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之演奏法研究
2018-06-10丁美珊
●丁美珊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或者说,南音是汉唐音乐随着移民迁徙一路传承传播、不断吸收涵化、不断再创造,并在明清时期形成基本稳定的表现形式,形成以泉州为中心传承区域的中国古代音乐的当代活态遗存。[1]南音也称“絃管”、“泉州南音”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通常见到的表现形式有“和指”、“唱曲”、“和谱”,乐队组合方式主要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或称“上(顶)手家私”和“下手家私”。 上四管用于箫指、清唱(唱曲)、和谱,有琵琶、洞箫、二絃、三絃。下四管用于嗳仔指,嗳仔指由上、下四管合奏,常见的下四管打击乐器有双铃、四宝、响盏、小叫,吹管乐器有品箫和南嗳。上四管有琵琶、洞箫、二絃、三絃,常见的下四管打击乐器有双铃、四宝、小叫、响盏。除了上文所说的“上四管”、“下四管”,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乐器:拍(拍板),目前对于拍的归类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此乐器无论在哪个乐队组合方式里,都是不可或缺的。由于笔者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在“嗳仔指”中的运用,所以不对“拍”做进一步的讨论。
下四管打击乐器是一个灵活的组合方式。笔者在《泉州南音“下四管”初探》一文中看到了这样的表述:“‘下四管’……其所属乐器有响盏、狗叫(小铛锣)、铎(木鱼)、四宝、铜铃、扁鼓等,在惠安一带还用云锣、乳锣、小钹等伴奏乐器。”如曾家阳先生所说:“下四管”的“四”不是指只有四件打击乐器,是指在“嗳仔指”演奏中,四件打击乐器同时参与演奏,而由哪四件乐器组合而成,就是多变,不固定的乐队组合方式。想必这也是南音作为活态遗存的原因之一吧。下四管打击乐器演奏主要集中运用于“嗳仔指”中,“嗳仔指”是和指的一种演奏形式,作为南音正规排场(展演)开头第一乐曲,起开头、闹堂之用。此演奏形式以南嗳为主,常见的合奏乐器组合形式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拍板、双铃、四宝、小叫、响盏,时常还会看到扁鼓、品箫、二胡等乐器。本文将通过“嗳仔指”的几种不同撩拍对其进行解析,探讨其演奏的一般规律。
一、南音“下四管”称谓
众多关于南音文化的文献都不难见到“上四管”、“下四管”两个称谓,这两个称谓是南音专属名称吗?有待考证。在笔者实地考察中,苏统谋先生表示:闽南俗语有云“上四管相疼,下四管对拼”,这里的“上四管”指的是南音,“下四管”指的是打拳头(武术)。而南音乐队组合方式则称“上(顶)手家私”、“ 下手家私”。对于“上四管”、“下四管”和“上(顶)手家私”、“下手家私”,另有南音艺术家则表示:这可能是民间俗称与专业文称不同而已,实际意义上是相同的。本文主要探讨演奏法,所以对“下四管”称谓的不同说法在这里只作为分享,而不做过多评述与发表主观认同。
二、常见的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之性质特征
(一)双铃
双铃也称双钟等,它属于“钟”的范畴,是碰奏体鸣乐器。早期南音中的双钟个体比现在的双铃大,声音更加深沉,余音也较长,而现在所见的双铃是在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常见的打击乐器碰铃,声音清逸悠扬。双铃为铜制体,由铜液浇注而成,一副两个,形似钟而小,直径约为4.5厘米,中空无舌,体厚约0.2厘米,精致小巧①。两个铃由细绳串为一对,为了使之更加亮丽新颖,同时便于演奏者更好地执此乐器,后来与红布条或彩穗搭配(见图1)②。
图1. 双铃
(二)四宝
四宝(见图2)也称四块,是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中演奏技巧难度最高的打击乐器,也是极富闽南地方色彩的打击乐器之一。它由四块带有竹皮(一面平滑面与一面粗糙面)、两端带有竹节的竹片组成,长约 20厘米~22厘米,宽约2.5厘米~3厘米,厚约0.7厘米~0.8厘米,需要经过油炸或者沙炒将竹片里的水分烘干和去除其他杂质,这样才能制作出音质脆亮的四宝③。由于此乐器是竹制乐器,具备调节融合金属、木质类乐器的良好条件,所以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下四管打击乐器同时演奏。[2](P37)
图2. 四宝
(三)狗(鲛)叫
狗叫(见图3)又称小叫④,在其他文献中也有称小叫铎,小叫指小锣,铎指木鱼。此乐器由木鱼、小锣、松木槌组成,在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中按一件乐器计算,也是由一人独立演奏。[2](P36-37)
图3. 狗叫
图 3所看到的狗叫中的木鱼是红色的小木鱼,多为桑木或椿木制作,初为佛教法器,现已被民间器乐合奏中广泛使用,[3](P274-282)音较高。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得知早期狗叫中的木鱼个体比图3中的木鱼大,音较低。为何有这样的改变?在采访过程中,曾家阳先生说道,对于木鱼的音高、音质要求其实并不高,木鱼敲击在拍(强)位,与拍板同时,只需起到和的效果;另外,由于早期学习南音的皆是男性,手较大,拿起大木鱼也相对轻松,而现今大多数为女性,手较小,更为不便,则逐渐演变为小木鱼,方便演奏也更美观。狗叫中的小锣直径约为9厘米,高约1.5厘米,音高也有一定的要求。据考察所获资料中,笔者得出两种说法。一为琵琶“ ”音;二为琵琶“”、“〥亻ㄨ ”、“ㄨ亻ㄨ ”三音范围即可。田野调查获取的经验是,若以“”音为准,小叫锣在演奏各个管门(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亻ㄨ 管、倍思管)的乐曲时都不会产生任何冲突与不和谐,所以能购买到音高“ ”的小锣是最合适的,但要找到现成的标准的“ ”音相对困难,而三音的界定范围更便于寻找。为了挑选最合适的小锣,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先挑比“ ”音低的小锣,再另请乐器制作师傅将锣打磨得更薄一些,至符合的音高厚度。此法也可适用于挑选响盏锣。
(四)响盏
响盏(见图4)也称两盏,在田野中获知“两”是重量单位,意指响盏锣是属于较小较轻的锣,但没有得到具体重量数字。在林韵《泉州南音“下四管”初探》一文中提到:“响盏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一面锣,直径约为6公分……”;在《泉州南音基础教程》中也说“响盏”号称为最小的锣……。可见此锣个体小,所以需要放在竹筐里才方便演奏。如图 4所见,响盏也有三个组成部分,小锣、竹编小筐、小竹槌。小锣直径约6厘米,高1厘米;竹筐直径约8厘米,高度约3厘米;竹槌长度约29厘米,末端的敲击部用纸捻实呈长度约为 2.5厘米的圆柱形。[2](P36)响盏锣和狗叫锣一样有音高要求,曾家阳先生说道:音高为“”,锣的音质清脆又嘹亮,实质音高应有达到“”。另笔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有记载竹编或金属小框,但在实际考察中未曾听见专家提起金属小框,此处有待进一步考究。
图4. 响盏
(五)扁鼓
上文提到双铃有时候由扁鼓(见图5)代替,本文对扁鼓只做简单介绍。扁鼓属于“替补乐器”,鼓身呈扁圆状,鼓面由猪皮制作,两面鼓边均有一颗颗金属圆粒,鼓身高约5厘米,“鼓筷”由竹子制作,约长23厘米。[2](P38)
图5. 扁鼓
三、常见的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之基本演奏法
笔者从小学习南音唱腔,也正是因学习演唱《拜告将军》这首两人对唱的曲子才得以认识双铃。记得当时丁世彬先生曾告诉笔者:“双铃遇到拍位要停击(休止),紧三撩(4/4拍)的曲子,双铃则将拍位(第一拍)休止,敲击在撩位(后三拍)。”但笔者在十多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参加南音活动或展演,看到了不一样的演奏法,再加上对其他下四管打击乐器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便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对该论点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开展田野采风活动。以下是笔者根据采风笔录、亲身学习经历、文献研读后的整理结果。
(一)双铃的基本演奏法
笔者读研究生期间,曾在国乐天香向泉州南音乐团曾家阳先生学习琵琶演奏,便在课余时间请教曾先生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的演奏法。他表示双铃应敲击在撩位,而在演奏叠拍的乐曲时,因没有撩位,又要遵循“金木不同鸣”的原则,用扁鼓与之替换。笔者在田野中也曾请教其他南音研究者和老艺术家双铃该如何演奏。其中苏统谋先生给笔者两种说法:第一,紧三撩(4/4拍)的乐曲拍位(第一拍)休止,撩位(后三拍)敲击三下叠拍(2/4)的乐曲拍位(第一拍)敲击,(第二拍)休止第二,紧三撩(4/4拍)的乐曲(第一拍)敲击,撩位(第二拍)休止、(第三拍)敲击、(第四拍)休止⑤;叠拍同上。据与丁信坤先生谈话内容大致意思整理:早期,双铃就像现在的节拍器一样,没有太多讲究,按节奏有规律地一下一下敲击。所以丁信坤先生表述的传统演奏法是:拍、撩都敲击,也就是敲击在紧三撩的第一拍、第三拍,叠拍的第一拍,这与苏统谋先生的第二种说法一样。
在一番不尽相同的表述下,笔者再次找到曾家阳先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对于紧三撩的乐曲,双铃的两种演奏法他是怎么看的。曾先生说:“早期的双铃是钟类,也称双钟,个体比现在的双铃要大得多,余音也更长,如果在紧三撩(4/4拍)的乐曲中,连续三拍都敲击会使乐曲更加浑浊,南音最大的特点就是清、静、雅,如此一来便适得其反了。而慢三撩(4/2)的乐曲,跟着琵琶指骨谱上标记的撩位,敲击三下这样更能区分紧三撩、慢三撩两种撩拍。”听了曾先生的话后,笔者的想法是:双铃演奏的作用是使乐曲更加轻盈、活泼,根据现在所使用的双铃,个体小、余音短,声音清脆细腻,对于紧三撩的乐曲可密集型的三下敲击,体现紧三;慢三撩的则宽疏型的三下敲击,体现慢三;叠拍则敲击一下在弱拍,这也遵循了“金木不同鸣”的原则。在文献收集中笔者还发现了一种演奏法是笔者目前采风中未听闻过的:紧三撩乐曲第一拍(强拍)休止,第三拍(撩位)敲击;紧叠乐曲则每个拍位敲击,与乐器拍是一样的演奏法。[3](P4)
(二)四宝的基本演奏法
在许多外行人观看了四宝表演后,都以为四宝与快板一样,有绳子将其串在一起,演奏起来没有难度,其实四宝是由四块单独带有竹节的竹片组成,一手握两块,带有竹节的光滑面相对。笔者学了两种执乐器的方法:一是拇指轻按一竹片灵活,其它手指则并握另一竹片固定;二是拇指紧押一竹片固定,中指轻按一竹片使其灵活,其他手指自然放松。四宝演奏法笔者在收集的文献中摘取了以下几种记录。敲击方法有“碎击”(利用腕部抖动使二段配合“摙指”快速击奏)、“对击”(二手竹板合并后双手互击)、“同击”(二竹板由开而合击奏)。[4](P15)随琵琶的指法敲击,当琵琶捻指时,手臂运劲抖动,或用左右手按“拍位”以竹片的背部互击发声,在“撩位”则用首尾两端反复互击如玉般的清脆声;无捻时,两片竹握合。[3](279)演奏时分握两手,靠手腕的晃动,逢南琶撚指碰击,无撚时握合,随撩(眼)使其两端互发出音。[5](P51)撚指时,左右两手各持的背对背两片竹片,用手臂抖动的力量使它们互相碰击;在拍位时,用左右手各控制着两片竹片互击发声;在撩位时,则用竹片首尾两端反复互击而发声。[6](P150)演奏时左右手各执两块,可两手互击,也可同一手两块相击,敲击的位置有多种变化,……如逢“拍位”,“四宝”应双手分别合击,……利用大臂的力量带动手腕将“四宝”摇动,产生细密而均匀的连续敲击声音,……在琵琶“撚指”(滚奏)时,“四宝”用“摇”和之。[2](P37)通过研读文献和田野采风实践学习的经验,笔者对四宝的基本演奏法的认识如下:演奏时,跟着琵琶指法一起进行,“点”,一手由上往下敲击另一手的竹片(↓);“挑”,同手由下往上敲击另一手的竹片或敲击另一手竹片的内侧(↖)。琵琶指法“去倒 、”、“三角跳”、“五角跳”、“凡指”都是按照“点”、“挑”的法则进行组合演奏,一般多由右手击打左手,再换之。“剪指”,同时将两手的竹片一端相互交叉(上交叉或下交叉),再收紧将其拔出,发出短促的声响。演奏技巧难度较高的是四宝的“撚指”、“轮指 ”,“撚指”需要大臂发力带动小臂,配合手掌震动,使灵活的那块竹片撞击固定的那块竹片,发出密集的声响;“轮指”,其中一手的竹片前方或者后方轻轻地由上往下刮另一手的指目,借助突出的骨关节使竹片相互敲击出声⑦。遇到拍位时双手同时将各自手中的竹片互击发声,可做两手分开动作,也可两手同边,根据自己喜好变换动作。四宝是下四管打击乐器中演奏花式最丰富最复杂又最具表演性的打击乐器,根据以上提供的基本演奏法,随乐曲的旋律风格可有无数种变化的演奏花式,演奏者可灵活运用并进行适当的加花,也可编排表演唱。
(三)狗(鲛)叫的基本演奏法
狗叫由木鱼和锣组成,木鱼负责敲击拍位,小叫锣多用于乐曲旋律的高潮(或高音区),节奏欢快紧凑的时候与响盏对椵(应和),《闽南弦管概论》提到:切忌从头至尾敲不停,但在嗳仔指的实际演奏中,还是经常发现小叫从头敲到尾的现象。笔者经过走访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小叫遇到琵琶“撚指”、“落指”、“休止”时停击,除此之外,它还有单椵和对椵(双椵)多种演奏法,其他文献中有称为“基本法”与“穿插法”。初学者或者较为低沉的乐曲可以用单椵来演奏乐曲,演奏叠拍乐曲时木鱼敲击第一拍的强拍,第二拍分成两个半拍敲击两下锣或敲击第一拍的后半拍一下和第二拍的后半拍演奏紧三撩的乐曲时木鱼仍然敲击第一拍的强拍,第二拍分成两个半拍各敲击一下,第三和第四拍分别敲击后半拍这是笔者作为初学者在采风时所学习到的简单演奏法,属于单椵。另在丁世彬先生编著的《闽南弦管概论》中看到的单椵描述为“铛铛、笃铛、铛笃”,此处只有三拍,而紧三撩有四拍。所以笔者在这里要做一点注释,此处写的是小锣的三拍击点,而第一拍默认为木鱼的拍位,也就是第一拍强拍敲击木鱼,第二拍分成两个半拍各敲击一下为铛铛,第三拍敲击后半拍为笃铛,第四拍敲击前半拍铛笃文献中也有一些演奏法表述:木鱼敲击拍位,小叫击后半拍或同后半拍相关的节奏,但遇“摙指”,贯音则休止不击。[4](P15)林韵《泉州南音“下四管”初探》中记录的基本法与笔者上述中紧三撩单椵的演奏法一致。狗叫按南琶跳声——反拍及高音敲击,遇南琶撚指、直贯音、低时休止,铎则击奏于拍位上。[5](P52)演奏叫锣时,拍位击木鱼,撩位击小锣,小锣与响盏想呼应。……同时手心须左右摆动,使小锣发出如钟一般洪亮的声音。[6](P150-151)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到,文献呈现的大部分是单椵的演奏法,而双椵较为复杂、灵活、随性,在田野中获得的表述都是“没有固定敲击法”。据《闽南弦管概论》记载,一般应敲在洞箫的“摺声”、“五角跳”、歇位等。而从《泉州南音“下四管”初探》中笔者看到了这个穿插法谱例,供大家参考:无论是哪种演奏法,都需注意:在敲击锣的时候,应将手掌与锣分开,才能使锣发出清脆、响亮的音色。
(四)响盏的基本演奏法
响盏的演奏法有一个不变的规则是遇拍休止,其他敲击点与琵琶指法完全吻合,无论是什么撩拍的乐曲都依照这样的规则演奏。这是走访多位南音老艺术家的一致表述。平时会见到落指等个别指法没有吻合上,那是演奏技巧还未练习到位。在田野中,曾有老艺术家笑谈着说,现在大家比较不重视下四管乐器的演奏,也没有花太多时间练习或者说不愿意花大把时间练习相对于上四管来说比较不重要的下四管打击乐器,所以演奏得比较随意;还有一种可能是演奏者对乐曲不熟悉,才会出现这类的情况。响盏的演奏法单一,但要真正演奏好,敲击出清脆不嘈杂的音色并不简单。右手执小竹槌敲打锣面时应巧用大拇指按压竹槌,使竹槌敲击部被带动后有弹性地上下摆动,并且要准确找到锣面的击点;左手主要以大拇指和中指握住小竹筐,食指放松轻靠,在需要消音时,可快速轻按锣面,如此才能使锣声更加干净,通透。
(五)扁鼓的基本演奏法
通常扁鼓只演奏叠拍乐曲,所以它的演奏法简单,用鼓槌敲击鼓面相对居中的部分,找到合适的音色即可。它的鼓点与乐器拍一样,敲击在拍位,也就是敲击强拍。现在许多创新节目会把鼓边的金属利用上,用鼓槌划过鼓边金属,丰富其乐器的音色和表演形式。
四、下四管打击乐器的演奏形制
苏统谋先生说,上(顶)手家私有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执乐器者坐太师椅(靠背椅);下手家私有双铃、扁鼓、响盏、小叫、四宝、云锣……等,现常见的只剩双铃、四宝、小叫、响盏,有时双铃由扁鼓替换,执乐器者坐长僚椅,演奏形制(见图6)。关于演奏阵势排列,笔者在《泉州南音琵琶教程》书上看到演奏形制(见图7)。两者形式,笔者个人认为前者更具有科学性。就从上文各件乐器的基本演奏法来看:响盏和四宝是与琵琶指法最紧密相关的,因此二者应离琵琶更近;而响盏和四宝二者相比,响盏与琵琶指法更为同步与一致,响盏不存在加花,不具自由随性的特点,相对更被琵琶指法束缚,所以应坐在琵琶的对面,方便与琵琶的交流互动。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有待学者们更加深入研讨。
图 6⑨
图 7[7](P4)
五、撩拍、琵琶指法与下四管打击乐器的关系
上文描述的都是以叠拍、紧三撩两种撩拍为主的基本演奏法,可见四宝、狗叫、扁鼓在拍位都设为固定不变的击点,响盏相反,将拍位休止,而双铃有不一的说法:既有将拍位休止,也有敲击拍位的,演出活动中,两种演奏法都时常出现。南音是一种活态遗存的乐种,它的历史悠久,内涵深不可测,早期的演奏法或者说是具体什么时间段出现了“金木不同鸣”的演奏规则,笔者并不确定。若要遵循此规,双铃不用扁鼓替换,敲击弱拍也是可以的,笔者跟随丁世彬先生学习时,学习的正是这样的演奏法。现今最常用的下四管打击乐器多为双铃而非扁鼓,扁鼓更多出现在表演唱的形式,作为丰富舞台表演效果之用,又因扁鼓只在叠拍乐曲时与双铃替换,不免有些多余,所以笔者更提倡双铃敲击弱拍的演奏法。当然此属笔者之浊见。
笔者在采风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下四管(打击乐器)没有什么演奏法可讲,就是跟着琵琶指法。这句话透露出下四管打击乐器和琵琶指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南音的工メ谱其实应该是琵琶指骨谱,絃友们无论是学习唱腔,还是各项乐器,都是以琵琶指骨谱为主,可见,琵琶指骨谱对南音学习的重要性。但即便是知道跟着琵琶指法来演奏,没有学习过下四管打击乐器的絃友要演奏下四管也并非容易之事。笔者撰写此文章具体分析下四管各打击乐器如何与琵琶指法对应,许多人觉得这是多余的,没有意义的文章,而笔者却认为,在没有老师手把手教的情况下,本文可以为学者提供一点学习思路,掌握一些演奏技巧,正是此文最大的价值所在。就如笔者本人而言,从小学习南音,但一直没有与老师学习下四管打击乐器,都处于观摩状态,一直在采风和写作之前,只懂得双铃、响盏的基本演奏法。双铃只与拍位有关,最为简单。响盏只有一种发声打击法,所以只要演奏的乐曲能够用琵琶弹之,便也可轻松演奏,但难也正难在,要演奏响盏,一是必须要非常熟悉乐曲的每一个指法,演奏时才能做到琵琶指法同步,无论指法宽疏密集,然后再将拍位准确休止,这是现在很少人能为演奏响盏而真正做到的;二是响盏锣容易在击点密集时从小竹筐里跳出,所以需要勤加练习摸索如何执响盏才能使小锣音色脆亮又不跳出竹筐。除了这两件乐器,四宝和狗叫也不容易摸着头脑。四宝,虽然只要竹片相互敲击即可出声,但没有经过训练是无法使其发出蝉鸣般的音色。若没有老师讲解如何对应琵琶“点”、“挑”等指法,只能是在熟悉乐曲指法的情况下随意比划使其发声,而无章法,会使乐曲和舞台形象都显得凌乱。狗叫的小锣声响大,影响着整首乐曲,若没有熟悉乐曲指法,将琵琶“撚指”、“落指”、“休止”准确停击,适当地与响盏对椵,则显得嘈杂、多余,体现不出“椵”的意义;若没有老师指导如何将狗叫锣适当地甩离掌心,会使其音色沉闷,如此便无法为乐曲增添色彩,起画龙点睛之效。
六、结 语
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在南音演奏中,多用于“嗳仔指”,“嗳仔指”的形式运用于每一次正规排场或展演的第一首乐曲,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在采风过程中,笔者更加肯定现在大多数人都不重视学习下四管打击乐器的现象。更多的把学习精力放在了上四管(上手家私)和唱腔,而当需要演奏下四管打击乐器时,尽管使乐器出声即可,各奏各的,虽也能达到热闹的效果,但却使人觉得混乱嘈杂,欣赏度低,破坏了乐曲原先的优雅之感。笔者早已从曾先生口中确定了早期对下四管演奏是很讲究的,只是现在已不被重视的现象。在他印象中,曾见过一次下四管打击乐器演奏得非常好的,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意识将其录像录音,所以现在也没有可提供和学习的影像资料,实属可惜,只记得听起来的那种感觉既丰富饱满又不凌乱嘈杂,与现在常见的不一样。下四管打击乐器虽然没有上四管那么重要,但在“嗳仔指”的形式中,起着丰富音乐色彩,渲染热闹欢快气氛的作用,就像做烹饪一样,再厉害的厨师,没了调料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一般。
南音作为活态遗存的乐种,其下四管打击乐器的多变组合方式和灵活地演奏法为其增添了一种活的迹象。笔者在本篇文章所阐述的、分析的下四管打击乐器演奏法研究都相对比较浅显甚至不完整,仅停留在基础层面;同时也因参考资料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大部分以采风整理的资料为主,留下许多不足和疑问。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够使其他学者引起对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的重视和研究,深入探讨南音下四管打击乐器的演奏法,使其有更多的文字资料供需要的学者学习和探索。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王珊教授和郑长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注释:
①此处表述,引用林韵《泉州南音“下四管”初探》与《泉州南音基础教程》文意改写而成,详细内容可参考原文。
②本文图1至图5引自于《泉州南音基础教程》,详情参见曾家阳《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此处表述,引用洪明良《泉州南音探究》第一章第四节南音乐器与《泉州南音基础教程》文意改写而成,详细内容可参考原文。
④在《新加坡南音初探》里提到“小叫”也称鲛叫;另据苏统谋先生说“狗叫”是由闽南语翻译过来的,具体是“狗”还是“鲛”说不清楚,只是现在更多以“狗叫”命名。详情参见黄秀琴《新加坡南音初探》第150页,新加坡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⑤以上谱例中“ ”为休止,“”为击点。
⑥以上谱例中“”为南音中的拍,“”为撩。
⑦此处表述,引用丁世彬《闽南弦管概论》,中国(新加坡)上海书局2009年版;与本人田野收集的语录所做的整理。
⑧以上谱例中“△”为木鱼击点,“”为小叫锣击点。
⑨笔者根据苏统谋先生的描述绘制并经确认。
[1]郑长铃.两岸南音文化传承传播中的“再创造”比较研究[J].交响,2017(1).
[2]曾家阳.泉州南音基础教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林韵.泉州南音“下四管”初探[D].泉州南音文集2007届、2008届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泉州师范学院,2008.
[4]洪明良.泉州南音探究[M].香港:闽南文化出版社,2016.
[5]王珊,王丹丹.南音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黄秀琴.新加坡南音初探 [M].新加坡艺术出版社,2010.
[7]曾家阳.泉州南音琵琶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