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
2018-06-04刘小芳
刘小芳
【摘 要】目的:探析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并对护理措施进行简要论述。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出现深静脉血栓者7例,发生率为11.67%,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患儿年龄、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置管方式均与静脉血栓发生存在直接联系。结论:对小儿中心静脉置管中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children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d to discuss the nursing measures briefly. Methods: central venous from December 2016 ~2017 year in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of 6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associ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caus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measures in children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tube between deep vein thrombosis. Results: there were 7 ca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childre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1.67%.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g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ime and catheterization were all directly related to venous thrombosis. Conclus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children'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d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Key word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177-01
中心静脉导管是指位于大中心静脉末端的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的头部需位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处,将三处导管统称为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置管多应用于抢救患者给予输注化疗药物、肠外营养供给等,可避免反复穿刺抽血对于患者的损伤,同时对于小儿患儿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可以减轻恐惧感与心理阴影[1]。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2~3]。因此,我院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1个月~7岁,平均年龄(5.29±2.26)岁,其中0~1岁患儿18例,1~7岁患儿42例,基础性疾病:严重中枢系统感染患儿16例,重症呼吸系统感染患儿14例,重症肠炎伴不同程度脫水患儿1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6例,肿瘤放化疗治疗者9例,神经外科术后治疗者4例。置管位置:股静脉置管者22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者24例,颈内静脉置管者16例,置入导管长度为5~9cm,平均程度为(4.26±2.58)cm,置管保留时间1~25d,平均保留时间(14.26±3.29)d,其中经彩色B超确诊为深静脉血酸患者7例,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备案后开展本次研究。
1.2 方法 中心静脉置管后的护理措施:①护理人员需对置管侧肢体、面部、颈部是否出现肿胀、皮肤颜色与温度变化进行细心观察,同时主动询问置管患儿的感受评价疼痛程度,对深静脉血栓早期形成的临床症状及早发现。②穿刺后,沿着穿刺走向查看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若存在疼痛红肿症状者,需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③输液前需轻柔冲洗导管,确认导管通畅后进行输液,避免导管内栓子随着药液进入血管内,若出现导管堵塞,则需反复回抽,禁止强行推注。并沿着导管 的走向进行逆行持续按揉,并采用注射器抽取5~6ml0.9氯化钠注射液接入导管口,连接良好后回抽2ml血液,观察针筒内是否存在凝血块。抽取3ml肝素稀释液,连接肝素帽促进导管功能恢复。④正压封管与拔管,输液结束后,应用100U/ml肝素与0.9%氯化钠注射液5~10ml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避免导管内形成血栓。拔管时,现要回抽2ml血液,抽取导管内及末端若形成血栓,则需对拔管后栓塞进行有效预防。⑤选取正压肝素帽,采用正压肝素帽时,可有效降低导管堵塞时间,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⑥预防性用药干预,应用小剂量华法林可使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6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方法,对年龄、置管方式、置管时间对于深静脉血酸形成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若P<0.05则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结果统计显示,选入的6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出现深静脉血栓者7例,占比11.67%,经统计结果显示,1岁以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占比的8.33%,1岁以上患儿出现深静脉血栓者2例,占比3.33%;置管方式中,股静脉置管22例患儿中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者与颈内静脉置管者各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股静脉置管形成深度静脉血栓时间在(5.84±3.26)d,颈内静脉形成时间在(6.04±0.25)d,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9.54±0.56)d。与颈内静脉与外中中心静脉相比,股静脉置管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相比,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出现深静脉血栓时间明显更长。本次研究下肢股静脉置管患儿均出现穿刺肢体肿胀并伴随不同程度疼痛,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穿刺侧上臂、颈部、面部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与疼痛表现,肿胀部位皮肤呈红色或者暗红色局部具有疼痛不适感,皮肤温度发热。
3 讨论
3.1 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 根据结果分析,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三方面有关:第一,患儿年龄:血管内皮损伤、静脉导管局部湍流、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均会导致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因素[4]。由于婴儿的血管内径较小,一次穿刺成功率较低,对于婴儿的静脉壁会造成较大损伤,置管成功后,静脉导管占血管腔比例较大,明显影响局部血流形态,因此,婴儿为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5]。第二,基础疾病:长期卧床、脱水、重症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儿基础疾病对深静脉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科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肠炎等疾病患儿行中心静脉置管治疗时,深静脉血栓风险明显升高[6]。第三,其他因素:中心静脉置管的机械性刺激、化疗药物、穿刺操作不规范等,均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留置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易诱发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也会促进血栓生成,进而出现深静脉血栓[7]。
3.2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
3.2.1 护理规范性管理 建立静脉置管专业小组与静脉置管专业护理小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置管操作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并严格制定中心静脉置管的具体操作步骤。成立静脉置管护理专业学习小组,定期开展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接受最新的穿刺护理知识理念与穿刺技能,使深静脉输液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加强[7]。
3.2.2 严格执行置管护理操作流程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家长在患儿接受治疗时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基于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家属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患儿家长进行主动交流沟通,告知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必要性,并告知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使家长可以了解血栓早期症状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并在患儿出现异常症状时立即告知医护人员[8]。患儿置管后需进行适当活动避免久站,对于卧床患儿则需开展被动运动、肢体主动锻炼,也可按摩肢体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在护理过程中也要避免患儿出现便秘,大动作咳嗽等,避免压力升高,导致静脉回流,在不影响疾病治疗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同时嘱咐患儿家属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3.2.3 血栓护理 每日对出现深静脉血栓患儿的栓塞部位的症状变化、局部皮肤疼痛与颜色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同时记录患儿的腿围与臂围,观察患儿远端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大面积肺栓塞也会导致患儿骤然死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胸痛、咳嗽、气促、泡沫樣粉色痰等典型肺栓塞症状时,需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9]。
3.2.4 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每日对患儿行床边超声检查,对患儿深静脉血栓的溶解情况加以了解。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时,易出现继发性出血,因此,需对患儿的皮肤黏膜、尿道、穿刺点、胃肠道、伤口、关节、颅内是否出现出血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并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初凝血时间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对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出现肢体肿胀患儿需适当抬高患肢,加快静脉回流,为了使血栓脱落的风险降低,需对患肢采用制动治疗,并外涂肝素钠软膏等药物促进消肿。
综上所述,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与患儿年龄存在密切关系,同时与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置管时间均存在一定影响。其中1岁以下婴儿行中心静脉置管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同时重症感染患儿也具有较高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对中心静脉置管血栓的易患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对早期表现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开展深静脉溶栓治疗,促进患儿早日痊愈康复。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血栓预防护理具有连续性与动态性,基于此,在护理期间,需要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置管流程,加强护士对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同时对护士对于置管态度与行为进行干预。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需加强对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关注,开展连续性标准化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需加强深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干预工作,从而有效预防治疗深静脉血栓,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仇晓霞,李春梅,孙晓光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继发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J].上海护理,2015,(4):26-28.
[2] 母文华.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素及护理措施[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52-1053,1056.
[3] 李翠红,彭静,谭彬彬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54例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84-86.
[4] 谢爱贞,刘国红,高琴等.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4,(20):4565-4566.
[5] 王绍丽,赖美红.低分子肝素预防ICU 患者DVT的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浙江医学教育,2015,(4):43-45.
[6] 张晓文,黄卫,张钰琪等.足踝被动运动预防患儿下肢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0):1435-1437.
[7] 金玉娟.神经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研究及护士相关认知程度调查[D].苏州大学,2015.
[8] 全清清.PICC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4(38):133-133.
[9] 彭莉,安照辉.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