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的研究
2018-06-18韶阿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多样化办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下,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前行,与此同时,高校“双一流”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2017年是一省一市高考改革落地之年,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建设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科,如何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是现阶段高校招生工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双一流 高考改革 招生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01-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2014年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招生改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等内容。改革启动当年,首先在上海市、浙江省开展试点方案,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上海模式”和“浙江模式”,2017年迎来一省一市高考改革落地之年,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建设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科,如何进行招生宣传、高中生如何选择高校、如何选择学校等系列问题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
一、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意义
高校招生宣传是学校向社会、家长、考生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招生计划、招生政策、招生简章等内容通过现场咨询、网络媒体、电话解答等方式与家长、学生及中学进行交流的一系列措施。
生源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招生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招生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1)随着国家高考改革制度的逐步实施,社会各界对招生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日增加,同时,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简化明了、快速推进、便捷传播”等特点,使得国内外高校招生工作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众多国内外一流高校中保持不败之地并脱颖?怎样选拔适合高校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在新高考方案下选择合适的考生?等问题是目前高校招生工作人员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招生宣传是高校向社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能够让考生、家长更充分的了解高校的基本情况和实时动态,有助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高校更加全面细致的掌握从而合理的选择高校和专业[1]。(2)招生宣传是高校向社会传递信息的有效方式,旨在弘扬校园文化、树立学校形象,是高校充分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就业方向的有效途径,可以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同时吸引、动员更多优秀考生填报学校,实现学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达到双赢效果。招生宣传对于高校而言 ,是为了提升学校知名度,顺利完成招生计划,争取更优质的生源。对于家长、学生而言,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国家人才选拔提供更优的选择[2]。
二、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为深入实施教育部“阳光工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应以选拔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优秀考生为目的,以健全制度为基础,以严格管理为抓手,以优质服务为要求,以有效监督为保障,努力实现三大工作目标:一是提高生源质量,保持生源质量的渐进提升;二是管理规范到位,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全面落实“十公开”阳光招生工程;三是制度完善健全,严格遵守教育部的“30个不得”和确保招生过程“零违规”,实现“平安招生”。
1.真实有效原则
高校所宣传的招生政策、计划等招生指南对考生及家长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是填报志愿的有力依据。必须保证招生宣传时,政策的官方权威性、数据的准确性、解说内容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招生宣传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过硬的基本能力。
2.服务指导原则
作为高校宣传人员,应本着服务指导的原则,客观的宣传学校。招生宣传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增强服务意识,本着“让社会、家长、考生满意的态度”,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和家长做好服務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如何更深入了解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填报志愿和专业选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向社会准确公布招生工作和学校相关信息,切实落实好“阳光招生”工程[3]。
3.针对性强原则
招生宣传所面对的主体主要是考生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习水平的考生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明确定位,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具体交流,才能对考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导,确保招生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招生宣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某一区域,需要宣传人员3~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对该区域进行了解然后制定相应的招生宣传策略。这样才能在当地老师、家长和考生的心中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长时间的积累也可以让宣传人员不断优化宣传策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招生宣传策略
招生宣传既是学校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围绕“固本强外”方略,主动应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线上线下并举,落细、落实各项招生宣传工作,以“中学生源基地内涵建设”为主线,深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和载体,从而加强招生宣传日常化,确保生源质量的提升。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招生宣传队伍
招生宣传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大事,需要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应该建立专门的招生宣传工作组,负责招生宣传人员老师选拔、定期培训等工作。同时,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招生宣传,不断优化招生宣传队伍,齐心协力,共同谋划招生宣传策略,为学校招生工作和生源质量献计献策,做出积极贡献。
2.精心设计宣传方案及宣传材料
由学校招生工作主管部门提前部署、精心准备,通过新闻、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对学校进行宣传;通过招生宣传报纸、海报、画册、X展架等宣传材料,结合考生及家长需求整理学校宣传特点、亮点和宣传方案,全方位、多角度对学校进行宣传。
3.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宣传面
定期更新、完善学校招生信息网,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充足的招生政策和报考指南,应加强与校内外媒体的沟通,对学校及生源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及时将学校最新的招生录取动态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和考生公布。
4.不断提升学校咨询服务水平
招生主管部门应全年设立免费咨询值班电话,以方便学生及家长咨询;在填报志愿阶段,派出大量的招生宣传人员深入中学和大型高考咨询会,“面对面、点对点、一对一”的宣传学校招生政策,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合理化、科学化的咨询。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省(区、市)高考咨询会等服务平台,公开招生志愿填报资讯资料,增加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招生信息服务质量,为学校赢得良好社会聲誉。
5.加强学院内涵建设,通过学科宣传打造专业宣传平台
为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不断加强学校专业推介。积极推进学校“三个一工程”宣传方案,即每个学院一部宣传视频、每个学院开放一个实验室、每个学院打造一场教授精品报告。宣传视频用于介绍学院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实验室用于老师和考生进行专业体验,更深层次的了解学校和专业,精品教授报告则为学生详细的进行了专业知识科普和未来职业规划发展。
6.加强学院内涵建设,通过学科宣传打造专业宣传平台
以“中学生源基地内涵建设”为主线,实施招生宣传“三个一策略”。为应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及时调整招生宣传策略,加强生源基地中学建设,实施招生宣传“三个一策略”,即改变传统招生宣传广撒网模式,重点加强优质生源基地中学建设,招生宣传老师按照“一人一市一中学”策略,深入中学宣传,以点带面,吸引更多优秀考生。
4.加强高校对中学的日常走访宣传,落细、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方案
除6月份集中招生宣传外,高校应不断加强招生宣传日常化,通过教授报告团和学生科技社团走进中学、中学校园开放日等活动积极“走出去”,赴中学开展宣传工作;同时,努力“请进来”,热情邀请中学师生来校体验专业实验室、参观学生社团、感受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影响力。
8.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根据专业景气指数、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以及学校学科专业调整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合理投放分省计划、调整招生宣传策略。进一步扩大招生队伍规模、提升业务水平,组织全体招生人员开展了招生宣传培训系列讲座,充分调动招生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日常化招生宣传工作,树立专业品牌,吸引高分考生。
四、结语
生源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生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生源质量成为了关键[4]。招生宣传工作需要高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新的形势下需要打破了招生工作固有的宣传模式,考生和家长不仅仅关注学校整体实力,更关心学科专业实力。因此,做好招生工作,功夫要下在招生之外,招生是一项全校性的、人人要参与、人人要关注、人人要支持的大事,学校各部门、各学院要以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学科专业综合实力,全力提高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专业宣传力度,提升办学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钟丽花.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7):244-246.
[2]柳若愚.浅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意义和基本做法[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34-135.
[3]郭琪.普通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原则及建议[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05):142-145.
[4]顾建国,韩盈施.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34):320-322.
作者简介:韶阿俊(1990.1-)男,陕西宝鸡,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实习员,工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