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互译中多义词语义选择的制约因素

2018-06-11谷吉梅

关键词:多义词义项词义

谷吉梅

[摘要]词义选择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英汉互译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多义词之间的语义选择,然而语义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以“change”的汉译为例,运用语义、语境、认知等理论对英汉互译过程中多义词语义选择的制约因素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认为制约多义词词义选择的关键因素除了词的指称意义或概念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词在语篇中所处的语境、语体及译者的语言水平及认知能力等因素。

[关 键 词]英汉互译  多义词  语义选择  制约因素  chang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6-0088-08

语义的理解和表达,即翻译中的语义选择,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语义的确切理解和恰当翻译既是历来语言学家们关心的话题,也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汉语中皆存在的大量多义词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扰,针对此问题,学者们通常选择某一个角度对词义的选择进行研究,如颜传果从语境角度对翻译中的语义选择进行了研究,认为语义选择主要受言语语境和非言语语境的影响。何远秀从莫里斯的现代符号学角度探讨语义分类,并用较为详实的例句探讨英汉互译中语义的正确选择问题。王芳等认为视感是认知模式的物态意象,是多义词词义原型,也是词汇衍生多义的规约,用多义词词义原型对事物典型和特征的共性把握确定待选多义词义,建立多义词待选词义定义的参照模式,对语篇水平上多义词语义的翻译有积极意义。但笔者认为词义的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以“change”的汉译为例,从语义、语用、译者等多种角度考察科技翻译中多义词词义选择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制约多义词词义选择的关键因素除了词的指称意义或概念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词在语篇中所处的语境、语体及译者的语言水平及认知能力等因素。

一、 多义词的界定

多义词一般指同时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词。在读音不变的情况下,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通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只有一个意义,因此译者往往可以通过语境确定多义词的词义。张建理指出认知上的一物多用产生了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词义变化的微观语义模式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换及词义抽象化,而词义变化的宏观语义派生模式主要包括辐射型、连锁型及综合型结构。英汉词义派生在基本认知方面非常类似。林正军、杨忠认为多义词与其任一词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理据性只存在于多义词的各个词义之间。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差别较小时,译者往往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义项的选择,本文以英语多义词“change”为例,对翻译中多义词的语义选择进行分析。

“chang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4版)中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条,分别有16个和8个搭配义项。

Chang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4版)中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义项如下:

作为动词:

1. become different/make sth. Different 变得不同/使某物不同;

2. start doing/using sth. Different 开始做不同的事情/使用不同的东西;

3. replace sth. 取代某事物 to put your use sth. New or different in place of sth. Else, especially because it is old, damaged, or broken 替換; 更换;

4. change your mind  to change your decision改变主意;

5. change sides:to leave one party, group etc and join an opposing party, group etc. 投向对方营垒;

6. clothes 衣服 to take off clothes and put on different ones 换(衣服)to put a clean nappy on a baby, or to put clean clothes on a baby or small child给(婴儿)换(尿布);给(婴儿或幼儿)换衣服;

7. bed 床  to take the dirty sheets off a bed and put on clean ones 换(床单);

8. exchange goods 换货、退换、调换;

9. exchange money 换钱、换成零钱、兑换货币;

10. trains/ buses/ aircraft 火车/公共汽车/飞机、换乘、转乘;

11. change hands  易手、易主;

12. change places (with sb)(和某人)换位置、交换地位(环境);

13. gear 换挡;

14. change your tune (非正式)(某事发生后)改变调子,改变态度;

15. wind 改变风向;

16. change your spots 彻底改变特点或特性。

作为名词:

1. things becoming different 事情变得不同 变化、改变、变更;

2.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从一物到另一物;

3. pleasant new situation 令人高兴的新状况、变化、变更;

4. money 找回的零钱、硬币、零钱;

5. small change 硬币、零钱、一笔小钱;

6. change of clothes/underwear etc 备换的衣服、内衣等;

7. train/ bus/ aircraft 换乘、转乘;

8. get no change out of sb 从某人那儿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帮助)。

“change”的以上多种义项在翻译中是个挑战,“change”作为动词使用时有时是及物动词,有时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包括“变化、改变、转变、转换、替换、更换、变更、更正、变革、扭转、改良、改换、变动、蜕变、调换、改观、革新、转移、改动、改造、转化、调动、转折、更改、调度、零钱”等,可以看出在“change” 的众多意义中,大部分意义都是相互关联彼此联系的。

二、 语义类型

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认为语义可分为7种类型,语义学家奥格登(C.K. Ogden)和理查德(I. A. Richards)在《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也曾列出过有关意义的22种定义。语义学家凯慈(Kats)运用意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CA)研究语义,而后语义学家杰肯道夫(Jackendoff)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概念结构论(conceptual semantics),意义成分在杰肯道夫的概念结构论中变成抽象的概念元素(conceptual primitives)。概念结构论认为句子的意义是概念结构,描述意义就要描述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形式语义学家蒙塔格(Richard Montague)运用模型—理论语义学阐述语义的构成过程,同时论述了形式语义学处理句子内涵和词汇意义关系的方法。认知语义学家指出语义学应重点研究语言运用反映概念框架和认知过程的机制,而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和奥斯汀(J. L. Austin)分别从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出发,探讨语义在语用环境中的语义生成过程。以上语言学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语义的形成、类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成果对翻译时语义的选择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语义包括词的意义、句子的意义、段落、篇章的意义以及言外的情境意义,但语义的中心内涵是词的意义。人类借助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人的语言是有意义的,语义是在语境基础上所生成的意义。大多数的词通过不同的搭配或处于不同的言语场合,其意义功能就有差异,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词义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词的多义现象根源于语境因素的多样性。人们实际使用词汇、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便出现了不同语义间动态的搭配与联结,也即语义间特定的逻辑联系。不同语义间的联结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所谓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它决定在正常的思维前提下,哪些语义组合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

词义往往是由其诸多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意义是人类通过自身感觉(sense)与内、外在世界接触的结果,是人们进一步反映、认知并改造内、外世界的渠道与工具。语言所能传达出的语义学语义有7种类型,包括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含蓄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反射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及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在这7种语义中,概念意义是对事物本质特点、根本属性方面的反映,体现了人类对世界抽象、本质的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与手段。特定的语言结构、意义为特定的人群理解、把握世界提供了特定的前提、条件,甚至特定的思维模式。该语言中的概念意义是该人群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核心要素,在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词典中首词条收录的大都为概念意义,其内涵相对稳定。而其它类语义要么因时代、社会、地域、言语场合的变化而变化,要么因其在词、句、上下文中的搭配不同而意义有别。总之,它们相对不稳定,与具体的语境因素联系密切。

语义类型是语义选择过程中的首要因素,而翻译过程中语义的选择往往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三、 英汉互译时语义选择的制约因素

翻译过程中的语义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境、译者的认知及双语水平、语言的功能、文体及修辞等。这些因素既独立起作用又相互影响,在译者进行语义选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 语境

中国古语道:言不孤立,托境方生。波兰语言学家、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曾主张语境是语义唯一决定者,舍此无语义。语义生成于语境中,语境是语义赖以存在的基础。翻译中原語的语境规定着译语(target language)的意义及语体风格。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其内容涵盖文字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关系,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前后联系,言语的前后联系,以及言语过程所处的场合与背景。广义的语境除狭义的语境因素外,还包括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背景等,它们是语义广深的基础。

语境的内涵极为丰富,可以进行分层讨论。首先是语音层上的语境因素,其次是词素、词汇层上的语境,主要指词的种类及语法搭配关系,以及不同词汇间的意义联结方式。再次是句法层上的语境,包括句子的内部结构规则,句间的联结方式。另有段间、章间、篇间特定的结构方式及意义联结方式,属于广义语法层上的语境范畴。研究此类结构及意义关系的语言学家相信:一定的语义源于一定的搭配关系与结构。还有言语场合、社交情境方面的语境因素,主要包括言语过程的参与主体(人)及其间关系、时间、地点、环境事物、题材内容、言语方式或媒介、言语风格、言语过程中的非语言交际因素(如身体姿势、表情、身体部位动作、体触动作等所代表的体态语言,咳嗽、叹息、哭笑声、沉默甚至环境声音等所代表的非语言性的副语言等)以及言语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其中言语参与主体本身又包含多种语境因素——形体、生理状况、外观修饰、年龄、性别、性情、文化学识、信仰、社会经验、地位、角色等。这些语境因素对语用翻译(如口译)尤其有价值。最后是语言与言语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的背景,这些是宏观的语境因素,稳固、深广、久远地影响着语言的意义。

1. 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是译者翻译指出最初接触到的环境,包括语言的所指意义和搭配意义。

在翻译时,译者常首先想到词语的指称意义,或字面意义、概念意义。指称意义描述的是符号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符号所代表事物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内容及传达的主要信息,同时也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意义,指“用词语来指某一客观事物、某一思想概念时语言所获得的意义”,这一意义客观存在,通常是词典上所标注的意义。判断指称意义主要依靠上下文语境,这是一种语言制约。指称意义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语言符号的有限性致使一个符号同时具有多个不同的指称意义;二是指称意义会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在选择指称意义的时候需注意指称意义的文化属性、多义性、其历史演变及词义空缺现象。由于不同民族的民俗、生活方式、自然社会环境等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词的指称意义往往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累加。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一书中曾指出,要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确定单词的意义,在句子中单词可能有多个不同用法,其意义不固定,而且同时具有多种意义。这是由于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纷繁复杂,而我们人类大脑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需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于是词的指称意义经由衍变、派生、联想或修辞格等而不断发生变化,一词多义的现象由此产生。然而弗斯指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除少量歧义句之外,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排除多义词的其它义项而保留其中一个与语境最为贴近的义项。

指称意义通常是稳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语言的工具性及社会性要求词的指称意义不能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但语言符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三种情况。

由于文化的特殊性,源语中的某些词在目标语中起指称意义是空缺或非完全对应的。语言是人类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每个民族都是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和现实需要,对所感受和观察到的世界进行描述,形成特有的语言符号系统。通常一种语言需用不同的词汇来指称多个概念,而另一种语言则可能用一个词来指称。指称意義通常是词汇及句子理解的关键,掌握了指称意义,往往就会理解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change”的指称意义为“更换、改变、变化”。如:

Ben had merely changed his shirt.

本仅换了一件衬衫。

He changed from voting against to abstaining.

他本打算投反对票,后来改为弃权。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change”的对应译文皆是其指称意义,其中第一句使用了“change”作为动词的第6个义项“换衣服”,第二句使用了第1个义项“改变”。

搭配意义指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即词与词之间的共现。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共现具有数量化和语篇的特征,一个符号跟另外一个符号或多个符号之间习惯性一起出现,如: student常与teacher、school、class-room、library等词搭配。任何进入搭配范围的符号与所要搭配的符号共现的频率不同,共现频率越高,语义越明确,共现频率不高,语义就不明确。而不同的搭配方式,往往蕴含着符号使用者的意图。

“change”在使用中有时与一些词常常同时出现,形成共现关系。如:

After changing the bed, I would fall asleep quickly.

换完床单,我很快就会入睡。

此处“change the bed”的意义并不是“change”的所指意义与“bed”所指意义的相加,而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换床单”。

2. 非语言语境

社会、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语境因素对语言意义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它们是语言本身赖以产生、存在、变化的温床。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各民族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翻译实践中的这些言外因素制约着语义的选择。不同的语境会造成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词义空缺,使得一种语言中某些词的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等值词语来替代,翻译时往往采用加注、转换等手段进行处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之“西风”与英国诗人雪莱(P.B.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里的“West Wind”之意截然不同。前者的“西风”指深秋或初冬时节,中国大陆常刮的干冷西风或西北风,而后者的“West Wind”除了其拟人、比喻及象征意义外,它首先是指欧洲、地中海冬日里的偏西而潮湿的海洋风。若不联系具体地理方面的语境去阅读、理解、翻译,视雪莱的West Wind作马致远的“西风”,虽形似,“神”却大不相同。语言离不开语境,多义词更是如此。如“change”在下面两个句子中,同样作为及物动词,后面跟人称代词,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She criticized me for the way I feed or change him.

她批评我不会给他喂奶、不会给他换尿布。

Years of difficult life has changed him a lot.

多年的艰苦生活使他大大改变。

上述两个例句中,按照语言语境涉及的所指意义,“change him”都应该译为“改变他”,然而词的多义性以及语言的非语言语境提示译者,第一个例句中的“change”为其作为动词的第6个义项的第二小项“换尿布”,而第二个例句中则使用的是其第一个义项“改变”。

(二) 译者的认知能力及双语水平

在翻译实践中进行语义选择时,译者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译者需要扎实的中英双语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灵活的翻译技巧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即从源语(source language)到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转换。译者首先需要读懂源语之味,彻底理解原文,原文理解包括文字理解及专业或文化理解。文字理解主要指上下文环境中文字的意义,词语之间、句子之间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专业或文化理解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只具有文字理解能力,那么译文难免会出现由于文化缺失或误解而引起的误译与错译,只有文化理解能力而缺乏文字能力则往往会使译文生涩,语句不通,因此译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知识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心理等都影响着译者对语义的选择。有时译者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法确认语义,因此很多情况下,译者因素是语义选择的最终决定因素,而在多义词的语义选择中,译者对于语义的最终确定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change”的翻译来说,对于译者而言,仅仅掌握该词的义项是不够的,译者必须通过博闻强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才可以在众多的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义项对原文进行翻译。

(三) 语言的语义层次

由于源语和译语的词语单位从意义上说绝大部分是不对应的,而且翻译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转换,因此,翻译活动的着眼点不应该寻求孤立的词语的传译,而应该着眼于具体的语言符号在源语中的功能,这里的功能是指词语的内涵意义或者语义层次。内涵意义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附加给语言的意义”,指“人们在感情上对所用语言的反应”。内涵意义是主观的,是含蓄在所指意义之内的。语义层次是根据语义在不同话语中的表现区分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语言学家阿赫玛诺娃的《语言文体学》一书。该书指出,语义具有多层次结构,即基础语义层、转变语义层和社会语义层。基础语义层是语言语义部分的直接体现,相当于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和逻辑关系意义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以认知为目的的话语之中。转变语义层是在话语特定的上下文中词或句子的蕴涵意义,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段所表现的修辞意义都体现在转变语义层。社会语义层是语义的最高层次,指的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话语所表现出的价值,表达的是某个独立话语的“总意义”。這三个层次的语义是相互依存的,在不同的话语中,语义层次的表现也是不同的。然而,只有全面理解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语义,才能准确把握某一个典型话语的意义,此外进行语义选择时必须考虑不同的语义类别和语义层次。

(四) 文体及修辞制约

由于源语和译语采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翻译过程中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琼斯曾提出五只钟理论,将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划分为五种文体:庄重体(the frozen style)、正式体(the formal style)、商谈体(the consultative style)、随便体(the casual style)、亲密体(the intimate style)。在翻译中进行语义选择时,需要同时考虑其在源语中的文体及修辞因素。在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华尔街日报》库输入“change”显示了123292个结果,对前1000个带有“change”的句子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change”的语境属于正式体或商谈体,而这1000个句子中有354个句子中含有“change the way”,这与该报的特点与定位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华尔街日报》以财经报道为特色,以商业和金融领域的报道为主,报道风格较为严肃,而报道的内容会涉及政策及走向等内容,因此方式方法的“变革”(change)难免频率较高。不同的文体对于多义词的语义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如:

This was a major change and, as McCarthy argued, one for which the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in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deserved genuine credit.

麦克卡锡称这是一场巨变,其中马来西亚政府决策者功不可没。

It is the calibration meeting managers role to set expectations with meeting participants that performance ratings for employees may change in the next round of review, especially if goals are not achieved.

考核会议负责人有责任提醒与会者,如果未能达成目标,在下一轮的绩效考核中,员工的绩效等级可能会发生变化。

Double glove if necessary and change gloves frequently.

如有必要可戴双层手套或频繁更换手套。

The behavior described above is the default behavior, but can be changed in the Programs tab of Internet Options.

以上操作是默认操作,在“ Internet 选项”中的“程序”选项卡中可以对其进行修改。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to Windows Explorer for Windows 8.

Windows 8 对 Windows 浏览器做了许多更改。

上述例句涉及社会、财经、管理、说明、科技等题材,可以看出不同的题材及体裁的原文,对于同一个词的翻译,在进行语义选择的时候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各有倾向性,如“change”涉及社会变化,往往被译成“变革”,而在计算机软硬件相关文本中,则大多数译为“更新”、“更改”或“修改”,而在所有文体中或不确定如何选择时,译成“变化”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 结语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经常面临源语和译语的语义选择问题, 源语中有很多词本身具有多义性,源语和目的语不可能完全对应,作为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不能正确进行语义选择,源语要表达的思想很难被准确传达,语际交换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需从语义、搭配和语用三方面进行语义选择之外,还需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及双语能力,综合考虑源语语境因素,以使译文在各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随着语言研究与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语义研究会随之深入,翻译中语义选择的盲目性也会大大降低,翻译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的传达,这些給语义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翻译教学带来启示,课堂上除了传授翻译技巧,进行翻译训练之外,还要注意语义理论的传授,有意识地在词义选择方面加强训练,这也是翻译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更好地以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Constraints in Meaning Selec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he Translation of  “Chan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s a Case Study

GU Jim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Meaning sele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directly related to translation quality. Meaning selec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involves many constraints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nquires about these constraints by resorting to semantic, contextual and cognitive theories.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the context of the word, the style of the text, the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are as, if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nnotative and notional meaning of the words.

Key words: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ysemous words; meaning selection; constraints; change

猜你喜欢

多义词义项词义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策略研究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少不同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