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15崔爱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历史情感

崔爱军

[摘 要]

立足关涉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情感素养,论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特别关注师生交往中情感素养的提升,总结出历史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几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运用

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朱小蔓教授的《情感德育论》一书也认为人的素质一定要由认知性素质和情感性素质共同体现。情感教育因其功能显著,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实施,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朱小蔓教授领衔主持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全国两所种子学校之一,提出了“校园情感场生态构建”的办学思想。在此指导下,笔者就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粗浅的思考与尝试,请行家批评指正。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的学习仅仅有认知因素而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情感是教育中的润滑剂,情感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大凡成功的教育都深深根植于教育者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沃土之中。梁启超先生对于情感教育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来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夏丏尊先生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更是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细细想来,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历史课程的目标:“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并强调:“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而在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的现象,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渗透是必须而且迫切需求的。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运用建议

在人们心目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需要教育去唤醒和提升,而进一步在学生心目中培植自豪感、神圣感、责任感,就更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些,笔者认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等,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不断丰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的过程。师生关系不是在课堂中天然生成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真实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开篇中提出的那样,不顾他人的情感和理智倾向的师生关系不是真正的社会化关系,只能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产生信任感,学生敢于把自己对教师教学的真实感受与看法表述出来,教师由此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形成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积极互动,情感其实就在其中。如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读图说史一环先展示“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为各国朋友签名留念”两幅图片,学生不约而同第一个直观反应是惊呼——“帅”,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周恩来总理?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有这样的气度?这时候,课堂已经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充分交流,踊跃展示,感悟到总理那种惊人的自信和傲视一切的动作,不是就一个帅字所能涵盖的,他能走出那样的雄姿,最重要的是他身后有着一头已经醒来的“东方巨狮”,有着几十万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瑞士人扫向总理的目光,凸显的是对具有宽阔胸怀和高超外交艺术的政治家周恩来的由衷敬畏,更显示了过去瞧不起中国的白种人对在朝鲜半岛打出了军威国威的中国人的本能尊敬。这样,情感教育的过程就成了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的联合活动,师生双方互相理解,共同构建情感交流,课堂避免了教师空洞地讲解,而是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情感的课堂”。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积极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求知,在兴趣和乐趣中获知。

导入新课环节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设置必要的情境。如导入《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先展示一段台湾风光视频,问:同学们能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行,因为去台湾旅游之前我们得先取得一个证——大陆居民来往台湾通行证。那么,在我国境内,去哪些地方也需要通行证呢?香港、澳门。这两种通行证有什么不一样呢?颜色和国徽,港澳的通行证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因为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的怀抱,而台湾问题到依然没有解决。那么,香港澳门台湾,是如何与祖国分离,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归的,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呢?事实证明,这样的导入学生较有兴趣,印象非常深刻。

在教学中会产生很多非预设的生成性课堂,如在高二必修班教授《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古代中国科技世界领先,而当代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却缺乏相应地位,迄今为止诺贝尔奖中国只得了一个文学奖?当时课堂上不少学生哄堂大笑。面对这一意外情况,我首先肯定學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接着介绍了“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和“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而诞生于欧洲呢?”,这两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李约瑟难题”是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们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课堂上学生们由此形成热烈的讨论,我们可能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给学生带来的思考和冲击是毫无疑问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为中国梦的奋发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打破传统意义上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时代趋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常态。

以必修三《汉字与书法》一课为例,为避免知识点空洞,笔者将学生分为四组:魏晋组、隋唐组、宋元组、明清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为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以及这一时期书法的突出特色。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组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精诚协作,他们交流、互助、分享,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合作学习成果很好,学生系统掌握了零碎的知识点,还在合作竞争中归纳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进一步个性化的时代文化特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对其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有著积极的正面作用。

(四)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自己首先要热爱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以情传情,就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变化。学生在情感的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观、价值观。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适合对学生进行这些情感教育的历史材料,如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一生都在从事挽救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无论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抛弃国外的名誉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的钱学森等,他们身上处处都闪烁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的精神光辉。在对其人其事的教学中,无不能引导学生瞻仰伟人的光辉形象,从而自觉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感。

高中生对国际国内时事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关注新闻、直面社会。教师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与时政问题结合起来,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可以把书本内容与钓鱼岛问题、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修改和平宪法问题等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再如学生们对英国脱欧问题较为关注,教师可以利用鲜活的史料,教学中展示英国坎坷的欧盟之路历史:1960年、1961年、1967年英国三次申请加入欧共体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才成为欧共体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斗争与争议,学生学会了从地理的、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际的等多方面分析原因及影响。将历史回归现实,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总之,师生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得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以情感动学生,以情启发学生,使情感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历史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情感
台上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历史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