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台湾高校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研究

2018-06-18曹大辉邱开金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台湾地区应用型人才

曹大辉 邱开金

摘 要 台湾地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以通识教育为路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台湾地区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以“全人”教育为理念,以“全人”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新方向,以课程为载体,探寻通识教育实践路径。借鉴其经验,大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以核心素养为发展支柱,以组织运行机制为方法路径,以通识教育评估为协同导向。

关键词 核心素养;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2-0072-05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基础。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目标,力争到新中国成立100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强国梦的基础是人才梦,需要大批满足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通识教育对完善大学生智能结构、提高其审美情趣、加强其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其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1]。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通过立体化的通识教育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台湾地区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一、台湾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在台湾地区被称之为高等技职教育,涵盖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层次,主要由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实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台湾地區共有高等技职院校90所,其中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75所,公立专科学校3所,私立专科学校12所[2]。可见,台湾地区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是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台湾地区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作为重要人才支撑的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也以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行战略转型,提升教育品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调整职教发展战略

台湾技职教育高速发展中曾出现重技能、轻人文现象,造成毕业生创新性不够,后劲发展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台湾公布《技职教育白皮书》,指出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教育,更要强调通识教育,发扬人性本质与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生活质量[3]。鉴于此,台湾选择了走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技职教育发展道路。

为加强技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于2004年颁布了《技术及职业院校法草案》,明确要求技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实现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统一,走职业和人文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之路。近年来,台湾地区更是加速了职技教育改革步伐,以2010 年《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十大策略为主线,结合2014年实施的12年国民基本教育、技职院校开设跨领域课程与学程等教育行动,实践“全人”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

(二)变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台湾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技职院校,强调“德以辅才、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聚焦“德”的社会力、“学”的学习力、“用”的务实能力,培养“务实致用”的应用型人才[5]。社会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表达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等素质;学习力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社会生存力、岗位适应力与创业竞争力等;务实能力要求获取证照考取、校外业界实习与实务专题评比等务实致用职能[6]。三“力”融通,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走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学教育不能仅仅培养满足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更要从道德情操、审美怡情等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需求,使之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合格公民。通识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彰显教育的理性价值,通过人文、社会和生命或自然等基本知识的学习,达成知识的融通;在人格方面着重培养人的人文情怀、人格品行、历史文化、使命和责任意识,达成人格的健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各高等技职院校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开展应用型人才的通识教育,弥补人才培养的不足与缺陷,培养人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意。

二、台湾地区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内涵阐释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

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是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理念,即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是使之为人的教育[7]。台湾学者认为,就功能与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人类共识(培养生命意义、历史文化、政治素养和人类前途的共识),在能力素养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情感的协调统一,主要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综合、分析、了解与批判等能力,培养追求自我表现、尊重他人价值、热心社会发展、关怀人类前途等情操[8]。台湾地区各界在对通识教育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着力推行“全人”教育理念,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建构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实现人对知识的统整、贯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台湾教育部门出台了《技职教育白皮书》,要求所有技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即以人为核心的知识与价值、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个体与环境等相融合的统合教育,旨在使学生获得精神充实与全人发展,关怀人类社会发展[9]。

(二)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通识教育的引领下,台湾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1984年到2012年经历了从“T”型到“全能”型再到“全人”型的演变,人才培养的内涵逐渐丰满,目标定位越来越突出人的主体性,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逐渐趋于平衡,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和健全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得更加清晰。

“T”型人才中的“T”是“Tip”的缩写,“T”即“Tool”工具,“i” 即为“idea”思想和思维,“p”即“practice”实践操作能力。“T”型人才要求培养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的思想和思维能力,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技能人才[10]。

随着社会的发展,“T”型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弊端逐渐显现,培养的人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后劲不足。基于此,台湾地区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从“T”型到“全能”型的转变。“全能”型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学生不仅具有整合知识的能力,还有开阔的视野,能独立思考并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进入20世纪末期,台湾地区教育界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入,全人教育理念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1999年,台湾地区最终将通识教育理念确定为全人教育,“全人”型人才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健全的人。

(三)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

核心素养(或称职业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是劳动者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具有可通用性和可迁移性,对劳动者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起核心作用,是劳动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变革以及胜任工作岗位等所必备的。核心素养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视角的综合分析、判断,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驾驭现代技术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11]。核心素养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指向基本一致,都旨在培养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和素养。

通识教育的实施开展,固然有其目标结构和基本内容,但也是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相协调,确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与组织形式。在台湾地区,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台湾高校将语言表达与交流、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现代社会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将语言、信息、逻辑推理、公民教育等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2]。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界和当局也认为只有培养“核心素养”,才能让劳动者永远跟上时代,才是应对全球化最具前瞻性的做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向

(一)顶层设计:基于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通识教育规划

办特色高校的着力点在于通识教育,以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基于此,台湾地区各高校在顶层规划设计上根植通识教育,推行通识教育的理念化、核心化、制度化。在教育理念上,台湾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全人教育为理念,通识教育镶嵌于专业教育。例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的健康”,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健康科技专业人才;台湾正修科技大学以强调通识课程的知识承载度,推行“全人教育”以“止于至善”等[13]。通识教育的核心化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素养结构上。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围绕核心素养,以通识教育为主要方式与路径,以课程为载体,强调知识的统整性与融通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度化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上。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在组织架构上设有通识教育中心和通识教育委员会,分别负责通识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和通识教育的规划、咨询,由副校长专门主管负责。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与保障,营造并形成了整体的通识教育氛围。

(二)行动跟进:基于核心素养的通识课程实践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建构“全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突出了内容的基本性、整合性,课程内容包含了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凸显了知识的多领域、跨学科与综合性,以实现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台湾高校不仅重视正式通识课程,也重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其形式多样,有专题讲座、社区服务、服务学习、校园绿化、创新创业竞赛等,通识教育氛围浓厚。

通识课程模式主要有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通识均衡选修模式、核心课程模式三种类型,但大多高校采用前两种模式。目前,台湾高校更多的是通过制作课程地图推行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全校课程计划,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轴实行专业课程及通识课程的对话与统整,旨在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弘光科技大学的新人文精神课程地图从课程的系统性出发,突出强调人与生命、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达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沟通与对话,以课程的统整实现知识的综合[14]。

通识教育推行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通识教育理念能否在人才培养中有效落实,教育目标能否达成,课程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讨论、思辨、比较和批判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课模式的特色之处在于教学中成功引入教学助手(Teaching Assiatant,TA)制度与多种教学形式的实施。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借鉴美国的TA制度,安排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辅助主讲教师开展小组讨论,要求每学期組织讨论的次数不得少于10次。TA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台湾地区高校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开展校际互选通识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

(三)导向协同:基于核心素养的通识教育评鉴

通识教育评鉴是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目标、价值和功能以及实施成效进行判定的过程,具有导向、诊断、促进了解与改进、绩效和决策的功能[15]。从1999-2001年期间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对综合大学与高等技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首次专项访视评鉴至今,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经过多次评鉴,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尤其是2005年,台湾地区成立了“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简称“基金会”),标志着通识教育正式进入专业评估。“基金会”于2006-2010年和2012-2016年完成了两轮通识教育评估工作,评估范式由原来的“教师本位”转向“以生为本”的绩效责任,强调学生学习效果的质量评估范式;构建了基于学习效果的评估体系,强调形成性的过程评估,旨在实现通识教育的持续改进与提升[16]。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评估在“确保学生学习成效”主线导向下,分“计划、执行、考核及行动”4个质量保证维度整体架构,有5个评价指标,即理念、目标与特色,课程规划与设计,教师素质与教学品质,学习资源与环境,组织、行政运作与自我改善机制[17]。遵循8大评估原则,即学生为本原则、专业认可原则、明确公正原则、系统整合原则、诚信透明原则、自主弹性原则、自我管制原则、绩效责任原则。重点评价各高校是否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与核心素养,是否建立通识课程设计与教学、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机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台湾地区高校落实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提升通识教育的效果。同时,引导高校建立通识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以确保通识教育绩效。

四、对大陆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启示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与文化的多元性,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但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仅限于理论。其发展瓶颈如下:对通识教育的认知不均衡;课程设置过于与专业相关联,通识性不强;课程审查机制不完善,缺乏明确实施细则和系统教材等。大陆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借鉴。

(一)人的主体性:通识教育的逻辑起点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过分功利化,职业性过度强化,培养的人才缺乏人文与理性思考能力,“高等性”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需要是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战略选择。高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高等性的协调统一,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台湾地区“全人”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越来越突出人的主体性,人才培养的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逐渐趋于平衡,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基于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价值的实现,使学生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与心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素养的职业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合格公民。

(二)核心素养:通识教育的开展支柱

高等技术教育深受技术革新与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如何强化核心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研究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核心素养为通识教育的支柱,结合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与路径,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统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全人格。在知识层面,应掌握人文、社会和自然或生命科学知识,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和统整性。在能力结构层面,应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对核心能力的融会贯通,面对问题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方式思考,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能驾驭未来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情感层面,核心素养包括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价值辨别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为其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三)组织运行机制:通识教育实践方法和路径

我国大陆地区高职院校起步晚,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大多是碎片化推进,组织机制不健全,成效不理想。在方法与路径上,要构建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从体制层次推动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在顶层设计上,高职院校以通识教育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通识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组织架构上,加强机构设计,建立通识教育中心,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负责通识教育的组织与落实,尤其是课程规划、开设与审查;同时集聚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的规划和咨询工作。加強通识教育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体制、通识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体制等,解决实践中通识公共任选课开课的无序状态、教师资质、课程与教学评估等问题,以具体的操作细则为支撑,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管理,推动通识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四)教育评估:通识教育发展的协同导向

教育评估的核心价值在于诊断现状和促成改进。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各高职院校得到重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所突破,但也存在不足与问题,需从评估角度去引导,协同推进。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方法,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统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评估不仅注重对学生课程成绩、学生评价、毕业生满意度等学习效果资料的收集,还要注重学生学习中师生互动、通识教育的氛围打造等;评估中着重考察组织机构对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的能力与效力。通识教育评估不是表面的教育评估,它是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助推力,推动高职院校落实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依据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确立办学特色与目标,探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打造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参 考 文 献

[1]欧阳炯伟,孙玉萍.论实践环节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路径[C]//2006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24.

[2]黄京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办学特色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10):95-98.

[3]蒋宗伟.试论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4):24-27.

[4]周军光.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及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2012:32.

[5][6]于长福,庹莉.财经类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价值与建设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36-40.

[7]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4):24-27

[8]张德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其特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89-94.

[9]马早明.通识教育 台湾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2-09-28(7).

[10]邱容机,王松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目标演变及其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7-161.

[11]李晓军.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65-70.

[12]陈曦.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之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15(2):101-105.

[13][14]唐娥,傅根生.台湾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6-29.

[15]沈蓓绯.新一轮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评鉴实务分析——以台南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42-47.

[16]马星,董垌希.“以学为本”:新一轮台湾通识教育评鉴探析[J].高教探索,2016(10):81-85.

[17]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大学校院通识教育暨第二次系所评鉴实施计划[R].2012.

Research on General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Taiwan Colleges Based on Key Competences

Cao Dahui, Qiu Kaijin

Abstract The Taiwan region is actively responding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and adopt general education as a way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ased on key competences, to serve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aiwan region. The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aiwan regard the idea of“all human”education as the concept, with the“all human”talent training as the goal, with the key competences as the new direction, with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path of general education, with a gene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riented to promote syner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region, general education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mainland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peoples subjectivit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key competences as a pillar of development,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method and path, with a general education assessment for cooperative direc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modern qualified citizens.

Key words key competences; Taiwan region; general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uthor Cao Dahui, lecturer of Zhejiang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361000); Qiu Kaijin, professor of Zhejiang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作者簡介

曹大辉(1979- ),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讲师(温州,361000);邱开金(1957- ),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基金项目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Y201534870),主持人:曹大辉;2016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实验课程开发项目“高职生心理健康”(GMTS-2016A02),主持人:邱开金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台湾地区应用型人才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