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2018-06-11张金华曹辉
张金华 曹辉
[摘要]勤工助学项目是高校资助育人工程的重要内容,在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具有思想教育、能力锻炼、素质培养等诸多育人功能。但育人功能的发挥存在力量单一、管理松散、工学脱节等诸多阻碍。着力推进勤工助学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提升勤工助学工作实效、充分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勤工助学;育人功能;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30-02
勤工助学天然地具有双重功能,表面功能是帮助大学生缓解经济负担,而其更深层次的功能则是在实践中发挥育人功能。
一、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参加勤工活动,通过勤工形式的社会实践,在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的同时能得到思想、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每个学校都有勤工助学活动,但经调查,大多数院校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教育管理还是仅仅以顺利发放工酬、使学生获得资助为目的,没有全力开发勤工助学项目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无法构建勤工助学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一)力量单一,无法形成管理—培训—服务的多方合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配备的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为1~2名,需要负责全校“奖、助、贷、减、免、补”等多项工作,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只能是按部就班地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将设置的岗位数与申请的学生数进行简单配对,忽略了岗前培训、跟踪服务等环节的必要性,没有深入挖掘勤工助学过程中所牵涉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可承担的育人任务。
(二)管理松散,无法形成培训—上岗—考核的持续发展
部分高校在学生进入勤工助学岗位后,缺乏对各部门用工情况的跟踪和监管,而且部分勤工学生因各种原因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勤工助学在第一周至两个月的离岗率较高。而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与用工部门并非隶属关系,监管难度较大。此外,勤工助学奖惩机制不健全,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对勤工助学岗位使用情况较好的用工部门和表现较好的学生并不了解且没有奖励机制,对违规操作的部门也无明确惩罚机制,导致部分用工部门超时违规使用学生,部分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学校对学生的勤工助学过程监管极为有限。[1]
(三)工学脱节,无法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
部分高校简单地认为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只着眼为大学生提供工作岗位,且在岗位设置上片面重视成本回收和管理方便。对学生资助工作部门来说,简单直接的劳务类型工作岗位工资低廉,易于管理,智力拓展类型的工作岗位往往成本高昂,管理复杂,且有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对设置智力拓展类型工作岗位的主观意愿不是很强。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数都是简单重复、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务类型工作岗位,没有站在实践育人的角度来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虽然也有一定的资助效果,但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收效甚微,更无法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2]
二、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探索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探索勤工助学职业化管理,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格局,实现勤工助学“双育人”功能。
(一)全员育人:多主体共同“发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职”,无论处于何种岗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育人”职责。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学工队伍、专业教师等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奋斗。
1.领导小组统筹
成立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组成的勤工助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勤工助学工作。
2.专业教师岗前培训
组织专业教师对上岗的勤工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相关岗位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图像处理、办公软件使用、办公室礼仪等专业培训。
3.用人部门跟踪服务
用人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辅导员办公室等)需要对勤工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与学生辅导员一起全程跟踪学生思想、能力发展情況,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专门制定了《读者服务部勤工考勤制度》《读者服务部勤工工作细节》等,对读者俱乐部的勤工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各尽所能,为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所需的养分和土壤,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全过程育人:专业服务中心管理
为进一步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科学化与规范化,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将勤工助学工作项目委托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形成专门项目研究小组,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重新构建勤工助学管理系统:
首先,走访用人部门,根据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对全校勤工助学岗位进行需求分析,对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进行删减或合并,确定勤工助学岗位数,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跟岗等多种形式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能力要求,形成较完整的《勤工助学岗位说明书》;然后,根据岗位说明书确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奠定基础,根据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实施办法》,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了《勤工助学岗位招聘方案》,由项目组组织简历筛选及面试选拔;其次,根据岗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制定《勤工助学岗位培训方案》,在学生上岗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如学校各处室职责介绍、办公设备使用、办公室礼仪、沟通技巧等,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满足岗位要求;最后,根据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与用人部门共同制定《勤工助学岗位考核方案》,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评分为阶段性考评和终期考评,终期考评合格后,为学生颁发《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勤工助学岗位说明书》《勤工助学岗位招聘方案》《勤工助学岗位培训方案》《勤工助学岗位绩效考核方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件,最终形成《勤工助学管理制度汇编》,使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更加科学化。同时,隐藏在工作过程中的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意志和耐心的锻炼、责任感的培育、健康心理的养成等诸多功能潜移默化地得到开发。
(三)全方位育人:学生“双核”能力培养
勤工助学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仅仅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更是为了使学生在获取一定经济资助的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了解、掌握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强化个人专业核心能力,提前进入职场状态,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终身发展潜力。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績效考核》等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承担勤工助学改革项目中相对应的任务,并以成果导向推动教学改革。专业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使学生具备专业素质,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专业教学从模拟项目变为真实项目,从课堂走入真实工作环境。例如人员招聘课程引入勤工助学岗位招聘子项目,学生通过招聘计划的制订、组织现场招聘、简历筛选、组织面试、公布招聘结果等一系列真实的任务,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完美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专业价值,从而加深了专业认同感。因此,勤工助学项目的开展不仅是学生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基地,同时也搭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
项目开展以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每年有5000余人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获得勤工助学工酬对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意味着每年有近5000人次顺利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资格,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勤工助学活动所来带来的实际意义。通过近两年年度考核情况显示,有40%的学生从中获得优秀考核等级,这部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王群超,孙西艳,蒋子杰.新时期加强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6):105-106.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