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8-06-15吕凤艳
吕凤艳
[摘 要]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减少数学成绩分化现象的有效途径,文章从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文化情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评价几个维度,阐释了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科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容易产生成绩分化的阶段。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兴趣进行科学评估,结合学校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校本课程,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减少成绩分化现象的有效途径。下面以虹桥中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为例,浅谈初中数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理论基础
美国的课程理论专家约瑟夫·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模式”和英国教授劳伦斯·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二、基于学生现状,形成校本课程的文化情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
虹桥中学由于经历了两次合并,现入学新生数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基本分为三个层级:兴趣高,基础好;兴趣一般,基础一般;兴趣低,基础差。全体数学老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生源情况,集思广益,形成了如下文化情怀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
(一)文化情怀
银杏被称为活化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被人视为希望的象征;银杏树的叶片是扇形对称的,被视为调和的象征,银杏的叶子也可以看作是心形,是爱的象征,数学中的三大几何变换就是平移,对称和旋转。虹桥中学的校园中种有多棵银杏树,深受师生喜爱,因此,虹桥数学人赋予数学校本课程一个美好的文化符号——“银杏树”课程,寄托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象征着老师们对数学教育事业的热爱。
(二)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为基本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为基本要求,凸显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理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想让学生去搭桥,我们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过河的欲望;要给学生提供可以仰望的天空,又要教会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教的目标和育的目标。“教”要学生会学习,展个性,勤于思考和善表达;“育”要学生做中学,行中悟,善于观察和思辨。俗话说“七年是铁,八年是钢,九年才能响当当”。因此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分层目标。
三、整体规划,逐步深入,形成课程图谱
总体描述:基础—拓展—探究相互渗透。
分阶段逐步实施:银杏树课程的成长有着和树一样的过程,它经历着春华、秋实、夏长、冬藏。
冬藏:做好课程开始的准备工作,开展的工作有:
春华: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在课程成长的春天,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课程的目标开发了下面三个课程:
夏长:夏天是树木茁壮成长的时节,为了巩固学习,开展了如下活动:
秋实: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我们的学生也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同学年有不同的活动收获,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发展,设计如下活动:
四、有效策略,助力实施
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以各个类型的活动课为基础载体,实现课程目标,给学生留下收益终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开设走班上课的彩虹班(学优生)和彩霞班(学困生)。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从细节到整体助推精彩:变面向全体为面向个体和全体相结合,实现点对点的教学;变无声为有声,实现课上课下的相互补充;变难懂为易懂,变抽象为具体,教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变不能为可能,让“理解”看得见,让教学更精准。
严格执行教学流程管理,优化备课,提升课堂,规范作业,强化辅导,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五、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等级制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教师“教”的评价: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发展情况,学生满意度等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性。
对课程“度”的评价:倡导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及時反馈对课程融合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银杏树”课程提升了虹桥中学数学教研团队的研发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一棵“银杏树”,每一季的“银杏树”都彰显其应有魅力。
[参 考 文 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