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人才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8-06-04郑红梅郝美彦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山西省人才

郑红梅 郝美彦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山西省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一)山西省人才资源总量分析

本文所提到的“人才”是指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从业人员。据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2016年,山西省各类人才总计1 997 497人。根据《山西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6年山西省从业人员共1 908.2万人,从业人口与人才比为9.55∶1。2016年末,山西省全省常驻人口为3 681.64万人,常住人口与人才比为18.4∶1。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2 966.2亿元,各类人才人均创造生产总值64.912 2亿元。

(二)山西省人才资源类别分析

2016年,山西省各类人才总量为1 997 497人,见表1。其中,党政人才147 888人,占比7.4%;经营管理人才414 155人,占比20.73%;专业技术人才508 662人,占比25.46%;农村实用人才346 156人,占比17.34%;社会工作者3 752人,占比0.19%;技能人才576 884人,占比28.88%。其中,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在山西省人才资源中的占比较大,三项之和比例为75.07%,保持了合理的人才类别结构。

表1 2016年山西省各类人才资源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2017》

(三)山西省人才资源行业分析

2016年,山西省人才资源总量为1 997 497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人才1 300 636人,纳入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人才为387 666人,见表2。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共有 1 038 647人。其中,经营管理类人才283 595人,专业技术人才369 343人,技能人才385 709人,占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人才总数的79.86%。

纳入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人才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建筑业,批发零售业。

表22016年山西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人才统计表单位:人

序号行业人才数量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合计 1农林牧渔业6 8147 4698 30822 591 2采矿业32 81248 81175 429157 052 3制造业104 615105 08885 211294 914 4动力生产和供应业11 9217 70524 97944 605 5建筑业67 027127 42872 042266 497 6批发零售业28 3615 47719 70453 542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 45017 95163 80394 204 8住宿餐饮业19 59549 41436 233105 242 9信息业11 7938 9356 60027 328 10金融业7 56710 43767918 683 11房地产业9 1485 7796 95221 879 12教科文卫19 94526 2405 63351 818 13其他29 11050 31862 853142 461 合计361 158471 052(其中管理岗位工作125 685人)468 4261 300 636

(四)山西省人才资源层次结构分析

1.经营管理人才。

(1)学历结构。2016年,山西省经营管理类人才学历结构见表3。其中,研究生学历19 008人,大学本科143 081人,大学专科133 937人,中专及以下118 129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比72%。

表3 2016年山西省经营管理人才学历结构表

(2)年龄结构。2016年,山西省经营管理类人才年龄结构见表4。其中,35岁及以下人才161 132人,36~40岁人才61 514人,41~45岁人才53 714人,46~50岁人才50 725人,51~54岁人才41 514人,55岁及以上人才45 556人。45岁以下人才占比67%。

表4 2016年山西省经营管理人才年龄结构表

2.专业技术人才。

(1)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016年,山西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共有471 052人,除去在管理岗位工作的125 685人外,有345 367人,其层次结构见表5。

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专科以上人员占比86.64%,人才队伍保持了较高的专业水准;35岁以下人员占比43.22%,人才储备合理;45岁以下的人员占比83.83%,人才队伍保持了活力。

表5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统计表

(2)纳入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截至2016年底,公有制经济领域纳入省国资委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182 398人(包括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100 842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15.5万人。另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658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占比0.3%;院士后备人选7人,占比1.07%;国家级学术带头人1人,占比0.15%;省级学术带头人9人,占比1.37%;市级学术带头人113人,占比17.17%;“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2人,占比1.82%;省青年拔尖人才5人,占比0.76%。其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09人,占比77.36%。见表6。

表6 2016年山西省高层次人才数量与结构统计表

3.技能人才。2016年,山西省技能人才中,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技能人才468 426人,见表7。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技能人才以初、中级为主,占比70.38%。

表7 2016年山西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技能人才层次结构统计表

在公有制经济领域,纳入国资委管理的技能人才127 393人,见表8。其中,高级技师和高级工占比84.15%,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

表8 2016年山西省纳入国资委管理技能人才层次结构统计表

4.农村实用人才。截至2016年底,山西省共有农村实用人才346 156人,占农村劳动人口总数的2.58%,见表9。从学历看,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取得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只占到总数的31.08%。从年龄看,全省40岁及以下的青年实用人才总数为69 695人,占到全省实用人才总数的20.14%,农村青年实用人才比重较低,增长后劲有所欠缺。41~55岁的农村中年实用人才依然是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量为223 000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4.42%。从专业技术职务看,技术能手中,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劳动和服务型以及其他能手人才分别约为12万人、7.3万人、11.4万人、0.29万人,分别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4.81%、21.24%、33.05%、0.83%。

表9 2016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层次结构统计表

5.社会工作者。2016年,山西省社会工作者总计3 752人,其层次结构统计见表10。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工作人员占81.88%,学历层次较高;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人员占88.94%,人才力量储备合理;从职称结构看,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占99.01%,专业素质较高。

表10 2016年山西省社会工作者人才层次结构统计表

(五)山西省人才资源地区分布分析

1.人才资源地区分布。2016年,山西省各类人才资源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1。

表112016年山西省人才资源地区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地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者技能人才合计 太原16 579198 274234 1778 2381 744182 230641 242 大同17 12318 47615 89015 27821447 448114 429 朔州1 83024 9488 7658 8535538 86483 315 阳泉10 2215 0786 67213 87335911 29947 502 忻州18 52014 74216 01528 2373643 159120 709 吕梁15 95535 96835 34820 77887-108 136 晋中9 34140 68935 90428 98026816 677131 859 临汾13 98618 791105 14484 448102139 119361 560 运城19 85311 10512 92399 44319634 579178 099 长治13 3407 39514 74631 45442311 23178 589 晋城11 14038 68923 1086 57426852 278132 057 合计147 888414 155508 662346 1563 752576 8841 997 497

根据表11,可以得出结论,地区人才总量前三位分别是太原、临汾和运城。其中,经济管理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太原和晋中,但占本地区人才资源比例最多的是吕梁和晋中,占比分别为32.26%和30.86%;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太原和临汾,但占本地区人才资源比例最多的是太原和长治,占比分别为36.52%和18.76%;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最多的是运城和临汾,但占本地区人才资源比例最多的是运城和阳泉,占比分别为55.84%和29.21%;技能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太原和临汾,但占本地区人才资源比例最多的是朔州和大同,占比分别为46.65%和41.47%。

2.人才资源地区分布比例。2016年,山西省人才资源的地区分布比例见表12。

表12 2016年山西省人才资源地区分布比例统计表

注:1.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2017》

2.“※”全省常住人口合计3 681.58与全省人口总数3 681.64的差额0.06为小数点保留差异所致。

根据表12,我们得出结论,太原市在常住人口总量、人才资源总量以及人口比例、人才比例、人才资源占本地区人才资源比例中稳居山西省之首,这与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必然的关系。

与地区常住人口相比,人才资源占本地区总人数比例前三位的是太原市、临汾市和晋城市,比例分别为14.76%、8.11%和5.69%。其他城市的人才资源占比都低于全省平均比例5.43%,除了吕梁市的人才资源占本地人口总数比例为2.81%,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城市的人才资源占本地人口总数比例均在3%~5%之间。人口资源在山西省位居第一、第四位的运城市和吕梁市,人才资源占本地人口总数比例为山西省倒数第三、倒数第一,分别为3.36%和2.81%。

二、 山西省人才资源问题分析

(一)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2016年,山西省各类人才总计1 997 497人,全省常住人口为3 681.64万人,人才资源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4%;全社会从业人员1 908.2万人,人才资源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0.47%,人才总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据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在反映本地区人才总量的人才规模指标排名中,山西排名第24位,处于下游水平。有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省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0.8%,山西省高级专业人才仅占全国高级专业人才总量的0.9%,山西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者不到发达省份的15%。

同样,根据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反映本地区人才占比、密度和高层次人才比例的人才素质指标排名中,山西排名第26位,处于下游水平,仅仅比中西部的欠发达省份略高。《中国统计年鉴—2017》显示,山西省从业人员中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只占总量的15%,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数35%,也低于全国平均数23%。

(二)人才产业、行业、专业分布不合理

山西省各产业间的人才资源和产业结构比重不对应,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大。2016年,科技人才在三大产业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3.38%、21.39%、74.73%,第一、二产业中人才数量总和不及第三产业的一半。人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得第一、二产业不能够充分发展,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才配置效率和人才利用效率。

山西省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林、牧、副、渔、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则十分缺乏。山西省专业技术人才中,生物技术、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人才仅占3.1%,农业和科研人员分别占2.4%和0.52%。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直接导致山西省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发展滞后。

(三)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某一地区在整个经济体中经济地位的高低决定该地区对人才吸引力的大小,从而决定该地区人才含量水平,高地效应严重影响了山西人才资源的稳定。在上海、深圳等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机会多,生活条件好,因而人才汇聚,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人才的流向,使人才从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量流动,这就使得山西省本就捉襟见肘的少量人才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据山西省人才资源状况调查,仅2017年,山西省共流失本科以上学历教师1 465人,国防工业系统流失专业技术人员583人,省直卫生系统流失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8人,省直科研单位硕士学位以上、副高职称以上人员流失131人,全省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也有相当数量流向外省。经济发展高低的二元结构客观上决定人才的二元结构。这种人才的不均衡,对发达地区来说,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则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人才数量越来越少,不稳定和流失现象日趋严重。

(四)人才密度低,人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大省四川省现有科技人员190万人,居全国第一;陕西省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52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 200余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人,并拥有普通高校42所,军事院校10所,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居于前列,在西部地区居于首位;西安、成都、兰州三个城市的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相对而言,山西省人才密度较低,2016年山西省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70 156人,各类科研机构16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 744人。

根据资料显示,东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经济效益系数为1.29,而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经济效益系数只有0.68,也就是说,西部地区人才产生的效益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大量科技人才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山西,人才资源本就不足,利用率也低下,这种有人可用却不能做到人尽其用的情况说明山西省想要扭转发展落后的局面,不仅仅是人才队伍数量的问题,更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理使用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来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五)人才选用和分配机制改革有待完善

山西省在人才资源配置体制改革上比较滞后。首先,人才选拔机制条条框框繁多。在人才招聘、开发、培养、使用、管理等环节多以简单的学历、职称和年资为考核条件,不能很好地体现以成绩、能力、知识和品德为评价标准,尤其是对专业人才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尤其突出。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才的差异性,也没有体现出人才真正的价值所在。其次,在分配制度上,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受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思想影响,分配领域没有充分体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要素的影响;没有将人才的价值、贡献与其收入结合起来,不能激发人才的动力,从而造成人才缺乏与闲置并存,难以充分发挥人才对促进经济发展应有的作用。

(六)农村劳动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素质偏低

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近年稳步增长,但高素质人才在总量上、结构上同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实用人才346 156人,占农村劳动人口总数(1612.01万人)的2.15%。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人才分别为12万人、7.3万人、5.3万人、6万人、3.8万人,分别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4.81%、21.23%、15.47%、17.58%、10.91%。全省农村实用人才中,大部分是新型职业农民,即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总量为24.6万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1.1%,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能带动型(又称能工巧匠)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包括乡村文体艺术人才和乡村社会工作人员)因技能传承和声望的制约,占比较少,发展较慢。绝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经过技术水平认定,农民技术员职称以上的实用人才数量为34 865人,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0.07%,高级技师只有1 495人,占总量的0.43%。具有职称称号的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少,高级技师极其短缺,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01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和未上过学的人数分别占到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03%、24.28%、52.52%、14.31%、1.86%,初中学历实用人才数量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是人才总数的68.69%。整体来看,实用人才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取得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实用人才只占到总数的31%,其中社会服务型人才占比最低,只占全部社会服务型人才的23%。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程度,成为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山西省人才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资本投入不足,教育基础相对薄弱

人才资本投资是开发人才资源的主要手段,人才资本的有效形成受到城市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机会的影响,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教育机会的创造离不开教育财政的投入。纵观国内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都十分重视人才资本投入。人才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两个方面。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山西省人才资本投资明显偏低是限制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投入方面,200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2016年,山西省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7.7%,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比重的4.68%,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山西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仍然存在。在科技投入方面,全省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2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 642人,2016年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 428.86亿元,其中科学技术支出34.56亿元,科学技术支出占比仅为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7.6亿元,R&D经费支出在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0.7%;煤炭开发与洗煤业的R&D经费支出为31.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中R&D经费支出的31.2%,新型产业经济的R&D经费支出不足。

(二)教育结构失衡,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状况、就业结构的改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山西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不可能都依靠引进,大部分还需依靠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培养。但是,山西普遍存在“普教热”“职教凉”的现象。受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读普高、考大学、找工作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所以职业教育普遍受到轻视。据《山西统计年鉴—2017》统计数据,2016年山西省高等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为208 37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76人,硕士研究生8 742人,普通本科生101 334人,高职高专生97 725人,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46.9%。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人数435 672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337 947人,中等职业教育占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77.57%。高中在校生人数为950 219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在校人数为753 777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为196 442人,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占全部高中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20.67%,离国家要求的两类高中生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与之相应,在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也过多地向高等教育倾斜,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职高为例,近年来随着职高教育扩招,职业教育的预算内经费不断下降。2016年,山西省职教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6.3%,全国职业中学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 242.58元,山西省人均仅为1 719.95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除香港、澳门、台湾)排名第24位,自此以下,全是中西部的欠发达省份,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有的地区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仅为普通高中的50%左右。

(三)人才资源价值与价格相背离,高消费与浪费并存

山西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偏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全国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25 974元,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最高,为57 230元,其次为上海53 004元,天津49 687元;有34个省级行政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西全民平均工资为22 328元,比全国水平低3 64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在全国排名第26位。与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北京相比,山西省月均工资低了2 908.5元,是北京的39%。山西省较低的工资水平体现出人才的价值与价格相背离,投入与回报不对称,使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山西省人才政策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在人才配置和使用上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的需要,一味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非硕士、博士不取,导致出现典型的人才高消费和高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用人单位方面,由于人才的价值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使得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工资待遇相差不大,企事业单位忽视每个职位的具体需求,竞相提高聘用人员的学历标准,造成人才堆积,使得很多高学历人才从事低层次工作,或者用非所学,根本无法体现人才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在人才市场上,很多企业招聘一般或者低层职位,往往都会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政府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提高选用标准,对人才的高消费与高浪费起了推波助澜作用。长此以往,造成山西省在人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存在选人用人的诸多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职业选择与能力发挥。

(四)人才环境不佳,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给人才流动提供了信息资源和空间范围,人才流动频率更高,高层次人才的去留选择也更加自由。人才流动一直以来都是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沿革以及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基础。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的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其经济曾有过辉煌的十年,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山西经济发展缓慢。受地理条件影响,山西经济发展环境落后于相距不远的京津冀。京津冀在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都优于山西,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优于山西,所以在人才资源竞争中山西都缺少更多的主动权。同时,山西改革发展较慢,导致山西本地人才也不断流出。另外,山西省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落后,高校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科技能力在全国排名较后,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开展科技交流、学术活动的场所,缺乏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先天条件,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人才结构未能满足山西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尚未形成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坚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实现山西人才资源战略发展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山西省人才
人才云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