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2016-12-06李源泉

中国市场 2016年32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摘 要]勤工助学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的新模式,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工匠精神文化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工匠精神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匠精神;勤工助学;职业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17

1 引 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不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更让国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规模正在逐步增大,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越发变得紧迫。然而目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勤工助学资助工作时,往往走进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怪圈,重塑工匠精神更成为了一句空话。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抓手,只有创新勤工助学的新途径,拓宽勤工助学的组织形式、资助思路等,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育人的抓手功能。只有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不断对贫困生灌输工匠精神,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精神的真正内涵,我们才能持续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2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误区

2.1 重视物质资助

勤工助学是一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方式,它对于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能提供给贫困生的岗位主要局限在一些低层次、劳务性、简单易操作、临时性的工作,谋取少量物质报酬;他们往往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着眼于缓解学生当前经济困难,不能有效纠正贫困生“勤工助学就是打工赚钱”的错误认识。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勤工助学活动不能给予全面的认识,势必影响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

2.2 轻视精神资助

家庭经济基础差造成物质的匮乏和贫困,出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有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贫困生积极进取,排除万难,将贫困作为磨炼人的催化剂,化苦难为自己发愤图强的动力,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另一类贫困生恰好相反,自甘堕落,自我否定,苟且偷生,安于现状,缺乏人生美好蓝图的规划,这一类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很容易造成自卑、偏执、过度敏感等心理障碍,最后陷入缺乏自信、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和失去动力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后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日常交往。一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部门忽视了对这一类学生的精神资助,出现了经济上缓解一时困难、精神上问题不断的怪圈,进入缺乏“精神解困”的误区。

2.3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和单位等都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强大的育人功能,没有看到勤工助学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这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勤工助学岗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和社会化,势必影响勤工助学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对待工作也不够积极和重视,更难与贫困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造成贫困生在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后各种职业能力没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这种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必将影响贫困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培养、人生规划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和深化。

2.4 缺乏工匠精神塑造

尽人皆知,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更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把育人的主阵地——校园延伸到了社会。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对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勤工助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贫困生仅仅将勤工助学当作赚取生活费的工具,那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执着的态度很难融入贫困生心目中。

3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3.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在全世界率先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可能是当前实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头,它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这些可能是其经久不衰和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课堂教育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养学生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单位负责的态度,积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2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有益尝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称登云学院)是一所被前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称为两岸教育交流先行者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并作了有益尝试。登云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经过近六年的探索实践,具有登云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成型,已经形成“一载体(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两体系(项目课程和核心课程)、三阶段(基本素质培育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即工匠精神培养阶段)”的独特学生培养模式,即学校和企业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等资源相融合,将共同设立的“项目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相融合,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培养、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使个人兴趣、特长和岗位链接,培养认同企业文化、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4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在充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误区的前提下,应当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勤工助学新模式,将工学结合与勤工助学资助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文化形式渗透到校园,潜移默化地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培养和引导。

4.1 校园“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更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师生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与校园的专业课程、日常教学、社会实践、人文素养教育等相结合,让工匠精神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将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课程、课程实训等当中去,高职院校和教学老师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高职院校要强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大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书本上知识“内化”为学生真正的“本领”;通过这种“工学结合”体验式训练,学生对知识、社会等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从而认识真正的“自我”和社会;在这个学和做的过程当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和获得切身的体验,那就是工匠精神对职业、岗位、社会、单位等的态度。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日常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黑板报、张贴展览、校园微信、多媒体、校园广播、网络视频、讲座、校园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来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正向引导,逐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且内化为自身所需的职业态度。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和领域,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境界。

4.2 企业“工匠精神”文化

培养包括勤工助学学生在内的高职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的工匠精神,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与提供岗位的企业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勤工助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各种实践基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当中去,这对于学生潜移默化中涵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工匠精神”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泉和指引企业前进方向的灯塔。按照层次划分,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产品、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工匠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各个文化层次内,从企业看得见的产品、厂房,到无形的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家行为以及企业精神等,无不体现着企业的工匠精神,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诚如海尔企业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公司初期砸冰箱的故事,就是企业家对待产品品质的要求,这就是工匠精神在企业人身上的体现,促使海尔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企业。

4.3 社会“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的渊源颇有来历可讲,恩格斯曾经说:“工具的使用是人脱离动物界的第一步,劳动使人真正成为人。”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打从人之为人之时,就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激起了很多人大代表的深入思考和共鸣,让人耳目一新。这预示着培养工匠精神将成为今后各行各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必将在全社会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为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夯实了重要基础。然而,全社会要营造和培育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场报告讲座、一个通知、一个单位部门、一两天等所能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长时间去开展,这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工作,从基础做起,从娃娃抓起,逐步促使“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政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将工学结合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政府要正向引导,以工学结合平台促进勤工助学的内涵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顺利转变。

5 结 论

勤工助学是高职院校资助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困”和“精神解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更是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我们需要不断走出当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误区泥潭,创新资助育人的新路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当中,最终实现资助、育人、培养和工匠精神交融在一起,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全社会只要有为勤工助学学生服务的意识,从现在抓起,脚踏实地,在社会、企业和校园三种不同形式的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就业、求学等观念都会发生改变,一个个“小工匠”将会脱颖而出,我们的制造强国目标就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工学结合[Z].百度百科.

[2]李源泉,袁艳红.高职工学结合专班学生权益保障的SWOT-PEST模型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5):105-109.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源泉.跨文化冲突中的企业文化建设[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32-34.

[5]博林.文化创造与“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6-04-30(007).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