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视角下中小学欺凌行为的预防及教育策略

2018-06-06檀娅娅高洁王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强化

檀娅娅 高洁 王敏

摘 要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潜在行为机制,即强化。本文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欺凌行为进行解析,试澄清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强化关系链条,进而对学生预防欺凌行为出现提出行而有效的方法,同时,对当事人所处的多方面环境资源提出相应建议,构建保护与支持并存的监督环境,保护中小学生自身权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欺凌 强化 行为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7.4 文献标识码:A

欺凌行为的出现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产物。自2016年11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颁发后,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类教育机构都在明确职责,积极整治,努力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外界环境得到良好改善的同时,我们将目光集中到了欺凌这一个主体行为上,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校园欺凌往往是双方行为发展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行为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并从其中找到预防和干预的方法,那么相关的政策和资源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1强化视角下的欺凌行为链条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个体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个体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

中小学生的欺凌者多半是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并非一开始就带有深深的恶意,而最终看到残暴的欺凌行为,也只不过是在一次次强化之后的最终结果而已。“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形成存在一个过程:在被欺凌者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表现得很害怕、恐惧、退缩、逃避等状态,这正是欺凌者“想要”的反馈,在这样的反馈面前,会产生愉悦感、力量感甚至是价值感,这便是强化。它会增加欺负行为的频率,这种对于愉悦感、力量感和价值感追求的动力,有时候会超越理智,尤其在群体极化(在群体中,个人容易做出比独自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情况下,欺负行为很容易演变成欺凌行为。欺负对象被锁定,欺负的形式在升级,频率也在增加。

2学生预防欺凌行为产生的策略

除了教给孩子如何自我保护的同时,还要看到欺凌行为的本质,并由此改变现实情境。打破强化行为链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消退,即去掉强化物,二是惩罚,即增加欺凌者的负面体验。

第一,去掉欺凌行为的强化物,也即不让对方产生愉悦感、力量感和价值感。当学生被欺负时,要用自己的行为让对方感觉很无聊,甚至是难堪,那么这种行为自然会消退。被要求做任何事时,直接拒绝;被恶作剧时,克制直接的愤怒,笑着回敬“真幼稚”;被损坏物品时,要在公开场合给予反馈,让对方感觉到在做蠢事。总之,能够看透欺凌者想要什么,在行为发生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便委屈、害怕也尽量不表现在表情和语言上,不给对方心理需要“得逞”的机会。

第二,欺凌行为后及时给予惩罚。不建议学生“以暴制暴”,要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途径很多,不逃避,不妥协,主动介入权威力量来维护权益,也是给欺凌行为的一种正面反馈。另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应法律条文规定,校方也有明确校规校纪,在执行过程中给学生画好警戒线,多方资源给予明确又及时的惩罚,会剥夺欺凌者当时的愉悦体验,而产生羞愧、自责等负性体验,以降低欺凌行为频率。

3周围环境的预防及教育策略

深刻了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共抓共管,呵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着力点分别从涉事者的家庭、校园、法律等社会环境资源进行:

第一,以家人为中心的家庭环境。

欺凌者的出现,多半由于家庭关注和引导的缺失。父母无暇顾及孩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感。然而,这些被积压情感是有力量的,在特定的情境下甚至会变成“破坏力”,如此,欺凌行为便有了可能发生的“动力”。很有可能把攻击别人当成乐趣所在,从中找到优越感、存在感。另一方面,某些家长会因为缺失关爱而产生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却反而变成对不当行为的纵容。

对于遭受欺凌的学生,家长要告诉孩子“爸妈是永远站在你身后”,去试着改变孩子的内心贫乏(一多半学生表示在校孤独,在家被忽视),要身体力行教会孩子遇见挫折,不能屈服,被欺凌后拒绝妥协,选择合适的途径要回应得的“正义”。同时,避免“以暴制暴”的教导形式,毕竟暴力之下有太多的风险,而且,这也容易让学生学会“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很有可能让一个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第二,以學校为中心的社会环境。

欺凌行为的出现,说明学生中存在表达情绪情感的需要,也存在人际交往技巧的缺失。学校要做的便是发现和疏导:开展更多体验式的活动,例如团体活动,素质拓展都可以通过体验来增加情感的联结,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又宣泄积压的情绪情感。对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给予及早的疏导,避免恐惧、抑郁、焦虑情绪带来更进一步的影响。

第三,以法律为中心的社会舆论环境。

从法律层面,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在中小学生发生的欺凌行为中,实施法律监督管制涉及到更多难点是如何界定相关人员的行为及程度,虽然一些法律条文已经出台,但事实层面处理校园欺凌行为只能依据《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进行处理,在更具体的执行层面中依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校园、社会的舆论风向也需要积极的宣传和引导,从认识欺凌行为的本质,到理解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危害,从而减少舆论中的盲目和不足,以减少对涉事中小学生造成的进一步伤害。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强化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行为塑造理论在初等教育中的运用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作为具有价值偏好的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