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病残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分析

2018-06-11于文兵吴连海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高校

于文兵 吴连海

摘 要:目的本研究对普通高校病残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面向病残学生构建特殊体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3名病残学生作为实验组和100正常学生对照组,对他们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UCLA孤独量表调查。结果病残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在P、E、N、L四个方面的人格特征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孤独感总分、孤离感、支持感、融入感与正常学生相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病残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孤独感强烈,缺少社会支持,难以融入周围环境;存在倔强性强、焦虑情绪、情绪不稳定、掩饰性强、性格内向等人格特征。高校需要构建符合病残学生心理特征的体育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 病残学生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a)-0132-03

1 研究背景

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残疾或者患有疾病的学生(简称病残学生)得以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于这些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健康状况的病残学生,却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笔者在多年的病残学生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发现,病残学生不仅存在体质较差的问题[1],有相当一部分病残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良好状态,仅仅从提高病残学生体质水平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病残学生的健康水平。由于受到病残学生的抵触,学校教育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而某些特殊体育课程(如拓展训练、体育游戏等)对病残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具有不错的效果[2]。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病残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期为面向病残学生构建特殊体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海洋大学的病残大学生(病残学生认定标准参照2009教114文件)。病残学生主要包括:其中男生55人,女生48人,总共103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8岁。年级:一年级20人,二年级25人,三年级30人,四年级28人。随机抽取健康普通大学生男女各100人作为对照组。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择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UCLA孤独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来调查病残大学生的主要的心理特征。

2.2.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本研究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病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为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9个方面考查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

2.2.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本研究选择陈仲庚修订的中国版人格量表,对病残学生进行人格特征的数据收集。EPQ人格量表问卷是国内公认的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该问卷包括测量人格四个方面:(1)E,内外向,受试者得分越高说明越外向;(2)N,情绪稳定性,受试者得分越高说明越焦虑情绪不稳定;(3)P,倔强性,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越孤独难于适应环境;(4)L,社会掩饰性,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掩饰性越强。

2.2.3 UCLA孤独量表

UCLA孤独量表用于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该量表由Russell等人在1978年编制,1980年修订。王登峰教授在对UCLA孤独量表进行修订时,发现UCLA的得分与SCL-90中的人际因子相关最高[3]。但王登峰教授修订后的UCLA量表未做因子分析,只能得出孤独感总分。本研究利用吴连海对王登峰教授修订的UCLA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的结果来评价病残学生的孤独感。吴连海研究发现,UCLA孤独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系数)为0.884,得出孤离感、支持感和融入感三個因子,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9-0.812之间,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病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

心理健康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病残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学习和生活,如学业、恋爱、人际、健康和择业等方面。为研究病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研究对象施测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以检验病残学生和和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详见表1。

对病残学生组和正常学生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表1发现,病残学生组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60,各个因子平均分皆大于2,呈阳性症状。而正常学生组无论在总分还是各个因子分皆处在正常水平。病残学生组和正常学生组在总分、躯体化、强迫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病残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迫切需要提升,迫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积极干预。

3.2 病残学生的人格特征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因素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特征趋于成熟和稳定的时期,大学时期是个体追求自我认同,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尤其是病残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存有一些妨碍交往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其存在过分自卑、猜疑、自我中心、孤僻、对人冷漠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为个体成长的拦路虎。人格特征对病残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具有河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其人格特征,为更好地了解病残学生人格特征和促进其人格完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表2结果显示被调查的病残学生在P、E、N、L四个分量表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病残学生在P量表得分平均数高于常模,说明病残学生有倔强性和讲求实际倾向,孤独并存在环境适应困难;N量表得分平均数高于常模,表明病残学生存在焦虑情绪,而且情绪具有不稳定性;L量表也高于常模,表明病残学生社会性幼稚水平高和掩饰性强;E量表则低于常模,说明病残学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等。

3.3 病残学生的孤独感

病残学生常常由于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而产生孤独感。孤独(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孤独指一种主观上的孤立状态,常伴有个人感觉到自己与他人分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被孤立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Lttitia 和Daniel认为孤独是一种令人痛苦、不愉快的体验或心理感受。一般而言,短暂的孤独并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的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强与他人、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可能导致疏离个体人格失常[5]。

病残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樣远离家乡和亲人,异地求学,缺少家人的关心与照顾,心中难免产生不适应感和孤独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也无人倾诉,缺少与周围人群的沟通与交流。

由表3可知,病残学生在孤独感总分、孤离感、支持感与正常学生组相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在融入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病残学生存在更强的孤独感,孤离感与对照组相比,孤独而离群,与别人关系淡漠。体验不到同学的友情,较难融入同学的圈子;和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容易被人误解,缺少与人沟通;同时,支持感匮乏,在需要支持的时候,找不到同学倾诉感情,并感受不到同学的亲近,容易产生排斥感;在融入感上,不容易融入周围环境,找不到自己与同学的共同之处,存在交往困难。

4 研究结论

(1)病残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病残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倔强性强、焦虑情绪、情绪不稳定、掩饰性强、性格内向等人格特征。

(3)病残学生的孤独感强烈,孤独而离群、支持感和融入感低,人关系淡漠且体验不到人际关怀,不易融入周围环境等。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完善,离不开面向病残学生开展针对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其需要针对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平等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开设相关体育课程时应按照其心理特征原则,设计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且科学又系统的教学内容,在师资力量、教材、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既与正常学生保持共性,又能体现其特性,同时又要保护好其心理健康,增强其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于文兵,杨韵.普通高校体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推进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4):31-35.

[2] 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266-1268.

[3] 王登峰.Russell孤独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1):23-25.

[4] 吴连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福建:厦门大学,2007:28-33.

[5] 李传银,许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3):86-96.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高校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