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作为高校德育优质资源的特点
2018-06-11钟小红徐烈辉
钟小红 徐烈辉
摘 要:体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具有塑造个人精神、引领社会规范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德育功能,同时孕育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体育德育资源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潜隐性、贴近性、实践性在德育教育中显示出独特作用,对增进德育影响力、增强德育渗透力、增进德育吸引力、提升德育感染力,实现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 现代德育 德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b)-0054-02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体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具有个人精神的塑造、社会规范的引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等深刻德育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可被教育者所开发和利用的物质性、制度性和精神性德育资源。在众多的德育资源中,体育德育资源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潜隐性、贴近性、实践性,脱颖而出,在德育教育教学中显示出独特作用,成为德育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对增进德育实效性,实现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开放性提升德育影响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拓展新的途径,寻求新的载体,开创新的局面,增进德育实效性[2]。
体育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和文化实体,萌芽于原始社会,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人们的生理与心理、思想与行为、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力量与意志等相互作用,具有个人精神的塑造、社会规范的引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等深刻德育功能,孕育了多种形式的体育德育资源,既有物质形态的体育遗迹、体育实体项目等,又有制度形态的体育法规、体育章程等和精神形态的体育精神、体育思想等。现代体育,已经是一种超越种族、民族、不同性质人群的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现代体育生活可谓是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体育作为德育资源,一方面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不管是物质性德育资源,制度性德育资源还是精神性德育资源都不断得以丰富、创新与调整。另一方面,实现方式也是开放自由,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包括观看经典赛事、了解体育史、领略体育先进人物、参观体育博物馆、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等多种跨越不同时空的形式各异的体育参与来实现德育目标。总之,体育德育资源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宽广自由的方式,较好地顺应和满足了当前高校德育发展态势的需要,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影响力。
2 以潜隐性增强德育渗透力
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体育运动的直接对象是人的身体,而不是人的思想。体育德育资源实施思想影响和渗透具有潜隐性特征,凭借各种体育活动的亲身体验、体育赛场内外的环境和氛围、体育人物的形象展示,体育史料的认知、体育文物遗迹的参观等直接或间接的体育参与,对人不经意地、慢慢地、不断地进行浸润、滋养、熏陶、启迪,从而使人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影响,不知不觉进入到教育的意境,领悟和接受到蕴含隐藏在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对于这样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的思想渗透,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受教育者相对不会感到突然,不会觉着强制和压力,也不会觉着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对这种信息放下戒备心和逆反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精神需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德育工作收到积极效果[3]。
3 以贴近性增进德育吸引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人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性的需要。因此,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只有那些与受众相贴近,满足其需要的德育内容和方式,才能为其情感所肯定,引发其内应力,被其接受,确定为认识对象,进而自觉自主地展开自我教育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另外,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青春期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从自我迷茫状态中走出来,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和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由心理因素而导致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4]。前国際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在世界的5种通用语言——金钱、政治、艺术、性爱和体育中,体育尤其引人入胜。”体育以其特有的性质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欢迎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文化之一,体育赛场上表现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体育明星成为最受现代青少年认同,并争相模仿、崇拜的大众偶像之一。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明星在比赛中所遵循的体育道德、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等会激发关注他们的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去认同、去模仿、去追随、去学习,从偶像榜样身上汲取能量,激发自己的力量,进而再去努力超越偶像榜样,最后获得自己的发展,体育蕴含的生动丰富而深刻思想内涵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德育实效[5]。
4 以实践性提升德育感染力
道德的修养、德性的养成不但在于“知”,更在于“行”。只有当一个人亲身体验到道德规范所包含的源于生活的内容和意蕴,认同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才能增强行为的道德自觉性,实现知行合一。现代德育非常重视实践,实践被视为德育的基本的和主要的运作形态。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教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在其中感受生活世界的各种关系,践履美德,选择行为方式,在活动中发展道德”[6]。
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的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这种身体直接参与性为德育实践提供契机。人们亲身参与体育课、运动竞赛、体育社团等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的身体与思想、意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伴随着各种生理反应和情感体验,书本上抽象的、死的德育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找到具体的、生动的、活的存在样态,受众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思想道德意识得以培养和形成。比如在真实的体育运动中,大学生会意识到必须遵守规则才能将游戏进行下去,规则就成为主体追求目的实现的主动需求,不是外在强加的束缚[7]。比如通过长跑练习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各种球类活动培养与人合作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另外,参观体育博物馆、参与各类具有志愿者性质的体育社会实践活动,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真实的教育情景,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认知,对培养道德意识和形成道德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M].蔡汀,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一)[J].青年研究,2007(3):8-14.
[5] 马焕.体育明星偶像-榜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榜样教育的新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4(9):17-18.
[6] 朱小蔓.传统美德教育的现代视野与具体研究方法[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5-48.
[7]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