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科类高校素质教育的研究
2018-06-05郑颖尹宗毅马婕司广祥
郑颖 尹宗毅 马婕 司广祥
摘 要:自我国的素质教育于1980年提出以来,全国各高校一直在推行并实施着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高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但就成效来看,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道路却曲折而又缓慢,尤其是在众多工科院校中收效甚微,表现为缺乏人文色彩并罕有自身特色。因此,如何从更加切实地推进工科类院校素质教育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工科院校 自身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b)-0167-02
从教育部1995年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 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走过近二十二年的风雨历程,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效和作用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素质教育有沦为“口号”之嫌,落实力度不够;素质教育有沦为教学计划之外的附加之嫌,可有可无,甚至成为课外活动的代名词;素质教育也有沦为“独角戏”之嫌,没有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很好的结合。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虽已成为官方、学界的一致共识。但收效甚微。正如一份关于素质教育的调研总报告明确指出的一样,“虽然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仍然没有消除,一些问题的呈现更加复杂,解决起来更加困难,虽几经努力,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们可见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之艰难。
但难则难矣,其难点在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我国实行已有近22年,却收效甚微,因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继续孜孜以求更有生命力和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是必要且紧迫的。我们相信把握与吸收素质教育精髓的通识教育定能以其蓬勃生气和精彩活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综合而又切实的文化艺术、文理兼备并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今后更好的个人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打下基础。
1 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
1.1 现状概述
(1)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一直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这就导致本应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开始的素质教育,无形中大部分延迟堆积到了大学阶段。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工业大学为例,每年入学的学生多来自农村,从小缺乏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与熏陶,造成分数高、智商高,但素质并不全面,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情商较差。
(2)教师人文素养不足。我们调研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青年教师人文素养不足,究其原因,同样是教育体制的缘故,致使教师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接触的基本都是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教学后,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本专业的科研方面,所接受的培训也都基于专业,致使原本并不全面的知识结构始终得不到有效补充。
(3)结构设置略显单调。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我校办学以工科为主,文科专业无论从规模还是实力而言,相较于学校其他专业都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整个学校的人文氛围较淡,这也是全国工科学校普遍的共同特征。
1.2 导致的后果
(1)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当前的现状是教师过多局限于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很难接触到超越功利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训练。这使得理工科学生原本已缺失的人文知识,没有有效渠道得以补充,导致学生片面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不易从全局观将个人认知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
(2)难于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型人才。爱因斯坦说过:“我从艺术获得的东西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的更多。”的确如此,“文理兼通”是许多自然科学大师的共同特性,没有人文底蕴的支撑,没有哲学和美学的思想和意识,理工科的人才就算本学科功底再深厚,到一定高度之后,从思维的视角和层次来说,就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导致学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
(3)学生管理工作难题。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的频发,从表面上看是个案,但是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中的根源是人文教育缺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人文精神求善务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大学教育必首重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最终所谓德才兼备是也。
1.3 思考与期望
笔者深知,以上所述是全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面临的现状。人文教育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有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有缺失也不是立见其害,但是这些隐性的作用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却不可小视。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而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能够真正可以达到从点到面、从专业到普及、从艺术知识扩展到人文氛围营造、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到教师的人文底蕴增强的立体化体系,以期其可以作为“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办学方向的一个良好补充和支撑,从长远上,行之有益、行之有效。
2 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引领——通识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整体修养,其难点在于贯彻落实, 就要改革教学体系、内容与方法,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通识教育首先可以使素质教育变得更为可行和实在;其次,在把握与吸收素质教育精髓的通识教育更具蓬勃生气和精彩活力,这势必将在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大大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丰腴其思想。
2.1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比较
近年来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争论不休,一般认为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以人的全面均衡发展为核心理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性,二者均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学习并注重综合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具有全方面专业知识储备并能付诸实践的优秀人才。
二者的不同点是,通识教育更加强调文理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学科价值,后者则更侧重于思维方法和精神的锻炼,强调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各有利弊,我们的态度则是兼取精华,同去糟粕,即以通识教育作为扎实有效的支撑,使之充分吸把握与吸收素质教育的精髓,增强自身更具蓬勃生气和精彩活力,从而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实施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可对素质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
2.2 新时代通识教育的不辞使命
文化素质教育走到今天, 在课堂教学、文化氛围以及社会实践这三个主要实施途径中, 课堂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而在文化素质教育广阔和坚实的平台上贯彻以文化素質为育人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无疑将进一步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由于对文化素质教育缺少深刻的认识, 以及制度和管理层面上的不健全, 人们对以文化素质教育冠名的大学选修课程另眼相看,错误地将其等同于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实行过程中也更加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通识教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唯有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防通知教育泛于形式;以通识教育做有力支撑,避免素质空谈。如果能为通识教育注入素质教育理念精髓,进一步加以合理内化和策略实施,将更好地发挥其基础性育人的作用,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发展更加优秀的品质和内涵。
这就要求通识教育把握与吸收素质教育的精髓,使自身更具蓬勃生气和精彩活力,坚持以人的全面均衡发展为核心,找准切合点,从而将知识升华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这便是新时代通识教育的不辞使命!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3] 姜文闵.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32.转引自黄明东,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4):13-16.
[4] 创新能力培训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7).
[5] 刘明真,付碧珍,刘亚芬.灵感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9,32(5):12-15,19.
[6]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