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8-06-18韩天学张学龙
韩天学 张学龙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以质量为目标的内在自我约束行为。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对本校学生就业数据和教师取得的成果进行监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构建适应学校质量观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全员质量意识与责任感。
关键词 文化;质量保障;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2-0010-05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质量文化的概念是由美国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约瑟夫·M·朱兰(Joseph M. Juran)在其主编的《朱兰质量控制手册》(Jura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中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在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管理者们逐渐发现企业的质量文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并成为当时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国对质量文化的研究时间较短,不同研究者对质量文化的概念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可归纳为:质量文化是组织群体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责任意识等总和。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好的企业质量文化不仅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效,也让企业经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们的产品成为人们认可的品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成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也为教育质量文化的研究和构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内涵与结构
质量文化在组织层面可以简单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即宏观上的社会质量文化和微观上的企业(或学校)质量文化。本文所探讨的是学校微观质量文化,从质量文化视角探讨如何建构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根据企业质量文化的概念和高职院校的功能特点,可以将高职院校質量文化定义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领导倡导、职工认同、自觉遵守、逐步积淀的院校核心价值体系[2]。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是院校自己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以质量为目标的内在自我约束行为。只有当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和内在追求时,预期的质量目标才有可能实现[3]。也就是说,质量文化决定着整个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取向、运行方式、活动效果等,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二)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结构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质量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物质层是通过实物质量和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来实现学校质量保障的物质设施等,它是质量文化结构中最表层的显现部分。制度层是为实现学校质量保障而必需的各种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质量文化结构中中间层的联结部分。精神层是学校质量决策和管理的主导,包括质量管理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它是学校质量文化结构中最里层的核心部分。质量文化的每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精神层是学校质量文化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制度层和物质层。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联结部分,精神层直接影响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影响物质层[4]。由于精神层具有隐藏特性,往往是通过显性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来体现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
二、高职院校质量保障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场对人才质量的双重要求下,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质量保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限定在行政管理的范畴内,注重资产财物、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等有形的资源建设,侧重于对质量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的改进,追求技术模式和数量分析等物质、制度层面的质量文化建设,极大地忽视了学校的质量宗旨、价值理念和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责任感等无形的精神层面质量文化建设。具体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以“唯上”为基础的质量观
所谓“唯上”,就是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总是以领导的意志作为评价事物优劣标准的一种现象。建立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的质量观,将在工作中一味地迎合领导好恶,工作质量追求的目标是领导的满意和赞赏。有两种现象足以说明这一点:
现象1:近些年来,国家为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采取了两轮质量评估。从各高职院校迎接评估的准备情况就可以看出学校质量理念的偏差。一些院校并没有真正领会国家“以评促建”的目的,而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理、补充“迎评材料”,尽量回避或隐藏学校存在的问题,甚至弄虚作假。其目的就是为了蒙混上级管理部门派来的评估专家,获得优良的评估结论,以显示院校质量的优良和学校领导所做出的功绩。
现象2:教育部为了改进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建设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旨在为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学校运行情况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反馈学校运行中的问题,以便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办学质量。为了体现数据的真实性、即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各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输入相关工作发生的真实数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院校都违背了该平台建设的初衷,没有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地填报数据,而是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直到数据“看上去令人满意”为止。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出这些院校领导层“唯上”的质量观,甚至为了获得上级领导的满意,不惜弄虚作假。
(二)片面追求“标志性”成果
所谓“标志性”成果,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办得优劣常用到的成果性指标,如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省级以上课题、专项建设项目、教师竞赛、学生竞赛、考证通过率等。这些项目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也是教育管理部门推进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追求或争取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也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有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某些成果,而不顾整体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国家和各省(市)开展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中,原本是为了推动各职业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学质量。但实际上,一些学校为了单纯追求竞赛获奖的名次,不顾大多数学生的技能培养,而是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对“拔尖”的几个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甚至重金聘请与竞赛相关的评委对学生进行特别指导。这种为了名次而竞赛,把获奖名次看成是学校质量标志的意识和行为,不仅使学校质量的价值追求偏离了方向,也严重地忽视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忽视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建设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注重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建设。物质层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为教育教学所必须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基本保障条件,引进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软件来构建管理平台和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工作环境等。因为这一层面的建设是学校质量文化中最基础的,也是最表层的内容,各高职院校都把它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制度层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已建立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评价和奖惩制度等所构成的质量保障机制与体系。在质量文化中发挥决定作用的精神层文化建设,却被很多高职院校所忽视。
尽管有些高职院校提出了校训或某种教育理念。但由于精神层文化的深层性和隐藏性,往往难以被发现、捕捉和把控而被人们所忽视。从学校的领导层来看,他们具有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愿望,但如何使学校的校训或理念让全体教职工公认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软肋”。从学校的质量价值取向看,一些学校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和被大家认同的质量观;大部分教师的质量意识不强,还处于被动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和被监控的状态。
三、文化视域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不论多么完善的制度设计,最终都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和执行。高职院校内部各类人群的质量意识、教育理念等,是学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内生动力,对高校教育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5]。因此,要達到质量保障活动的预设成效,就要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强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下面结合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的实践,阐述文化视域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或看法,是质量文化内涵的核心,也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把社会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今天,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树立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真正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2003年建校初期,学校就把“以人为本”作为育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让全体教师对来自高考分数最低层面的学生树立教育信心,通过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之才。这种教育理念也让学生感到学校对他们的殷切希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成才的欲望。与此同时,学校又进一步提出“德技并重,素能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强化综合素质培养。2013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目标,“办有文化根基的应用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提出“双主体办学,全方位育人”的办学模式,设计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四大路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初步形成“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体系”“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复合育人课程体系”,形成与企业、境内外高校合作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综合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培育特色。
(二)构建适应学校质量观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功能,不断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成效意识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从而形成自我检测和自我改进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6]。
1.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学校在逐步形成自己质量观的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和构建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现已基本形成各职能部门合作,信息、管理、督导三系统联动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信息系统是获得教学一线信息的主要渠道,由学生信息员每天提供课堂教学信息,校院两级教学巡查获得教师上课信息,期中教学检查获得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和教师备课上课等信息,领导和教师听课进一步获得课堂教学信息,课程网络平台提供有关教学信息等,形成了多渠道汇聚的教学信息“大数据”,为教学质量的监控、分析与评价等提供了全方位和全程的有效信息。管理系统针对这些来自多方面的教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相关部门和教师依据制度要求实施整改。督导系统重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对相关教师进行帮助指导,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2.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已建立了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聘请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了教学督导与评价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运行机制;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明确了各个质量保障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制定了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的有关制度和奖惩机制。在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面对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人才培养快速反应机制,每学期对课程内容进行微调,每学年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每三年进行整体优化调整。
3. 主动实施第三方监控
自2013年起,为了更加客观地把握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主动聘请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估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学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度、平均月工资、就业现状满意度等指标都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值,甚至有的指标高于全国示范院校平均值。尽管如此,学校仍然自觉核查自身存在的不足,作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依据。
4. 完善质量自我改进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关于教学质量与专业优化调整专题研讨会”,围绕教务处《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运行情况分析》、督导处《教学督导情况报告》、招生办《招生录取与报到情况分析》、就业办《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企业调研组《企业调情况研综合报告》、麦可思《毕业生半年就业质量报告》等来自多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信息进行研讨和分析,找出教学质量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优化专业的意见,制定改进教学的措施。在对专业设置做出调整的同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及其课程内容也做出相应的调整。迄今为止,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完成了基本建设,走进“实施教学—监控评价—改进教学—再监控评价—再改进”螺旋上升的轨道。
(三)培养全员质量意识与责任感
制度的建设很重要,而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更重要。从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看,好的管理制度应该具有高度的执行力,员工能发自内心地认同制度并在活动中有意识遵守,以达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7]。制度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人,若要确保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制度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是关键。为此,近几年学校从培训、管理和激励三方面做了探索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校在建构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和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教师在质量保障中的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与学校倡导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邀請了高职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教育质量的专题讲座和培训,从概念、观念、意识、文化等方面提高教师对质量的认识。学校召开有关教学质量研讨会,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观,让每位教师和管理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成效都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观念达成共识,教师对“质量保障的关键在于全体成员的共识和自觉遵守”的论述产生共鸣,对其质量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规范教师的质量行为,促进质量习惯的养成,学校修改完善了有关教学质量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学生网上评教规定、教师听课与互评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等。从过去以“上级检测、上级监管”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教师“自主检测、自主改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提升模式。
认识提高后,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学校实施了“教师自主发展培育和资助计划”,通过资助的方式激励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分阶段申请个人发展的有关技能培训、学历深造、科研项目等资助项目。这项资助计划体现了学校以教师为本的人才观和用人理念,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进一步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成效
(一)教师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感获得提升
通过几年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相应的培训,学校逐步使教师的质量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把以往被动地受监控管理变为教师自觉实施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这是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要工程,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使教学质量不断获得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创新探索了多种自我监控与改进的方法。一是“答题卡”检测法。教师备课时就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拟定相关检测题。在下课前五分钟发给学生,要求当场完成,以此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二是“征询意见”法。通过邮箱、微信、QQ或课程网站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便改进教学。三是“问卷调查”法。教师在期中进行一次较为正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听取意见。四是“教师互评”法。教师自觉结对或组成小组,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五是在学校推进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中,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建设,并应用于教学中。在网络空间中,有诸多的师生互动内容,有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有学生点赞或留言。这些信息都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为教师自我分析教学质量、自觉改进教学提供了支持。
(二)麦可思质量报告数据对比
麦可思已为学校连续做了四年的毕业生相关内容的调查与测评。麦可思对学校所做的12届与15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中有关内容的测评数据见表1。
从这组测评数据不难看出,学校毕业生在有关满意度、薪资收入、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培养效果等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学校这几年的办学质量在稳步提高,反映出质量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学校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在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上,特别是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自觉行为的形成还需要走较长的路。因为质量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坚守、积累和沉淀。只要建立起科学的质量价值观,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学校质量文化,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王振洪.高职院校长质量文化领导力及其提升路径[J].教育研究,2013(1):108-112.
[3]彭正霞,朱继洲.英国高校“质量文化”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4):44-47.
[4]何茂勋.高校质量文化论纲[J].高教论坛,2004(6):140-145.
[5]齐艳杰.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6(3):22-29.
[6]王新清.构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11-17.
[7]范义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效性分析[J].市场周刊,2009(7):15-1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Case of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Han Tianxue, Zhang Xuelong
Abstract The quality assuranc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in essence a kind of self-restraint behavior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quality.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took advantage of the third-par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sessment institution to monitor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eachersresults,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setting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school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ing the qual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all staff.
Key words culture; quality assura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hor Han Tianxu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Shanghai 201300); Zhang Xuelong, professor of Shanghai Sipo Polytechnic
作者简介
韩天学(1958- ),男,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上海,201300);张学龙(1953- ),男,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
基金项目
2015上海市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决策咨询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适应发展需求的专业设置快速响应机制研究”(JZ201517),主持人:张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