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中的应用
2018-06-06朱璟怡方琛孟庆林
朱璟怡 方琛 孟庆林
〔摘 要〕自智能手機推广以来,新技术新形式的产生不断将智能APP应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品。本文以“小蜂行”APP为例,以解决APP痛点为基础,利用AR技术将旅游、体验、分享、交互等要素作为切入点,结合现有科技和人机交互,阐述如何将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更好地结合,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潜质的最大化挖掘。
〔关键词〕AR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户体验;数字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有时间出门旅游。如今,人们已经不拘泥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而更注重了解旅游地的深度内涵以及旅游过程中的全方位体验感受,对于各种文化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旅游更好结合,增添探索旅游景点及历史文化满足其各种层面的旅游心理需求成为了旅游业以及在城市推广中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现如今,全国文化旅游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旅游是人们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体验。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难以满足现今的旅游需求,五花八门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为旅游者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要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优势,将虚拟数字化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真正实现文化旅游的传播与推广。
各地在立足于本地方本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旅游资源,也逐渐将这些资源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资源,并进行了城市规划和发展布局。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是一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城市。受漕运文化影响,天津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津沽大地民艺纷繁,人文荟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津味文化。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刻砖刘等传统制作技艺都巧夺天工、生动逼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文化,为世人所称颂,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一代代传承下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地域文化与传承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传统静态的展示方式已经无法全面体现其文化内涵。
新媒体时代下的虚拟现实技术既拥有传统表现媒体的优点,又具有其独特的变现力和魅力,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从数字化、虚拟化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幵发,探索出数字旅游交互设计的新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历史,并能通过高质量的旅游感知体验以及丰富的交互方式获得更好的旅游认知,对未来的数字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一)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简称 VR) 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并能够让你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犹如身临其境;而且这种身临其境不是静止的,能随着人在其中的活动而变化。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它是用户和虚拟世界融为一体最激进的尝试。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如VR头盔、VR眼镜、VR手柄等,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用户在一个拥有人工智能的环境中感受听觉以及触觉回馈,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
(二)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 (Augment Reality, 简称 AR)是在虚拟现实 (VR) 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是一种综合了信息技术、图像处理、多传感器技术、视觉化技术的新兴计算机应用和人机交互技术,不但继承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部分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有的技术特性和艺术特性。通过将虚拟图像叠加到真实环境中, 使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融合,从而使人们感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的新型信息技术。因此增强现实技术有着独特的现实与虚拟的交融之美、和谐之美。
增强现实技术最大也最直接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利用移动终端,借助对实体对象的识别,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信息叠加于现场视频,实现虚拟信息对现实的“强化”。通过虚拟增强现实环境的方式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现实环境中的任务和目标,拓展和增强用户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三)增强现实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在数字旅游设计中,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带给人们以独特的审美体验,能够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进行融合后,虚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景,将民俗庙会、民间艺术、手工艺制作、民间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在不改变真实感受的前提下,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让游客进行触摸、观看、聆听等全方位的感受,与之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例如,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瑰宝。其题材广泛多样、形式鲜明生动,寓意喜庆吉祥,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创作种类最多的要属象征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抱鱼娃娃。这些年画作品传达了人们祈求丰衣足食、健康长寿、金玉满堂、事事如意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但普通人仅能从表面上、静态上欣赏和体会年画的图像意义,而对于年画内容的寓意和其中的传说故事等却不甚了解。而利用AR技术,将年画中的抱鱼娃娃进行3D数字化处理,虚拟出年画的工艺流程和演示场景,让人们从平面化、静态化的视角向立体化、动态化转变。同时,让人们与虚拟的三维形象进行触摸、旋转等交互,不仅增添了乐趣,更提高了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四、“小蜂行”APP的概念設计和需求说明
“小蜂行”是一款主打AR城市旅游及文化推广的智能手机APP应用。是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与数字旅游相结合,致力于打造全新城市文化旅游的新方式,有效地推动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产品优势
1. 它是一款主打AR城市旅游的手机应用。致力打造全新的城市导游、导览、导购,景点与游客、商户与用户无缝链接全新的移动互联多资源整合平台。
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实景空间与虚拟形象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导航方式,简化操作流程,增加娱乐性,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使用户在旅行前做好规划,更能在旅行过程中获取一定帮助。
3. 用户通过手机的摄像头扫描当前城市的街景后,例如天津,屏幕上便会出现该城市的代表性的虚拟形象,如杨柳青年画中的抱鱼娃娃、泥人张中的名人泥塑、风筝魏中的动物造型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产品特点
产品的主界面以“小蜂行”标志为主,背景则采用蜂窝的造型。借助蜜蜂天生识路的特点,最直接快速地向用户传达产品形象,展示产品特点。
在启动AR功能时,界面上会出现默认的虚拟形象——小蜂鸟,当用户扫描当前街景后,则会自动切换为该城市的代表性形象。例如,当游客到达“西安”的时候,扫描实景会出现虚拟的兵马俑形象。在导航过程中时,沿途会有很多虚拟的兵马俑引领游客到达相关景点。当游客到达“敦煌”的时候,扫描相关实景会出现虚拟的飞天人物形象。去往“四川”的时候,则会出现虚拟的熊猫形象,宣传城市文化特色。天津是一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城市,这里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色彩。所以,我们以相声名家马三立为虚拟形象代表,介绍天津的城市文化与风土民情。
同时,还可利用软件中的“非遗小百科”功能,对非遗原生品、旅游衍生品、景点门票及各种文物仿品等进行扫描,都能藉由3D多媒体动画及影像AR技术“活起来”,承载人们的旅游回忆并能分享及扩散旅游体验。例如,通过AR扫描年画纪念品,屏幕上便会呈现出该年画的立体造型,并可以通过点击屏幕对该造型进行上下左右旋转等操作,全方位进行赏析。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看到年画的制作过程,并对年画作品进行虚拟上色,然后输出打印成品,制作属于自己的年画纪念品。
在软件的游记功能中,用户可以记录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他人分享自己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感受,为人们深度获取地域相关资讯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软件内的“蜂行地图”功能能够将文化景点、餐饮、购物等热点地区进行重点标注,为游客提供指引服务,开展信息推送,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用户对旅行路线进行合理规划。
结 语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根据非遗的特色进行其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再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提炼,让非遗重新生活在其最佳的环境中,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游客在虚拟漫游中体味最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了解非遗最真实的面貌。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虚拟旅游、文化创意相结合,开发出一款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旅游APP,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生良好的社会价值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佟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刘思凤,贾金原.基于 FLASH 的湛江虚拟旅游全景漫游与导航系统[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03): 68-72.
[3]王赛兰.基于三维全景交互系统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206—209.
[4]杜媛媛. 基于增强现实的虚拟旅游平台设计与开发[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5]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J]. 山东社会科学,2015.
[6]董玉妹, 巩淼森.服务设计: 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思路[J].艺术科技, 2013.
本文为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成果,项目名称: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年画小铺”APP应用,项目编号:20171366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