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18-06-04尚学秋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力衰竭心率

尚学秋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率分别分为3组,A组为50到70次/分,B组为71到90次/分,C组大于90次/分,进行动态心动图检查,分为II级组、III 级组、IV级组,对照组为20例正常健康人,记录正常 RR间期标准差、5min均值标准差等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心率与随访终点射血分数成反比,心率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 RR间期标准差、5min均值标准差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PNN50为(6.54±3.21)与(12.89±12.3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率越快,患者预后效果越差。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心功能交差,心率变异性较低。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心率

【中图分类号】 R5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236-01

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较为常见,为一种进行性疾病,可严重导致患者心功能不全,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为研究分析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及预后的相关性,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率分别分为3组,A组为50到70次/分,B组为71到90次/分,C组大于90次/分,进行动态心动图检查,分为II级组、III 级组、IV级组三组,对照组为2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22岁到78岁,女性为8例,男性为12例。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女性患者为23例,男性患者为36例,年龄范围为34岁到82岁,平均年龄为(62.33±11.22)岁,22例患者为心功能 II级组,20例患者为心功能III 级组,18例患者为心功能IV级组。A组患者中,年龄范围为36岁到80岁,平均年龄为(61.22±11.10)岁,男性患者为9例,男性患者为11例。B组患者中,年龄范围为37岁到81岁,平均年龄为(61.10±11.08)岁,男性患者为10例,男性患者为10例。C组患者中,年龄范围为36岁到82岁,平均年龄为(61.03±11.43)岁,男性患者为9例,男性患者为11例。

1.2 方法 记录正常 RR间期标准差、5min均值标准差等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通过电话及门诊复诊等方式,记录患者药物治疗情况,是否发生心血管疾病再住院及死亡,随访终点心脏彩色超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率与随访终点射血分数成反比,心率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 RR間期标准差、5min均值标准差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力衰竭患者RMSSD为(22.43±6.20),对照组RMSSD为(37.80±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患者PNN50为(6.54±3.21)与(12.89±12.3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传统治疗方法为扩张血管、强心及利尿等治疗[2],目前逐渐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及利尿剂控制体液潴留为辅等治疗,但预后效果并不好。

目前,心率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心率可作为显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关研究表明[3],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即为心率,心率增加10次/分,将会增加14%左右的心血管死亡;出。在本次研究中,心率与随访终点射血分数成反比,心率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心机梗死及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一般代表预后效果不良。心力衰竭早期,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减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随着疾病发展,迷走神经功能损伤,相对交感神经亢进,可一定程度表现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受损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率变异性降低。在本次研究中,心力衰竭患者RMSSD为(22.43±6.20),对照组RMSSD为(37.80±5.43),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 RR间期标准差、5min均值标准差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患者PNN50为(6.54±3.21)与(12.89±12.3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相关研究,可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自主神经损害,心率变异性较低。

综上所述,心率越快,患者预后效果越差。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心功能交差,心率变异性较低。

参考文献

[1] 温清艳 , 区浩林 , 孙巧松 , 钟建新. 帕金森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心功能指标和预后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17 (22) :3485-3487.

[2] 隋艳波 , 宋云飞 , 庄金龙 , 刘莉. 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 2013 , 51 (20) :117-118.

[3] A Behling, RS Moraes, LE Rohde, EL Ferlin, AC Nóbrega. Cholinergic stimulation with pyridostigmine reduces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enhanc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rt failure[J]American heart journal , 2013 , 146 (3) :494.

猜你喜欢

心率变异性心力衰竭心率
离心率
在最佳心率区锻炼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率变异性是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
求解圆锥曲线离心率“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