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信社团的构建和实践探索
2018-06-12刘凌
刘凌
摘 要:本文从画信的内涵,以及社团的实践探索两个不同层面,阐述了画信的功能定位和操作范式,为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架起了一座以理念走向实践的桥梁。
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一定要有一个宽容、欣赏、尊重、关怀的心理安全环境。画信是一个儿童沟通的好方法,好渠道,好形式。作者在艺术综合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中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为艺术育人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画信社团 构建 实践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处于从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其心智尚未成熟,在自我追寻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许多冲突、矛盾、打击和挫折。画信是为儿童矫治心态、化解矛盾、珍惜生命、追求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发展性平台,促使儿童的情感、智能和体能的充分协调发展。
一、画信理论的内涵探索
健康儿童一定是在宽容、欣赏、尊重、关怀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茁壮成长的,画信是儿童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课程。
画信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和表达。画信理论为美术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从本质上说,艺术应该是旨在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让学生在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基础上升华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人格,体验人生的真谛。笔者通过对画信内涵的寻访和探索,初步构建了一种“三目标四沟通”的情意教学范式:即学生的态度目标、行为目标、教养目标的立体构建。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生活沟通、文本沟通的四渠道交融,让学生经历从接受、认同、应顺和内化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化水平。
二、呈现孩子的幼小心灵
画信是一种美术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一度情感体验后,用线条、色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伴和成人交流,构建一种和谐安详的心理环境。
画信是一种心灵的表达,情感的释放。许多孩子在经历一段情感体验以后,都有一种表达的需要。有的要把事件的过程告诉大家,有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大家,也有的要把自己对事件的道理提炼给大家。于是当孩子通过语言和图画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画信又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意志的凝铸。情意是以情绪作基础的,它是情绪和意志的结合。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环境用不同方式去感受,情绪反映是不同的。一位优秀学生没有当上班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信表达了出来。教师必须用艺术去开启孩子的心扉,用真情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童心。
三、主题活动的开发设计
把画信当作人生即兴的表达,让儿童运用多个视角,艺术化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画信的主题是多元的,它的潜在内容也是无边界的。在画信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三个原则:生活性原则,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呈现必须来自儿童的生活,来自儿童的精神需求。情感性原则,画信不以像不像,合理不合理为准则,而是情感体验得深不深,情意表达得真不真为准则。创造性原则,画信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一种创造过程,主题的选择是无框架的。教师要倾听儿童的声音,从师生情感的交流中,激发孩子的情意,让儿童用艺术眼光去看世界,用艺术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画信社团活动中,以学生再创造设计了一个开放式主题——“山塘风韵”。教师利用学校周围的山塘街區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写生活动得到感受,再经过寻访采风得到顺应同化,最后通过画信形式抒发情意,获得理念上的升华。“山塘风韵”主题画信活动共分10个学习课时,其中有山塘的桥,山塘的牌坊,山塘的街区,山塘的民间工艺,山塘的古戏台等几个分课题,让孩子以美术为主干,生活为背景,综合为手段,通过艺术实践活动,领悟吴越文化的真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
画信主题活动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价值的发展性评价,以人与自然的和谐,颂扬真善美为标准。社团每一个学生都建有一个画信档案袋,把自己的画信日记,画信活动素材,同伴好友的画信交流,以及家长老师的画信祝福都收集起来,每过一个学期以情意为线索梳理出一条线索,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自己什么时候最快乐?一学期自己经历了哪些成功、哪些挫折、哪些痛苦、有哪些畅想?自己宽容了谁、理解了谁、或者暗暗希望获得谁的宽容……等等,从情感上调节自己的心态,锤炼自己的性格,确立超越自我,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艺术教育属于一种人文课程。教师要致力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意、艺术与文化的连接与整合。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和情意健康发展,同时也让学生获得艺术感知、欣赏、表现、创造、评价等多项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的育人功能,丰富每个孩子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课程设计基础,钟启泉/李雁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熊梅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