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千年文化和今天的想象力

2018-06-12黄靖芳

南风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宝藏文物博物馆

黄靖芳

“我们有多年轻呢。”主持人张国立在舞台上侧身向前,抛出一个众所周知的历史问题。“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一字一顿,他饶有意味地自问自答道。

这一幕是央视去年大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的开篇画面。这档文化综艺融合了酷炫的舞台设计,精美的全息影像技术,年轻热情的观众和炙手可热的演员们……但这些都不是节目的主角,真正的光环投射在由九大博物馆细致遴选、总共27件的国宝级文物上。

这些真正的宝藏通过舞台上故事化的演绎,得以充分展示其所携带的历史基因和当代痕迹,它们成为了2017年年底广大影视观众所关心和热议的事情。

这让人欣喜又激动。

《国家宝藏》是近年来基于历史题材的文化类节目中一个标杆式的存在,在契合快速变更的大众传播方式之外,保持格调却不高傲,于一片泛娱乐板块的激烈竞争中实现了突围。

总导演于蕾在节目的同名书籍推出之际,接受了《南风窗》的专访,讲述了节目诞生的前后故事。这不仅是她和团队的經历,还是关于这个时代思考方式的记录,那就是:如何才能让厚重的题材更有生命力?如何构建传统文化的新叙事方式?

困惑的曙光

《国家宝藏》的节目口号是,“让文物活起来”。这句话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文物保护工作时提及的一句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让XX活起来”成了一个热门的口号,特别是应用到一些我们本该从小就熟习的知识对象上,这是一种它们需要被“唤醒”的隐喻。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最直观的体现是,我们在荧幕上观看到的,更多是吸引眼球的娱乐综艺,以过滤信息量为特点,呈现最简单的逻辑思维和画面,甚至一位明星的游戏表现都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样也引申出一个悖论,不少舆论以“观众就喜欢这样的审美”为解释和开脱,以至于同质的节目扎堆出现。大众娱乐的普及并非原罪,每个社会都需要放松,但当整体的创作导向越趋单一,并以此为终极审美的时候,我们慢慢发现失大于得,在肆无忌惮的笑声中逐渐丧失了认知能力和思考性。

就另一个层面而言,迎来这样一个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些紧守着严肃内容的创作者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有限的传播渠道却让人心急,引用一个时下流行的说法,我们国家拥有着最强大的文化“IP”宝库,但是这些精神和物质宝藏一度被大众所淡视,如果能将其打造成品牌范式,将这些严谨、专业的文化知识进行大范围的传播,那么整个文娱市场的生态也许会变得丰厚饱满得多。

大众的题材娱乐至死,严肃的节目寡淡小众,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困惑和痛点,也是拷问每一位创作者的议题。

2016年初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等,带动了一波传统文化热潮。

于蕾也毫不讳言,在节目制作之初,就是奔着定位普罗大众的“综艺”而去的,盯着的是“从不会走进博物馆的人群”。这是与综艺定位交叉的一群人,她希望能激活这些受众,扩大题材的影响力。

这样的“操作”其实极其冒险,很容易造成两边不讨好的局面,以至后来节目掀起热潮后,记者涌上来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为什么要做这么沉闷的话题?”

这样的质疑也萦绕在制作之初,当她提出想法伊始,反馈回来的意见大多是“太老了”、“太沉闷了”,即使后来计划得以推进,当他们去拜访那些熟知文物历史的人士,也会接收到犹豫的信号:“这些故事已经被说烂了,恐怕没什么好讲的了。”

长期以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成为一道走不出去的怪圈,相关的文博知识还停留在“懂的人懂很多,不懂的人丝毫不知”的局面。

大众娱乐的普及并非原罪,每个社会都需要放松,但当整体的创作导向越趋单一,并以此为终极审美的时候,我们慢慢发现失大于得,在肆无忌惮的笑声中逐渐丧失了认知能力和思考性。

于蕾一开始也处于迷茫的状态,节目的原先设定是一档户外真人秀,改变始于她前往英国进行交流期间,遇到了一位极富感染力的讲解员。那是一位90后的男生,在大英博物馆里滔滔不绝地用中文给年轻人传递着文物知识,这股单纯的情感触动到了于蕾。回来后,她对节目形态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类似“讲解员”的机制,使其贯穿其整个节目。

让人眼前一亮

《国家宝藏》中,以“守护人”为行进线索的节目形式如今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具体的呈现形式是:每一期节目都会由九家博物院甄选出三件有分量和故事性的文物展品,由时下热门的明星扮演“守护人”,在“前世传奇”环节中,这些明星会以“小剧场”的形式出演角色,再现文物过去牵连的历史;而后是“今生故事”部分,邀请如今与其仍有关联的前辈进行更具当代感的讲述。

这些我们曾经熟悉其活跃形象的明星,在节目里都呈现出非常专业的形象和尊重的态度,而且于蕾回忆,在与明星沟通的全过程,团队成员均不会涉及任何与节目无关的交流,私下打听八卦更被禁止,为的是让明星得以全神贯注于节目的录制。

“小剧场”的形式非常新颖,通过对史实的合理虚构,大开“脑洞”,重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情节,舞台的情景设计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9根底面1平米见方,高达6米的透明冰柱前后、上下变换位置,利用台型变幻构建出多维的时间场景,制作团队希望通过简洁大气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这是得以被更大范围传播的前提。

当然,以明星为亮点其实也很容易落入单纯追逐流量的窠臼,在给以观众愉悦的感官体验和板起脸来的说教之间,《国家宝藏》将知识的科普性、准确性和大众所乐见的观赏性和审美趣味结合起来,这背后的关键是,团队的专业素养能否支撑起来。

其实在节目制作前,团队里几乎所有人都是“文博小白”,一切从零开始。他们一本本地啃书,读资料,为登门拜访名家做详尽的准备。这样的努力提供了一个隐形的便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得以用同样是“小白”的观众视角来看待节目效果,为节目取得共鸣提供了先一步审视的心理基础。

这样的耐心和信念感自然会收到回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齐东方教授回忆起当初受邀的场景,被节目组所提供的脚本感动到了,文本不仅附上了问题和参考答案,还有每一个环节的视觉配合和道具标注,他能够明确感到“这是在通读过我所有相关的学术著作后重新串接创作的”,原本持保留态度的教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

回顾过去,于蕾还说起这样一个段子,她和一位业内人士进行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很多人对文物的印象还停留在进行真假和价值鉴定的阶段,因此生发出这么一句玩笑话:看到一件文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是真的吗?这值多少钱?

她从戏谑中体悟出需要改变的迫切,《国家宝藏》就是希望在这样的刻板印象外,增强普通人与博物馆更多的牵连和记忆,让他们从中获得认知世界的力量。

很快,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热浪,首集播出时,知乎、豆瓣上已经形成了热门话题,上线腾讯视频仅5天,播放量就突破了3000万。

民族的DNA

在这些惊喜的数据中,有一处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在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力的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中,《国家宝藏》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怎样接触年轻人是79年出生的于蕾曾经的困惑,最初,她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些什么”,于是有人推荐她去和B站的人“聊一聊”。

聊完后她收获了很多的意想不到,在B站中最受欢迎的一出电视节目,竟然是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那不是我上学时候才看的电视剧嘛”,她很意外。在网站上,还有很多独家的高水平纪录片和影视节目,也是此前她从来没想到的,她很感慨:“所有人都曾经年轻,你会发现我们以前喜欢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喜欢,关键是东西好不好。”

她曾经也和很多人一样疑惑,出生之后未曾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一代,他们的需求会不会越趋平庸和淡漠,于蕾如今找到了答案,“90后的出生环境跟前几代人不一样,他们经历的是国家最积极向上的时候,他们不缺自豪感,但是缺乏支撑这种认同感的物料。因此他們会对积极向上的东西具有天然的好感,更容易消化吸收。”

她从戏谑中体悟出需要改变的迫切,《国家宝藏》就是希望在这样的刻板印象外,增强普通人与博物馆更多的牵连和记忆,让他们从中获得认知世界的力量。

数据给出了有力的证明,脉讯大数据显示,在网络上热议《国际宝藏》的观众层中,20-25岁年轻人的占比高达40.8%,他们站在了这场舆论上的顶尖。

于蕾更进一步认可自己的判断,原创的文化节目所能给予年轻一代滋养,“功德无量”。

在每期节目播出的当晚凌晨,她还会准时守候各大视频平台,很接地气地刷大家的弹幕,很多网友的留言都让她印象深刻,有一条留言让她记忆颇深,是这么说的,“以前只知道是爸爸妈妈老师教育我们要爱国,但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爱国是因为我真的喜欢中国。我觉得我们的文化特别牛。”

这些直观的反应让曾经的“观众审美就是如此”的说法不攻自破。

《国家宝藏》的走红,也正说明了,当节目真正具备了内涵和创新性,是会受到社会的慧眼赏识的。往理性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市场潜在的需求和整体民族性格的必然融合,往感性角度上而言,于蕾视野打开了不少:“我们的DNA能回眸祖先、预知后代的模样,那一个民族的DNA是什么呢?可能就是博物馆。在这里,祖先把自己的审美、生活方式、价值观、情感、人生经历、理想、哲学等等所有的人文认知都融入在了器物里。”

今年4月份,包括《国家宝藏》在内的九大中国原创节目模式亮相在法国戛纳电视节,这是中国电视人首次以“原创节目模式”的名义集体发声于戛纳电视节的主舞台。这自然是一批好节目应有的奖赏,同时,也是为燥热的社会带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当下对于文化传递形式、对重新建构传统文化传播话语,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对话于蕾:“我们真的低估了90后”

南风窗:以文博题材为综艺的主题是很大胆的尝试,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的尝试?

于蕾:很多人进到博物馆,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东西真大”或者说“看起来好复杂”,除此以外可能没有其它反应了。不管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张纸片,如果不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可能看一眼就走开了,我想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形成对比的是,如果你向其他人发出询问,比如问博物馆是不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提到说博物馆里有一场很棒的展览,对方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烈的肯定和向往的意愿。那么我就会想,这其中的断层在哪里?

我想当观看者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再去参观文物,那么这样的局面也许会被改变。想象一下,即使我们去到一个很普通的博物馆,但如果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讲解员,前世今生的经历都讲得栩栩如生,那么你肯定会觉得不虚此行,可能回家后还会主动跟家人朋友提起这样的经历,不自觉地就表现出了传达的欲望。

所以这就是我们制作这档节目的来由之一,我们挑选了最优秀的文物,讲其中的历史故事,如果大家还觉得这个故事不好玩,不够吸引人,那么就是我们传播者的失职了。

南风窗:《国家宝藏》播出后,最直观的节目效果之一是带动了博物馆的游览热潮,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影响?

于蕾:是的,据我了解到的数据,在我们节目12月3号开播后的元旦和春节假期,九大博物馆的参观流量有50%的增长,排队的画面给我印象很深刻。今年3月份湖南省旅游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湖南省博物馆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这在之前是很难想象的,现在各大博物馆给我们的反馈是大家都愿意去转一转,这成为了他们周末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作为一档具有原创性的综艺节目,能给公众带来这样一个正向的认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也愈加认同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时刻充满敬畏之心,才能对得起观众的关注和热情。

南风窗:《国家宝藏》的粉丝主体是90后,这也是被称为最难以捉摸的一群人,怎样才能理解和吸引他们?

于蕾:在每期节目播出后,我都会去刷大家的弹幕,从没想到有那么多活泼的话语和反应,也没想到那么多孩子在默默地支持我们。

我想大家真的是低估了90后,其实代沟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大,当你的内容平庸、乏味,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他们同样渴望吸收优质的内容,关键是得到了合理的引导。

猜你喜欢

宝藏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宝藏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