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018-06-18陈凤鸣
陈凤鸣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渐入人们的视野并不断受到重视。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乡土特色资源的类型也较为丰富。我园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三种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即主题活动构建式、特色课程引领式、融合教育渗透式。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以便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乡土特色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27-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应从本地、本园条件出发,结介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介作,综介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认、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等。可见,开发与利用周边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趋势。
一、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旨在通过挖掘当地蕴藏有教育意义的各种特色资源,转变为幼儿园课程的过程,这丰富了课程论文的相关理论。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自《纲要》颁布以来,园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热点问题,而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课程資源的挖掘,尤其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本地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挖掘直接影响园本课程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同时,这也符合回归自然的生态课程观,并将这种课程观不断发扬光大。
2.实践意义
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以幼儿为本位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具体实践。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务必会加强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打破幼儿教育囿于园内的传统,使得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社园合作和家园合作的意义也会凸现出来。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等方面的特色资源与这些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彰显,为此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会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二、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类型
农村地区较城市而言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风俗民情、自然风光等各类资源,这些资源蕴藏着较大的教育价值,被合理开发后就可以转变为特色课程资源。笔者将其具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废旧物品
由于废旧物品具有易得性、广泛性、低廉性等显著特点,因此其成为诸多幼儿园广泛利用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变废为宝课程活动的开展极具吸引力,并且成本低,易于开展。
2.自然资源
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也是幼儿园最常利用的教育资源之一。
3.风俗民情
这属于特色资源中的软资源,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与情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利用风俗民情开展主题教育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条途径。4.特色饮食。当地特色饮食品种丰富,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且简单易做的部分作为课程资源内容,不仅能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本土饮食文化传承,让幼儿感受家乡的美好。5.民间游戏。很多传统游戏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
三、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
农村乡土特色资源的种类繁多,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从而为幼儿园课程的编排奠定基础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1.主题活动构建式
主题活动指的是在一个时间段内以某个主题为线索,围绕其进行思考、实践、交流的活动。相比常规教育活动,主题活动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具系统性,更具灵活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主张综合主题教育的教学法,他倡导把儿童应该学到的内容完整而有系统地教给幼儿。教师可本着“去粗取精、灵活妙用”的原则,根据“本土文化”的主题线索,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特定乡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构成乡土文化课程的主题活动。形式上,创新乡土课程的开展渠道。我们依据幼儿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尝试开展以主题活动为形式的乡土课程,以春游、秋游、游园活动、亲子活动等方式丰富完善主题,在我园的庆“六一”系列活动中,我们还以“识家乡话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场隆重的文艺演出,幼儿在说、演、唱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2.特色课程引领式
特色课程以幼儿直接体验的、操作探索的活动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幼儿现实且同时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由于课程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而开展频率不宜过高,最好一周或两周一次。活动内容可以是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内容,以上文中的主题活动为例,特色课程内容可以是学做米而饺子、辣白菜、花饼等;也可以把特色活动与传统节假日有机结合,利用一年中的特定节日开展活动课程,了解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的由来等,在活动中幼儿相互间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融合教育渗透式
在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开展乡土课程,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在真实现场展开的活动形式。通过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其中体验发现、探究乡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学习快乐。在时间上,确保乡土课程的开展。乡土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紧扣《纲要》的目标,将乡土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幼儿晨操时,播放具有家乡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幼儿就餐时间,每天有计划地搭配各种家乡的水果;在午睡前,给幼儿讲述家乡故事、趣闻轶事。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在习惯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养成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幼儿的习惯培养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渴,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