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8-06-19郑伟宣
郑伟宣
急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机械性堵塞,肠腔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及通过发生障碍,如不能及时处理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肠梗阻是外科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及胆道疾病,约占急腹症的20%[2]。影像学检查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定位及病因判断有重要意义[3],为进一步探讨急性肠梗阻行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像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体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排气减少及排便不畅,部分患者存在腹水、发热及呕吐等症状;(2)意识清醒,无精神异常,能够配合辅助检查及手术治疗;(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接受相关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一般资料 收集 2016年 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武义县中医院收治的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肠梗阻患者 55例,55例最终经手术确诊急性肠梗阻患者51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22~69岁,平均(49.35±9.63)岁;病程1~ 7 d,平均(3.06±1.22)d。55 例中 40 例出现不同程度呕吐,5例出现腹水,20例出现发热,3例有便血病史,9例可扪及腹部包块。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X线与CT检查,均接受手术治疗,并进行病理诊断。
1.3方法 X线检查采用西门子Multix Fusion 600型 X射线数字摄影系统(DR),行腹部立位片检查,范围由上至膈顶下至耻骨联合,两边至肋骨外侧。CT检查采用美国GEOptimaCT54016排螺旋CT,行全腹部CT扫描,由膈顶至耻骨联合连续扫描,然后进行1.25 mm薄层重建。在AWP工作站依据多面重建生成三维图像,结合患者病情选取适宜角度。管电流125~220 mA,螺距1.375,电压120 kV,扫描层厚5 mm。增强扫描利用MedradStellantD型高压注射器注入碘海醇,速率约3m l/s,剂量80~100m l。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比较 CT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31、22.03、16.70,均<0.05)。见表1。
2.2CT检查肠梗阻定位符合率 CT检查肠梗阻定位诊断符合率为 94.12%(48/51),假阳性率为 1.96%(1/51),假阴性率为3.92%(2/51)。见表2。
2.3CT检查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CT检查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为92.16%(47/51),假阳性率为1.96%(1/51),假阴性率为 5.88%(3/51)。见表 3。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或肠道堵塞。如果急性肠梗阻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会引发梗阻肠断结构和功能改变,继而发生体液及电解质的丢失,最终引发肠壁坏死甚至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4]。引发急性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包括肠粘连、肠套叠、肠道炎症、肠道肿瘤、肠内胆石及肠扭转等,不同原因导致的急性肠梗阻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5]。对于考虑急性肠梗阻患者首选检查为腹部X线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案,但X线检查不能判断肠道及周围组织器官的三维信息,也难以明确肠梗阻的梗阻部位及发病病因[6]。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比较
表2 CT检查肠梗阻定位对照 例
表3 CT检查肠梗阻病因对照 例
相比于X线检查,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具有诸多优点,能够清晰的显示肠腔、肠壁及周围组织脏器结构,并明确患者梗阻部位、梗阻程度及发病病因[7]。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判断梗阻部位的血供情况,平面重建可以显示横断面、冠状面等多个层面的信息;曲面重建可以对肠管进行直观分析,了解梗阻的部位及狭窄度;最大密度投影可以观察肠内胆石等病变情况[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肠梗阻诊断中CT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 X线检查(<0.05)。这证实了急性肠梗阻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急性肠梗阻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能够较好地判断梗阻部位及发病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