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应该这样教
——统编教材三(上)《司马光》教学例谈

2018-06-13◇何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句读赵老师标点

◇何 捷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古文。因为是小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很多一线教师苦恼于不知道该怎么教。

让我们先来看看全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古文教学的秘密是什么?赵志祥老师用现场教学告诉了我们答案。看他的教学过程,就是:读之后讲,讲之后读,读读讲讲,不断循环。《司马光》一课原本就简单,如果把简单的课教复杂了,是我们笨,但把简单的课教得简陋了,是我们太粗浅。赵老师的课,面对三年级的学情,将“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我们一起来欣赏赵老师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

初次接触古文学习,读什么? 答案很简单,读课文。课文《司马光》真的很好读。其一,有注音,难读的字跟着注音读,不难。其二,有注释,不理解的地方跟着注释读,不难。其三,这是课文,印在课本上,很容易引起注意,学生读课本很用心,用心了,就不难。

并非让学生自己折腾,在此环节,赵老师让学生跟着老师读。原来,他要解决诸如“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等难读处的正确停顿,要指导读准 “瓮” 等不容易读准的字音。难读处解决之后,才让学生自己试着通读,读熟。就这样,初次接触古文,学生读了好几遍,读熟了。

第二步:讲。

既然是古文,来自古代,必定和今天的语言有距离。所以,面对古文教学,当讲则讲。赵老师讲些什么呢?其一,讲古文字组合时特有的节奏。一边读一边讲,让学生感受古文独特的、隐藏在文字中的韵律,这个环节,赵老师借助其吟诵的功底,教得出彩。其二,讲句读(断句)。读懂古文,句读是关键。现在的课文中已标注标点符号,对于句读这一曾经的难点,如今讲起来,已经成了一个有趣味的教学点,赵老师讲句读,更多的是讲古文写作中的文化。其三,讲故事。课文《司马光》活脱脱就是“砸缸救人”的故事。在当时,是用文言表达的,到如今,鼓励学生用白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讲好故事,再对比古文,感受古今语言差异的同时,翻译了全文,可谓妙哉。

第三步:读。

这回的读,赵老师做了非常好的设计与诠释,具体说,是四个“复”。其一,将文字竖排来读,这是一种读的复古。其二,去掉标点读,这是对古文朗读的复原。其三,用繁体字、竖排、去标点读,这是古文朗读自身的复活。其四,用篆书、竖排、去标点,让学生直接读出来,其实这是对此文的复习。此时,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篇古文了,不论看到的是篆书还是甲骨文,都能读出来,所以第四个“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习。

这四个“读”,读得有趣,读得有序,读得有理,读得有效。

第四步:讲。

这个时候,还能讲什么呢?赵老师选择拓展讲,讲司马光的一生、司马光的为人,讲司马光的代表作《资治通鉴》,讲今人对司马光及其著作的评价……这些都是不讲不会、讲了就懂的内容,安排在此时讲,正合适。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如今听讲,更是激发了学生对司马光探究的欲望。听讲,成了学习中的享受。

就这样,赵老师将此课教到极致,读了讲,讲了读,读后再讲,如此循环,简明、有效。你也可以设想,在这四步之后,还可以如何读?还可以讲什么?课堂的延伸,就是文化的延展。教学,赵老师给了我们看得见的学习脉络。

这就是古文的教学法——读后讲,讲后读。读着读着,语感就读出来了,学生的兴趣就读上来了,学习就真正发生了。读着读着,学生也就有了用古法说话的欲望和本事了。语感有了,就给了学生表达的动力和基本的能力。教得好,进步看得见。

有人问: 本课的生字怎么办? 确实,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生字教学是个关键。赵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听写。听音写字,不会写可以抄写,写到会就行。而实际情况是,学生都能写。三年级了,这几个简单的生字完全能够自学掌握。更何况,此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初识古文,而不是借助古文不断地教学生字。课文类别、课型定位,都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因此,我非常认可赵老师的做法,生字教学在此课中可以适当弱化。

还有人问:这样的课,有设计感吗?当然有。1.“序列”就是最重要的设计。例如,先读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读什么,最后讲什么,都是需要设计的。读之后讲,讲之后读,这些“序列”几乎是不可调整的。例如,你一开始就出示篆书的 《司马光》,学生就不会读;再如,你一开始就去掉标点,学生就晕头转向。因此,“序列”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是赵老师的匠心所在。2.难点的预设,也是一种设计。例如,课文中“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等难读处,就需要精准预设,需要不断辅导,需要多带读几遍。如果没有预料到,就会留下遗憾,学生学不透彻就是学不到位。显然,赵老师深谙其道,做了充分的预设。

这是古文教学真正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赵志祥老师,让我看到了大道至简的教学胜景。

猜你喜欢

句读赵老师标点
我的 “蜡烛”老师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赵老师的眼睛
短句(主语+谓语)
超级难写的字
“咬文嚼字”三篇
有趣的标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