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重组类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困境探析
2018-06-11肖玉玲陈张昱左文
肖玉玲 陈张昱 左文
[摘 要]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升格的背景下,一批地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也纷纷合并重组为高职院校。在政府对高校经费拨款有限和市场机制筛选严酷的挑战下,合并重组类高职院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效的绩效管理能有效理清高校办学思路,端正办学方向。然而,合并重组类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不科学、学校定位模糊现象普遍。将就此类高校绩效管理的困境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合并重组类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239-01
一、合并重组类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
在高校,大家容易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绩效管理是基于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上的宏观把控,将学校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制订学校的长远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实现目标的过程。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部分。绩效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则分属于“人”的管理。正因为管理者对高校的绩效管理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控,才使工作的实施以点展开,反而脱离了学校的战略计划,无法与定位相契合。
(二)将优秀院校管理方法生搬硬套
新建院校初期发展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中,院校合并声音多且杂,无法迅速找准自身定位。在这种迷茫和恐慌中,大多数院校会因缺乏使命感而盲目学习其他高校办学,这可能出现“邯郸学步”或“千校一面”的局面。合并重组类院校大多学科门类一味求多求全,对培养人才的规格认识不清。已有一些学校出现空有学院,没有教师和学生的情况。新建的学校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年轻的教师,加之从中职院校转岗的老教师,整个学校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情况。老牌模范职业院校发展已趋于稳定,教师队伍合理,管理职能完善,校园文化形成。院校之间若完全照搬照抄,不能灵活变通,会使新建学校更加迷失道路,无法准确找准其战略定位,在管理上学习帮扶院校的优秀管理经验却容易忽视自身的特殊性。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战略定位的缺失必将给高校带来危机,而对人才规格的一概而论只会更加削弱院校原本的专业力量。
(三)对院系内部沟通关注欠缺
新建院校初期管理往往较混乱,因此管理者会采取“集一家之言”高效的管理方式。被管理者无法全面了解管理思路,只能被动接受校方的考核指标。然而学校绩效管理指标的制定是需要校方与教职工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因此缺少沟通的管理执行起来也会阻力重重。
二、合并重组类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凝聚管理层力量
合并重组类院校权力冗杂,管理层人员较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者的文化价值追求有差异,这不利于高校的管理决策。因此应当清晰划分管理者的管理领域。同时,提高管理者的理论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端正其思想,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理解绩效管理中所包含的管理理念,具備良好的执行力,着力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传统习惯、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生活信念和进取目标。
(二)找准学校的战略定位
学校若一味注重外延式扩张,走大量招生和设置专业的“求大求全”道路,这并将不利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建设。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尤其要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学校应当利用好本地区本校的环境优势,立足地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服务。学校需找准学校的战略定位,进行长期战略规划,对总目标进行分层分段的细化,逐一实现,注重长远发展。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角度由宏观到微观进行深度理解和加工,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产教融合,向社会输出优质人才从而吸引更优质生源的加入,形成良性发展道路。
(三)重视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最直接发挥作用的环节,没有沟通的绩效管理是不可能成功的。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给予教师话语权,倾听教师群体的声音,尊重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有效的沟通是平衡和调节教师心理的有效杠杆,能够传递更为准确性和可靠性信息,并被大家所认同的沟通形式。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院校意志达成一致能够引起共鸣,从而更有效促进高校的管理。反之,人心相悖将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加大院校建设的阻力。通过良性沟通合理采纳教师队伍的意见,让教师感受到尊重,让学校氛围融洽,有利于新学校凝聚力的集聚。
三、结论
绩效管理不是一味地管和压,而是厘清组织中各要素的关系,通过良性管理调动学校各要素的积极性和活力。合并重组类院校应当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学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制定一个适合学校的战略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案,这需要院校自身加强自我认识,提高认识水平,创造性地发挥学校各要素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士衡.如何实现大学的凝聚管理[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6(1).
[2]张惠晨.绩效管理:与员工进行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J].中国质量,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