,刚劲有力,犹如三条鼎足,获得稳重。该印印文完整,品相很好,无疑是唐代官印系统中不可多得的一件质量较高的官印精品。这种极为成熟的、符合传统印章美学的形式以及特殊的蟠条焊接工艺,没有丰厚的印学文化积累,恐怕是难以为之的,不排除有深谙制印技术的汉人参与了设计与制作。当然,其中也融入了渤海靺鞨民族的审美观念。

图2 天门军之印印面

图3 天门军之印背款拓片

图4 陕西咸阳出土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印稿

注释:

① 朱国忱《渤海上京龙泉府发现铜印》,《文物》1963年第2期。

② 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1987年。

③ 孙慰祖《可斋论印三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官印印文天门
洞开天门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天门石
天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