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分析
2018-06-11张少茹杜晓娜高彦
张少茹 杜晓娜 高彦
[摘 要] 在国家重提工匠精神培养的大环境下,如何切实推进工匠精神的重塑与职业素养提升,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探究。突破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瓶颈,各有建树,但鲜少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视域分析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障碍性因素,借助调查研究,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分析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
[关 键 词] 人本主义心理学;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内在障碍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022-02
一、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理论视域的建立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认为只有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才能真正了解人的心理,关注人的本性、理想、尊严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人本主义对教育的全部探讨,都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上的。
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才启动。所以,对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匹配时,学习方有意义。但通过问卷星调查得知多数学生对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及意义并不明确,即学习内容与学生自己目的并未建立关联,意义学习也就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素养提升目标想要达成,需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理论视域建立新的理念。
二、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职业自卑心理
春秋以来社会分工日益鲜明,“士、农、工、商”中,“工的地位明显处于社会下层”。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职业等级划分,使工匠社会地位沦为下层。明代时,一旦编入匠籍,世代不得脱籍。虽有个别工匠通过努力脱颖而出,但多数仍处底层。清代虽一度想改变这一局面,但可惜变法昙花一现,工匠始终处于社会底层。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对工匠职业也持有色眼镜。
在显性话题中,现代社会虽强调职业平等,特别是我国常利用媒体宣传一些被旧社会鄙视的职业,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无等级区分的新职业理念,但社会固有观念仍根植每个人内心,加上工匠报酬低,劳动成果有时得不到尊重等,使“白领高于蓝领”的观念仍影响大多数人对工匠类职业的认同感。因此,在隐性话题下,工匠的社会地位仍未得到切实提高,直接导致工匠从业者多数缺乏职业自信,自卑感鲜明。通过问卷星调查,在阻碍认识“工匠精神”的原因和阻碍“工匠精神”发展的原因中,学生及老师一致认为社会不认可是其中一很主要原因。這给弘扬工匠精神造成巨大障碍,抑制了工匠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职业院校学生多是被迫选择读了职业院校,本质上与个人理想目标形成落差。此外,因分数低、专业选择局限等因素,又导致学习内容往往与其兴趣背离,学习效果也不够理想。从而加剧了学生的职业自卑心理,使学生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渐形成潜在抵触心理。当学生的自我概念遭到怀疑时,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态势。而这种心理显然成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之一。
(二)狭隘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认知
辞源(1980)对“工”的解释有七种:“①工人,手工业劳动者。②官。③古代特指乐师,乐人。④精密,精巧。⑤擅长。⑥事。通“功”。⑦乐谱中音符之一。”
由此可见,“工匠”是侧重于技能而言,指在某一领域掌握一定劳作技能,并具有精湛的技术水平的人。随着现代社会在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背景更迭、经济崛起等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现代“工匠”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对工匠的文化素养、职业操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也因此扩展到了一切涵盖技术因素的职业领域,如医生、科学家等,不再是简单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锐意进取、职业素养、专注专业、执着坚忍令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现代职业素养则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但因传统观念、文化素养等原因,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偏狭。常局限于生产好产品,有好的职业道德。而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则简单等同于职业道德。通过问卷星对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高专及部分中职、职高的调查发现,学生对现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内涵了解较少,而教师的了解也不够。学生对职业素养虽有所了解,却理解不深。调查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学生把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简单理解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狭隘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认知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
(三)缺乏自我价值的追求
马斯洛认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从业者,绝不能仅仅把工作当成是“人的生存需要”,而是从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开始,逐级发展到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最后达到至高境界,即“人的生活需要”。工作过程应该从简单机械的精致生产,变为实现自我的高层次追求。个体通过在工作中注入人生规划、完善自我等价值追求,获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内在潜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但受社会体制、观念及文化程度等制约,古代工匠大多数是为生存而选择职业,很少有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升华自己生活品质,超越自我的思想观念。造成多数工匠缺乏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追求的自觉性。现代职业教育则一度因重技术、轻素养的错误导向,造成学校普遍存在重实训而轻素养现象。传统观念影响与现代教育的漏失,造成职业院校学生为就业而学技术的简单目标定位。
据问卷星数据显示,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把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放在首位,而把素养培育放在其后,缺乏对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
在就业因素选择中,学生首选往往是薪资,把自我能力培养、价值实现放在首位的人极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但当人生追求首定位于物质,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降为简单、浅薄的生存需求,人的成长也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因此,自我价值追求的缺席就成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
(四)对团队精神的淡漠认知
随着现代社会集成化发展,小工业、小作坊式生产模式逐步萎缩,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社会主体生产模式。整体化核心力竞争,驱使社会越来越重视团队精神。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如果仅靠几个典型人物显然难以形成规模化影响,与国家提倡工匠精神的初衷不统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的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除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即使一个完美的个体,如果他隔绝于人群、社会,对他人、社会无任何价值,他的存在也是不完整的。人生活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其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均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员工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同伴学习空间,示范员工与学习员工彼此取长补短,有助于单位“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呈良好状态时,单位的品牌形象塑造和资本创造就会呈现良性运行状态,从而最大意义上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单位的形象塑造和资本创造包括产品形象、服務形象、文化形象等综合形象,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因为对张扬自我的过度宣传,人的自我意识膨胀,他人意识淡漠,团队合作意识匮乏,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之一。
(五)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启了国家层面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重视,但很多地方“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口号喊得响,理论研究多,实践推广少。中国知网可查含“工匠精神”信息的论文8126篇,含“职业素养”的论文达12046篇,涵盖“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信息的论文104篇,论文从理论探究到策略实施,到比较研究等,不一而足,可见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均有一定水平,但从国家层面组织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完善整个理论、实施体系尚未启动,“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仍处于散兵游勇式的摸索阶段,显然是整个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缺乏培育“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系统指导理论,培养渠道、方法单一、培养理念落后和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等诸多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74.36%以上的教师、学生缺乏培育“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整体构想,59.72%的学生认为管理部门并不重视。由此可见对“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成为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在障碍性因素。
三、结论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既需国家层面的号召,也需要全社会和各级培育者的重视,同时更需要被培养者提升认识水平,主动积极参与,是整个社会联动才能够实现的宏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辞源[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