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8-06-18胡韶华范奇恒熊飞伍小兵柏占伟
胡韶华 范奇恒 熊飞 伍小兵 柏占伟
摘 要 当前,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教得多、练得少、学的多、会的少、精的无”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深度合作启动了“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即以典型岗位“核心技能”为核心,建立“技能分层训练和人才分级输出”两层级教学活动考核体系,创建“校企、教赛、技岗”三融合教学实践活动组织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对学生实施差异化的培养及考核、实施“三级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广泛融入行业企业标准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2-0031-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深度调整和变革,正在朝工业4.0方向高速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1]。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具备高度智能化的自动化技术,其核心在于培养一大批与之匹配的高技能自动化技术人才。这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自动化人才的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自2010年开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国内50余家大、中、小企业和10余个行业学会/协会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内容是用人单位(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仪器仪表的安装检测与维护”“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电气设备自动化设计与技术服务”“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改造设计”中相关的20余项专业技能进行满意度评价。从反馈情况来看,当前高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技能不够熟练,如对电气图的读识、元器件选型、安装接线、施工布线、常用仪器仪表使用等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二是核心技能不突出,如对PLC硬件配置、PLC软件编程、系统连接调试、电气设备故障排除等核心技能动手训练不足;三是综合技能不过硬,如对生产线故障排除、老旧系统改造升级、大系统集成能力、创新岗位等不能很好地胜任。分析发现,上述人才质量出现问题主要归结于当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没有针对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进行系统性和专门培养或训练。归纳起来就是:教得多,练得少,学的多,会的少,精的无。
从2012年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市工程师协会、通用电气有限公司(中国)、广州安居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书福电气有限公司等行业协会和企业深度合作启动了“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解析
所谓的“一核心”就是以典型岗位“核心技能”为核心,推动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两层级”是指建立“技能分层训练和人才的分级输出”两层级教学活动考核体系;“三融合”就是要创建“校企、教赛、技岗”三融合教学实践活动组织体系。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一切教学、实践(实训)和考核体系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中心。技能分层训练,人才分级输出等分层培养措施是为了保证核心技能培养质量而采用的过程控制手段;校企融合、教赛融合、技岗融合是教学方法,也是每次教学活动(每堂课、每个项目、每次考核等)实施的具体教学手段。具体见图1、图2。
学生“基本技能不熟练,核心技能不突出,综合技能不过硬”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到课程系统改革、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培养方面,学校探索了以下解决方式。
(一)确定“职业核心技能”,推动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
通过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立了自动化类专业岗位的典型核心技能,以此为依据配置教师队伍、核心课程、实训资源。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职业技能作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需求建设实训室,同时配备师资队伍(包含聘请企业对应的技师来讲授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每个项目或者项目的各个部分都明确其属于基本技能或者核心技能的属性,也就是說必须标明该项目是必须完成的技能,还是只属于加分项的拓展技能。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一般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工厂完成,有少部分通过顶岗实训等方式完成。拓展技能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国际企业认证培训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二)通过“教赛融合”,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竞赛是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过程,分为“课堂教学竞赛、校级竞赛、集训竞赛”等层次。在教学活动中,将某些典型岗位技能要点设计到项目中,采用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比拼技能,改变以前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手段。校级竞赛要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典型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竞赛内容,在竞赛中掌握职业的核心技能。
(三)通过分层次训练和人才分级输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校通过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实施两层级的训练和分级输出模式,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中职、单招、3+2、统招)难以实施统一的教学和考核的问题。职业技能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的层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按照传统教学的“知识点”而是按照“职业技能点”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技能点,并合理安排合适的基本技能点、核心技能点、拓展技能点。按照“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不间断训练,核心技能逐步练、过关练,拓展技能引导练、选拨练”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内容。按照“所有学生100%掌握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优秀学生完成拓展技能”的方式考核。
依照学生的自身基础和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后期培养进行差异化实施,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一步提高优秀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一是每年选拨不超过10%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大赛的集训及最后比赛;二是每年选拨不超过10%的学生参加国际资格认证培训;三是每年选拨不超过10%的学生参加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及产品开发。
(四)通过技岗、校企、教赛“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通过和企业联合建设的实训室和校内工厂接触到比较真实的岗位和工作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避免了在教室和实训室完成整个技能培养的单一方式。鼓励学生在校内工厂、实训室以及各类竞赛中,对现有实训装置、生产设备和教学项目进行改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2013級某位学生在校内工厂实训期间提出要参照实际工业现场电控柜理念来设计和改造现有PLC插拔式实验箱,提高了实训项目的真实性。这一项改进的实训产品已推广到重庆市其他3家职业院校,产值超过100万元。
三、“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针对学生不同基础,实施差异化培养及考核
目前,重庆市职业院校采用单招和统招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单招学生比例接近50%,生源包括普高、职高、技工学校等。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以往统一标准教学和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学的多、会的少、精的无”导致学生对自己技能不自信,成长周期长。通过“两层级”差异化培养,对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反复强制性训练之后,学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求职和工作时自信心大增,工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二)实施“三级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职业院校抱有很大热情而企业积极性不高[2]。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学生相对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少,这就意味着“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模式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第二,企业的本质是效益,学校的本质是教育。不是员工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会给企业的生产安排、质量控制、安全防护带来较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效益的降低,尤其是质量控制严格的规模性企业、军工企业等安排学生直接上岗是不可能的。第三,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产学合作中,学生兼具学生和学徒的双身份,但本质上仍是学生,受到的法律保护与正式工人不一样,虽然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了多方协议,可以保障学徒的相关权利不被侵害,但仍缺乏确立学生“准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法律和法规[3]。
上述情况导致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仍陷于困局,学校不想和小企业合作,觉得他们对于学生培养用处不大;中型企业无法深度合作,因为生产安排、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的原因无法真正做到工学交替;与大型企业没机会开展工学交替合作。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以规模大小决定是否合作,而是以对学生技能培养是否有用决定合作。“三级校企合作模式”是从50多家企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几家典型企业,按照不同模式制定合作方案。具体方式是:小型企业进校办,中型企业订单班(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授课、实训),大企业做认证(国际化企业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合格后推荐进入国际化大公司就业)。将行业企业标准、国际通行标准融入核心技能培养全过程,见图3。
(三)通过“技岗融合、校企融合”,广泛融入行业企业标准
采用国家通用技术标准,部分吸收国际通用标准。深入探究行业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对专业技能进行重构,将岗位技能分解到专业技能培养全过程,按照模块化进行技能培训,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纳入相关技术标准,并根据相关标准开发教材、实训项目、培养或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
四、“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人才模式取得的成效
自动化类专业2012级实施“一核心、两层级、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来,已有2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回访调研结果表明,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在企业表现比其他院校毕业生突出,2015届毕业生在单位做到技术骨干的达到45%,2016届毕业生做到技术骨干的达到10%。
该人才模式实施几年来获得较高认同。其中,建筑智能化专业多年排行全国前3名;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重庆市首批“骨干”建设专业,并牵头制定了重庆市专业建设标准;按照校企“三级分级合作”模式,已在校内建成铁强电子、书福电气2家小型企业生产型车间,为学生实习提供上百个长期稳定技能实习岗位。截至2017年7月,又有重庆茂田机械、重庆伊安思机电签约入住学校;已和广州安居宝数码科技开展订单式培养5期,学生到该企业及周边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上百人次;和通用电气开展国际认证培训4期,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学生30余人次。多名教师成为市级、国家级专家;获得重庆市自然基金项目3项,市教委资助项目10余项;学生参加国内等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1次,重庆市一等奖5次;学生申报专利8项(发明2项);新生报到率92%以上,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
参 考 文 献
[1]曾小兰.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7(12):18-23.
[2]蔺宏良,郭建明,崔选盟.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1):29-32.
[3]张萌,张光跃.“政产学”三重关系在院校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1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Based on“One Core, Two Levels and Three Merges”
Hu Shaohua, Fan Qiheng, Xiong Fei, Wu Xiaobing, Bai Zhanwei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cultivation, such as“more teaching, less practice, more learning, less doing, less perfe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not satisfactory. Chongqi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deeply cooperates with enterprises to launch the“One Core, Two Levels and Three Merges”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automation specialties.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it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cultiv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tudents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three-leve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raining mechanism, and the wid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enterprise standard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tomation specialty; core skills; talent training mode
Author Hu Shao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ongqi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Chongqing 402260); Fan Qiheng, senior engineer of Chongqi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Xiong Fei, Wu Xiaobing, Bai Zhanwei, Chongqi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作者简介
胡韶华(1979- ),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重庆,402260);范奇恒(1966- ),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熊飞、伍小兵、柏占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152067),主持人:柏占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面向高职学生的GE智能控制实训项目二次开发”(JG162016),主持人:胡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