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多子芋周年栽培4种类型及其栽培技术
2018-06-13黄冰煌
黄冰煌
(福建省闽清县塔庄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闽清 350813)
根据福建闽清县不同海拔地区、多子芋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总结出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正常上市型、延迟上市型4种多子芋周年栽培类型和栽培技术,避开了多子芋上市高峰期,提高了种植效益,实现了周年供应。2017年闽清县多子芋周年栽培面积突破2 500 hm2(3.75 万亩)。
闽清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拔19.2~1 367.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 ℃,最低气温月1月11.2 ℃,最高气温月7月29.1 ℃,从3月16日开始至12月4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 ℃以上,共261 d(天),无霜期316 d(天),常年降雨量1 454.6 mm。多子芋性喜高温,生长期长,当温度在13~15 ℃时球茎开始发芽,生长期要求20℃以上,以27~30 ℃为最适。从多年栽培来看,闽清县的气候条件适宜多子芋生长。
闽清县栽培的多子芋品种主要为白芽芋和红芽芋。多子芋周年供应栽培最早始于塔庄镇,当地自1993年开始种植红芽芋,因红芽芋经济效益较好,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上市期集中,供大于求,红芽芋价格暴跌,市场低迷,销售困难,因此大多农户推迟采收,又因遇上小阳春(农历10月),气候温暖,导致多子芋球茎二次发芽,球茎芽鞘露青,甚至长出1~3片叶,造成劣等芋增多,甚至全是劣等芋,无人收购,部分芋农绝收。1998年笔者开始引进白芽芋品种六月芋,并在低海拔地区塔庄镇炉溪村小面积试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播种期提早至11月上旬,采收期在翌年5月下旬,试种效果良好,实现了提早上市,避开了红芽芋上市旺季,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好。为避开多子芋上市高峰期,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周年供应,2007年笔者在闽清县不同海拔地区进行分期播种并采取不同的栽培方式种植多子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年栽培类型分别为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正常上市型和延迟上市型。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多子芋周年栽培技术不断完善,2017年塔庄镇多子芋种植面积扩大到330 hm2(4 950亩),其中低海拔(200 m以下)地区200 hm2(3 000亩),中海拔(200~500 m)地区96 hm2(1 440亩),高海拔(500 m以上)地区34 hm2(510亩),同时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到全县各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闽清县多子芋周年栽培面积突破2 500 hm2(3.75万亩)。
1 多子芋周年栽培4种类型产量与产值情况
闽清县周年栽培4种类型产量与产值分析以塔庄镇调查统计为例(表1),2015~2017年塔庄镇推广的多子芋周年栽培4种类型总面积961 hm2(1.4万亩),3 a(年)加权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6 002.52 kg,产值为105 711.59元,总产值为10 158.88万元,推广效益显著。从4种类型的加权平均产量来看,特早上市型(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市)、提早上市型(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上市)、延迟上市型(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上市)的平均产量均低于正常上市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上市),减幅0.79%~34.23%,其中以特早上市型最低。而加权平均单价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延迟上市型均比正常上市型高,平均每千克高出0.49~2.58元,其中特早上市型最高,提早上市型次之。同样,在平均产值方面,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延迟上市型均比正常上市型高,增幅2.86%~21.81%,以特早上市型最高,延迟上市型次之。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延迟上市型的多子芋栽培产值明显高于正常上市型。因此,近年来主要推广特早上市型、提早上市型、延迟上市型的多子芋栽培,2015~2017年全镇推广面积累计达886 hm2(1.33万亩),占总面积的92.2%。
表1 2015~2017年塔庄镇多子芋周年栽培4种类型产量与产值情况
2 多子芋周年栽培4种推广类型
2.1 特早上市型 该类型主栽品种为本地六月芋,采用地膜覆盖栽培。11月上、中旬播种,翌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市,播种至始收约190 d(天),收获期约50 d(天),其生育期较本地红芽芋短,主要特点为白芽,芋形指数小,叶片、叶柄抗寒能力强,但口味偏差、较粘稠,产量低。如果在播种后的翌年1月,植株2~3叶时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叶片、叶柄易受冻,会影响来年生长而导致推迟上市10 d(天)以上。该类型的最佳推广地区为海拔100 m以下。从近年推广情况来看,芋农一般赶在5月下旬多子芋市场最紧缺的时期上市,虽然产量低,但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一旦本地红芽芋上市,市场就开始萎缩,价格下降。因此六月芋只能安排在红芽芋未上市之前采收。此外,由于该模式大多在7月中旬前已采收完毕,近年来创新推广了六月芋—晚稻复种模式,实现了水旱轮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类型主要在塔庄、坂东、白中等乡镇平原地区(海拔200 m以下)推广栽培。
2.2 提早上市型 该类型主栽品种为本地红芽芋,其主要特点是芽红、品质较好,2月中旬至下旬播种,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上市,播种至始收约150 d(天),收获期约60 d(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缩短生育期,提早上市,价格高,种植效益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程覆膜条件下,必须在8月中旬之前采收完毕,否则易发生球茎二次发芽,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全部掀开地膜,并结合中耕施肥除草,可延长至9月中旬之前采收。尽管可以再延长至9月下旬采收,但芋外表色泽变差、品质下降、价格下跌,因此生产上不建议采用。在7月30日之前采收完毕的地区,适宜推广早熟红芽芋—晚稻一年两茬高效栽培模式。此类型主要在塔庄、省璜、坂东等乡镇平原地区(海拔200 m以下)推广栽培。
2.3 正常上市型 该类型主栽品种为本地红芽芋,种植面积最大,露地栽培,产量高,采收期集中,但价格较低,种植效益一般。适宜地区为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和海拔200~500 m的中海拔地区。平原地区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播种至始收约210 d(天),收获期约40 d(天);中海拔地区于2月中旬至3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上市,播种至始收约210 d(天),收获期约50 d(天),收获期较平原地区推迟10 d(天)左右,而此时正是平原地区正常上市型红芽芋大量上市时间,因此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建议生产上调整此栽培模式。该类型全县大多数乡镇都有种植,可选择推广多子芋—稻、多子芋—茭白等年间水旱轮作栽培模式。
2.4 延迟上市型 该类型以本地红芽芋露地栽培为主,主要特点是8月10日以后不再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湿润,让畦面上长出杂草,11月上旬后杂草可遮住红芽芋植株上部的小茎叶,降低地温,使红芽芋在地里越冬,从而延长至翌年3月中旬采收,产量较高,收获期长,11月中旬以后可根据市场行情适时采收上市,以提高经济效益。中海拔地区(海拔200~500 m)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收获。高海拔地区(海拔500 m以上)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收获,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球茎发芽变迟,因而可推迟播种,但最迟不能超过4月下旬,否则生育期缩短,子孙芋数量减少,商品性变差,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低;反之,播种太早,发芽率又有所降低。延迟上市型采收期最迟不超过翌年5月上旬,最大采收量通常在翌年2月中旬至4月下旬。此类型主要在塔庄镇林洞村、三溪乡洋坊村、下祝乡等中高海拔地区(海拔在200 m以上)栽培,建议推广多子芋—稻年间水旱轮作栽培模式。
3 栽培技术要点
闽清县多子芋周年栽培4种类型的栽培重点在于不同海拔地区品种和栽培方式的选择以及播种时间的确定。早期低温种芋发芽率偏低,中期遇极端高温天气易导致生长不良,连续阴雨和台风等不良天气易导致芋软腐病、疫病的暴发流行,初冬遭遇小阳春(农历10月)易出现本地红芽芋球茎二次发芽等,这些都是影响多子芋周年栽培产量与品质的不利因素。因此,应根据海拔高度布局不同的周年栽培类型,选择适宜的品种并采取配套的栽培技术。
3.1 精选种芋 从无病田块中选择健壮株上的母芋中部子芋作为种芋,要求种芋单质量50 g以上(特早上市型和提早上市型的种芋单质量一定要在50~75 g,否则影响早期上市时间),顶芽饱满,球茎充实,形状整齐,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3.2 晒种 播种前选晴天将种芋晒1~3 d(天),摘除顶芽以外的侧芽,并在伤口蘸上草木灰,以利愈合。
3.3 田地选择 选择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肥沃,保水能力强的壤土或黏土,以及排灌方便、前作未种植过芋的田块,忌选用连作田块。
3.4 种植密度 闽清县多子芋4种推广类型全部采用双行种植,畦宽(包沟)约150 cm,但株距有所不同。六月芋植株较矮小,采用密植开沟种植,株距23~26 cm,每667 m2定植3 400~3 800株。地膜覆盖栽培本地红芽芋,采用穴栽,株距28~33 cm,每667 m2定植2 600~3 200株。露地栽培本地红芽芋生育期较长,采用穴栽,株距35~40 cm,每667 m2定植2 200~2 500株。
3.5 田间管理
3.5.1 苗期管理 采用露地栽培的田块,出苗后应多次中耕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剂),疏松土层,提高地温,促进多子芋生根、发苗,发现缺苗及时补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田块,当种芽出土时,要经常到田间查看,及时破膜,使幼芽露出土面,防止高温灼伤,并覆土封严膜口,提高地膜的增温、保墒效果。
3.5.2 肥水管理 多子芋需肥量大,对钾肥的需求最大,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多元复合肥为辅配合施用,每667 m2施有机肥200~300 kg,不能单一施用氮肥。特早上市型 每 667 m2施 纯 N 15~20 kg、P2O510~13 kg、K2O 15~20 kg,一次性施足,后期不再追肥、培土。其他栽培类型每667 m2施纯N 20~25 kg、P2O510~13 kg、K2O 25~30 kg。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提早上市型一次性施足基肥,后期不再追肥、培土。露地栽培穴施基肥,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25%,第1次追肥在2~4叶时进行,在畦中间开沟条施,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45%,以氮肥为主;第2次追肥在7~9叶时进行,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30%,在株边穴施,以钾肥为主。每次追肥都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培土时应将植株四周培均匀,促进芋生长端正。在芋8~9叶时辅以根外追肥,用98%高纯度晶体磷酸二氢钾500~1 000倍液喷雾1~2次,每隔5~7 d(天)喷1次,对提高产量效果明显。
在多子芋整个生长过程中,水分管理特别重要,对能否获得高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前期气温较低,芋生长量小,维持土壤湿润即可;凡低洼易积水的田块,四周应挖深沟,以保证雨后沟内不积水。中后期生长旺盛及球茎形成发育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应及时灌溉。高温季节,灌溉应在早晚进行,忌中午灌溉,以免伤根。沟内长期保持4~7 cm浅水层,并经常换水。长期阴雨应注意排水。9月后天气转凉,保持田间湿润。采收前7~10 d(天)排干沟水以便收获。
3.5.3 病虫害防治 第一,应严格遵守轮作制度,忌连作。第二,应加强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害,在其为害初期及时防治。第三,在台风来临前后,一定要用药剂防治1次,以免病害流行暴发。
闽清县多子芋周年栽培病害主要有芋疫病、腐败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斜纹夜蛾、红蜘蛛等。芋疫病属真菌性病害,可用23.4%双炔酰菌胺(瑞凡) 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凯特)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腐败病,又称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可用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另加农用有机硅可溶性乳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5%啶虫脒乳油2 000~4 000倍液,或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可用1%甲维盐乳油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可用240 g·L-1螺螨酯(螨危)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或15%哒螨灵(甲无踪)乳油3 750~5 0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每隔7~10 d(天)喷1次,共喷2~12次。防治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使用或混用,切忌单一农药连续使用。
3.6 采收 商品芋应根据子芋成熟度及市场行情进行采收,提早上市虽然产量低,但价格高,经济效益高。成熟芋应在芋叶全部变黄衰败,母芋、子芋根系枯萎时采收,此时采收品质好、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