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立定跳远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
2018-06-11葛国军
葛国军
摘 要:立定跳远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期的技术练习让课堂教学显得沉闷、单调,反复的练习同一项目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析、认识立定跳远教材的地位,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紧紧围绕立定跳远项目所蕴含的要求,对不同练习项目进行不同组合,切实利用项目特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体能,在练习中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立定跳远 能力 练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b)-0234-02
立定跳远在我们的生活、教学中无处不在,它既是很多地区的中考项目,也是体质测试的必测项目之一。所以,立定跳远这个项目在初中阶段显的尤为重要,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随之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为了能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为了能在体质测试中过关,往往会利用很多的时间去练习立定跳远这个项目,从而占据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挤占了其他内容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重新认识立定跳远,利用立定跳远的特性及项目本身所赋予的意義来安排教学内容。
1 对立定跳远项目的重新认识
1.1 对教材地位的分析
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爆发力与弹跳力的运动项目。它要求下肢与髋部肌肉协调快速用力,并与上肢的摆动相配合,所以它也需要一定的灵巧性。同时,它也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运动项目,它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比较低,它又是检测人体下肢爆发力和全身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因为这个项目有着极好的可操作性,所以被很多地区作为初中学生体育中考的首选项目,同时也是国家体质检测的必测项目。
因此,在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立定跳远课时,尤其是在九年级。但在人教版的《体育与健康》用书中却没有把立定跳远作为教学内容列入其中,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须内容教师用书》当中,也仅仅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有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立定跳远在最终的评价体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我们更多的要从立定跳远的这个项目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上去理解这个项目的特点。
1.2 从技术层面的分析
从技术、能力、运用三维视角去审视立定跳远这个项目,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从技术的维度分析,立定跳远并不是一个新授的内容,而是每个人从小就会的技术动作,区别在于完成动作的质量高低;体能维度要求是对技术的复习,力求把整个技术动作做到尽可能的完美;而运用维度则是更高层次的技术复习,可以把立定跳远动作串联到各种运动当中去。但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技术教学,注重反复的练习去提高动作的质量,而忽视了任何优美的动作都是自身能力的综合体现的这一规律,重视的是简单技术的重复练习,忽视了对于与立定跳远相关的一些身体素质的发展,无论从方法还是内容都缺少丰富、多元与有效的手段。因为立定跳远项目单从项目技术角度看,对于它的教学其实只需一二课时就能解决,但从学生的力量、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看,就不是几课时能解决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体能的角度去解读立定跳远,关注围绕立定跳远这个项目所需要身体素质去合理的搭配教材内容,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因此,为避免动作技术的简单重复练习,要丰富与之所需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只有将与之相关的内容、方法与 手段进行重组、整合并系统化,才能使其教材化,真正达到能力的提升。
2 发展专项体能提高立定跳远
由于中考和体质测试的压力,在现在的初中体育课堂上,立定跳远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时候的教学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希望通过一次课或者几次课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希望通过完美的动作去完成教学任务。渐渐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慢慢束缚了我们的思维,使立定跳远课永远在教立定跳远,而忽视了立定跳远本身所能衍生的教学资源。根据立定跳远项目的特点,结合教材搭配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
2.1 注重练习的整体性
立定跳远项目如果从单纯技术的角度分析,几乎所有人都会,区别在于每个人完成的动作质量和立定跳远的能力的高低。如想让立定跳远的动作、成绩得到长足的进步,就需要从学生的力量、速度、协调、柔韧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达到立定跳远成绩的进步。所以避免简单的重复练习,多从教材的合理搭配去入手,提高整体的身体素质,将各种内容、方法、手段进行组合、系统化,将练习方法教材化,真正达到能力的提升。
体育教学要遵循教材合理搭配的原则去审视整个动作,大致可以将整个动作分为上下肢两个部分,如果我们仍旧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去设计教学内容,会让整堂课比较沉闷,学生会在整堂课中反复机械的练习,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厌烦心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刻意的为了纠正动作去反复练习一个动作,要注重动作的整体性,通过某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去提高整体的专项素质,或者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的练习方法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如在提高解决起跳阶段蹬地摆臂的问题上,主要解决的是手臂摆动不协调和双腿力量不足造成蹬地不充分这两个问题。常规的思想指导下,很多老师会充分考虑立定跳远需要学生双腿屈膝预摆以后快速发力的动作要求,然后会选择多种多样的跳深练习。但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想要自如、合理的控制身体姿势,必须加强腰腹肌的力量,腰腹肌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起着力的传导作用和控制身体姿态的作用。所以根据这一原理,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加入大量的腰腹肌练习,加强腰部的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使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如表1所示,初一女生,在每周体育课当中,有选择性的在课课练当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腰腹肌练习以后,在一个学年的教学以后,不但仰卧起坐有大幅的提升,立定跳远更是有长足的进步。
2.2 注重练习项目的多样化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面向中考或体质测试为主要目的在进行教学,造成了每个学期有大量的时间用在反复练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上。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厌烦体育课的正常教学,更多的喜欢在那里无目标的自由活动。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如果每次体育课都是在做重复的机械练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谈体育习惯了。所以,可以利用立定跳远项目的特性,积极拓展、丰富立定跳远在教学、生活中的拓展应用。
发展跳跃能力,丰富立定跳远的练习方法。通过教材分析认为“立定跳远的核心是跳跃能力”。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练习有很多,例如“多种形式的跳跃练习”,可以从多任务(跳绳梯、十字跳、跳深、收腹跳、开合跳、台阶换脚跳、直腿踮脚跳、连续跳跃小栏架等)、多条件(高度、远度、原地、行进间等)、多环境(草地、塑胶跑道、台阶、沙坑、小垫子、跳箱盖)、多维度(方向、线路、节奏、距离、次数、组别等)四个方面设计跳跃练习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发展力量素质,丰富立定跳远的练习方法。“立定跳远的基础是力量”,包括上下肢的力量、腰腹力量等。例如发展学生的腰腹力量可以从多任务(仰卧起坐、两头起、背起、两人俯卧击掌、仰卧举腿、俯卧举腿等)、多条件(两人练习、单人练习、抗阻练习等)、多维度(节奏、幅度、次数、组别等)三个方面设计腰腹力量练习。
发展身体协调性,丰富立定跳远的练习方法。立定跳远的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也要求颇高,身体协调性的练习方法有许多,不同项目的协调性练习又有所区别,上下肢协调配合的练习多采用爬行,我们可以从多条件(两人练习、单人练习、仰撑爬行、俯撑爬行、肋木爬行等)、多环境(草地、垫子、楼梯、塑胶场地、小组比赛等)、多维度(节奏、速度、方向、幅度等)三个方向设计爬行,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协调能力。
发展综合能力,丰富立定跳远的练习方法。立定跳远练习中可以结合多种素质的练习,不但丰富了练习的内容,还可以利用运动迁移,将不同的身体素质综合运动到其他项目当中。例如快速跳过6~8个高约45cm的小栏架,接20m的快速跑;原地纵跳空中转体90度、180度、360度;三级蛙跳、五级蛙跳、十级蛙跳接20m的快速跑;原地高台腿弓箭步20次接快速跑20m等。利用不同练习的相互结合,拓展练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分析教材、提炼教材,上述各种练习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教学材料,都是立定跳远的教材。由此可见,将简单的立定跳远项目丰富到如此之多的练习方法,将这些练习方法进行重组、整合,不但可以将立定跳远教材化,还可以丰富立定跳远的练习方法。
3 结语
在初中的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动作质量以外,更应该注意的是怎么利用立定跳远去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学生掌握简单的自我练习的能力。制定合理、科學的多种练习方法,在加强体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当中完成对立定跳远技术、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洪道毅,姚唯未.对“体育中考项目教材化”的理解——以立定跳远项目为例[J].体育教学,2015,35(9):28.
[2] 孙海滨.力量、韧性、协调度——试论立定跳远三位一体训练方法的有效性[J].田径,2018(1):12-13.
[3] 张仙萍.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研究[J].运动,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