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鹿原》中的文化空间关系研究*

2018-06-04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规训儒家文化白鹿原

师 爽

(西安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21)

《白鹿原》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文化作品之一,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纵观对《白鹿原》的研究,文献[1-3]从主题和结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白鹿原》.文献[4-5]从对比角度研究,主要有中西对比,《白鹿原》的传统以及同时代小说对比.文献[6]从文化角度研究《白鹿原》.文献[7-12]分别从语言学、文学原型、叙事和符号学等角度加以研究.文献[13-17]分别从场域理论、文本的修改、经典化和文学人类学角度研究,并从改编、话剧对比和影视对比等角度分析了《白鹿原》.此外,还有从法律伦理等角度研究的.可以说,《白鹿原》已被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而立体的阐释和解读.只是已有研究从文化空间角度对《白鹿原》进行分析的比较少,文中以《白鹿原》呈现的描述空间为依据,从空间角度具体分析《白鹿原》中所呈现的儒家文化空间、原始文化空间、现代文化空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从这个新的视角对《白鹿原》进行再认识和解读,对其文化空间层面进行探究,发掘其现代文化意义.

1 空间表述的文化涵义

《白鹿原》全书共34章,其中29章都涉及空间描述,全书空间描述次数多达84次,空间描述频次等见表1.《白鹿原》正是在这些空间架构故事、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发生、主题表达.在空间描述频次上,白嘉轩家、黑娃的窑并列第一,白鹿书院紧随其后,西安城和祠堂并列第三,戏楼第四.因此正是在这几个空间中,《白鹿原》的深厚内蕴得以铺陈.纵观整部小说,《白鹿原》呈现出以白鹿书院、白嘉轩家和祠堂为核心的儒家“礼”与“法”的文化空间,以黑娃的窑为核心的原始文化空间,以西安城为核心的现代文化空间,并对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复杂而立体的展现.

从表1可以看出以白鹿书院、白嘉轩家和祠堂为代表的地理空间组成了一个儒家文化空间[18],这是一个中国儒家文化的“圣”与“礼法”及其运行的空间.在此空间中,白鹿书院是儒家知识理论的生产和传播机构,是传播“经”的知识空间,这个空间反复向学子灌输儒家文化及其精神内核,因此,白鹿书院是一个儒家文化的知识和理论产生和传播的空间,其指导着儒家文化的日常生活空间,是儒家文化精神内核及其精神的产生和评价空间,具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圣”的特征.

“白嘉轩家”是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中国农民之间守望相助、言传身教、夫唱妇随和孝的践行等都是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等精神在具体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因此,白嘉轩家是一个普通农民对儒家文化及其精神的践行空间,这构成了他们的世俗生活,他们在此间养活自己及家人,自身精神也在此间得以塑造和滋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和复制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表1 《白鹿原》的空间描述频次及排序

祠堂在《白鹿原》中代表的是儒家文化的监督、规训和惩罚空间,是根据血缘关系而建的公共空间,个人的宗族身份要在这个空间中得到界定;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劣德败行要在这个空间中受到惩罚和规训;族中公共事务的商议要在这个场所进行;村规乡约要在这里展示.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儒家伦理道德要在这里实践,其功能在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对乡人进行监督、劝诫、规训和惩罚,这保证了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践行和遵从.

从总体来看,儒家文化空间由白鹿书院的理论生产空间、白嘉轩家的世俗生活空间以及祠堂的监督、规训和惩罚的公共空间构成,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儒家文化的空间系统.在这三个空间中,儒家文化内核及其精神得以产生、实践并得到维护,系统性和功能性非常明显,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黑娃的窑洞是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异于儒家文化空间的原始文化空间.在这个窑洞中,原始的生命力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一个人和动物混合居住的,功能划分不明确的空间,是一个自然本性浓厚的空间.这个空间与白嘉轩家的空间截然不同,其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秦以来就逐渐由显变隐的原始文化,即中国传统中的巫术追猎传统,也即与自然合一,对旺盛的原始生命力的赞扬和对身体的高扬的文化传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黑娃的窑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文化空间.

白嘉轩家、白鹿书院和祠堂是儒家文化的空间系统,黑娃的窑洞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文化空间,这两者都是中国传统内部生发出来的文化传统.而西安城则是作为异质文化空间出现在整部小说中.西安城是“反正”事件的发生地、流匪乱军所在地、革命和爱情等事件的发生地以及火车呼啸而来之地.这个空间是革命的、商业的和爱情的现代文化空间.作者在《白鹿原》中对这个空间的描写始终围绕着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和白灵展开.鹿兆海的行动域指涉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救亡”的一面;鹿兆鹏、白灵的行动域指涉的是“启蒙”的一面.三人的选择都是在西安这座城市中做出的,可以说是西安赋予了三人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意识.从三人的人生道路选择和语言中,可以看到西安城代表第三世界的现代性的独特一面,即这是一个“救亡”和“启蒙”同时进行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西安城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进程在空间上的表达的标志性地域.

从总体来看,《白鹿原》向读者展现了三重文化空间,这三重文化空间并非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的,这三重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作者的描述表现的更为复杂和多重.

2 三重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

2.1 规训与反抗——儒家文化空间与原始文化空间

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空间和原始文化空间的关系是以规训与反抗的姿态呈现的.以儒家文化空间对原始文化空间的规训和原始文化空间对儒家文化空间的反抗为主要样态.二者之间的规训关系,通过隔离、惩罚和镇压这样几个策略来完成.首先,从空间位置来看,黑娃的窑洞在村东头,远离村子.这是一个被隔离的空间,一般村民不跟他们交往,田小娥和黑娃也不会进村子,这个空间作为一个与白鹿村隔离的异质空间而存在,背后指涉的却是儒家文化空间与原始文化空间的隔离.其次,以田小娥的行动历程为主要视点,在《白鹿原》中,携带着巨大原始文化能量的田小娥,其行动域只有窑洞,她生前从未到过白鹿书院和白嘉轩家;三次去白鹿村,两次是到祠堂受罚,一次是破坏祠堂.儒家文化空间对原始文化空间的规训还表现出了另外一套策略,即惩罚.这表现为在祠堂中对于田小娥和狗蛋、田小娥和白孝文的身体惩罚,通过身体和流血制造出福柯所言的“惩罚景观”[19],“在此,惩罚和规训通过一套社会化的程序,为犯规者和整个社会留下‘记忆’……通过极其恐怖残酷的仪式,直接在身体上留下印记;并通过作为公开展示的‘痛苦记忆代码’对观念以及绝对主义统治的再生产发挥作用”[20].通过这种“惩罚景观”的展示,一方面达到规训原始生命力使其遵循儒家文化规则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公开展示“痛苦记忆代码”对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儒家文化的绝对统治进行再次生产和确认.儒家文化空间对原始文化空间的最后一个策略是镇压.田小娥的尸骨以及窑洞最终被“六棱镇妖塔”和“十只青石碌碡团成一堆压在上面”[21].黑娃的窑洞最终被当做僭越儒家文化的异质空间用塔镇压住了,而且无限搁置、延宕了其再生的可能性.隔离、惩罚以及镇压是儒家文化空间对原始文化空间进行规训的具体方式.

儒家文化空间对原始文化空间通过规训的方式来完成对其的控制,原始文化空间则通过僭越儒家文化空间来对其进行反抗.结合《白鹿原》文本,这种僭越和反抗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通过革命暴力的方式,这主要表现为以黑娃、田小娥为代表的原始文化空间联合以鹿兆鹏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空间对儒家文化空间的暴动.二是田小娥死后,附体到鹿三身上走进了白嘉轩的家.这是原始文化空间在《白鹿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儒家文化空间进行跨界交流.这种交流是作者运用转叙手法来完成的.转叙是热奈特在《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一书中所提的术语,指的是叙事中的违规越界现象.鲁思·罗侬在其《小说中的空间》中认为小说空间的组织方式有三种,其中一种指不能直接沟通的异质空间,只有通过转叙,人物才能在这一空间进行沟通[22].在《白鹿原》则通过“附体”这一转喻形式来完成,也正是通过这种转喻的方式,作者完成了热奈特所讲的叙述转喻.与此同时,“超越文本虚构空间的‘彼在’与囿于文本虚构空间的‘此在’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点,两者在叙述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但不同的聚焦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22].当视角在田小娥和白嘉轩两人身上不断转换时,读者在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之间穿梭,文本的意义空间也在真实和虚构之间不断滑移,由此,读者进入文本的多重意义空间.在此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历史通过对传统内部所产生出的不同于儒家文化的原始文化进行了隔离、惩罚和消灭的策略,对原始文化进行了规训和征服,从而建构了自身的文化主体地位;而原始文化并未就此销声匿迹,其作为中华民族的隐性基因存活了下来,这一部分变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各种艺术中不断被反复表达.

2.2 冲击与接受——儒家文化空间与现代文化空间

儒家传统文化空间与现代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地志空间来看,是白鹿村与西安的关联;二是从鹿兆鹏、白灵的行动域为视点来观察.

在《白鹿原》中,西安是远离白鹿村的异质空间,作者描述中的西安是一个传统文化凋零,现代文化昌盛的空间,作者在描写时将四合院与商人联系在一起,表明这个空间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纠缠在一起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与白鹿原截然不同,其代表的是传统与现代糅杂的空间,其形式仍是传统的,内容是现代的,这是一个政治的、经济的和罗曼蒂克的空间,呼啸的火车进入西安城就是这个文化空间的最重要的表征.从作者所叙述的内容来看,西安城虽然传统文化空间的形式还在,但实质上已是现代文化占据主流的文化空间.

以鹿兆鹏、白灵的行动域来看,带着革命、自由和救国理想的两位年轻人,所代表的是现代文化空间中的革命的一方,这个文化空间与以白鹿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空间之间存在着对立和不可融合的关系.儒家文化空间和现代文化空间就是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但在特殊情况下,人物可以直接进行跨空间交流[22].这个特殊情况就是鹿兆鹏和白灵都是白鹿村出生的人.对这两人的行动域进行梳理时,可以看出,鹿兆鹏不断穿梭于西安、白鹿原村、土匪窝和白鹿书院进行革命理想的述说,他所到之处形成了一个行动域,在这个空间里,有浓烈的革命、救国等现代文化特征.这种现代文化和白鹿村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之间有着剧烈冲突,其集中表现是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联手与儒家文化进行对抗,即表现为革命、救国等理念与生命力结合联合反制理性、等级和血缘等观念;这表现在他们对于祠堂、村规乡约和牌位等的破坏上,这对儒家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白灵的行动域包括白鹿村、西安和白鹿书院.她的行动域中表现出以西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空间与以白鹿村和白鹿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空间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并不以破坏儒家文化空间中的物质象征物为目标,而是从儒家文化空间内部进行个体反抗,在精神层面以内爆的形式对儒家文化进行冲击.结合文本即是白灵的退婚行为.鹿兆鹏和白灵的行动域所营造的现代空间,通过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相配合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儒家文化空间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来抵抗,只能被迫接受.这表现在最终共产党胜利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此外,除以上两者的关系外,还有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的联合关系以及现代文化内部的对立关系.现代文化内部的对立关系表现为“风搅雪”运动中对田福贤等人的批斗.这场运动是在讲习班结束后开始的,是在现代文化空间孕育下,在革命的旗帜下开展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纲领来展开,并在阶级斗争中加入了传统“义”的内涵来对贪官污吏进行惩罚.说明现代文化尤其是具有革命先锋性的无产阶级文化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具中国特色.这一场运动可以看做是原始文化空间与现代文化空间中的先锋派联手来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另一派的反制,最终被现代文化中的另一派——国民党镇压并惩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白嘉轩说“白鹿村的戏楼这下变成烙锅盔的鏊子了”[21].这个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以鹿兆鹏为代表的先锋革命派和以田福贤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主体其实是现代文化的不同两面,但两者之间却是互制互斗的关系.

2.3 沟通和转化——原始文化空间、儒家文化空间和现代文化空间

在《白鹿原》中这三个空间还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黑娃和白孝文的行动域窥得.

黑娃从小就怕白嘉轩,他自身携带着巨大的原始文化能量,对白嘉轩安排的一切都不认同,自己要当麦客,后碰到田小娥,将其带回白鹿原生活,他和田小娥生活的窑洞就是原始文化在当时的具体实践.后来他参加“风搅雪”运动,受到革命召唤和启蒙,但是却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义”来看待革命,接下来他参加了国民党的队伍,进行着保家卫国的民族革命.其后当了国民党的长官,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朱先生的主张非常赞同,并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儒家文化的内核.

白孝文与黑娃正相反,他从小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白嘉轩,事事听命于父亲,可以说他是在儒家文化的现实实践空间中成长起来的.儒家文化的规则对于他来说非常熟悉,且也认同.后来做了族长,被田小娥诱惑,此后直到白嘉轩在祠堂惩罚他之前,他与田小娥之间都没有发生实质的性关系,在被惩罚后,二人才有了实质性关系.他之前一直受伦理道德的规制,压抑自身的原始欲望,当伦理道德在他这里不起作用的时候,他的原始本能、生命力得到了恢复.其后,白孝文参加了国民党、共产党,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和启蒙.

从二人的行动域来看,他们二人都如鲁思·罗侬所言,在特殊情况下,在不同的异质空间中进行交流.他们二人都同时进入过原始文化空间、儒家文化空间和现代文化空间,虽然最终选择的空间不同.从这个层面来看,发现原始文化空间、儒家文化空间和现代文化空间之间并非壁垒分明,其之间的关系也非不可调和,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沟通和转化的关系,沟通可以从二人的行动域看出.转化关系可以在黑娃的行动域看到,黑娃用传统文化中的“义”、“忠”将原始文化、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了糅合和化炼,他自己本身就是原始文化、儒家文化和现代文化统合在一起的代表.《白鹿原》中对于黑娃的塑造,对于他的行动域和思想的描述,其实给了一个契机,一个观察和发现原始文化、儒家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化的契机,这也是陈忠实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的有益思考.

《白鹿原》向读者具体细微地呈现出原始文化空间、儒家文化空间和现代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对于异质文化的化炼能力,这种生命力和化炼能力在《白鹿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3 文化空间的新时代启发

《白鹿原》向读者展现了儒家文化空间、原始文化空间以及现代文化空间三者在中国历史中的呈现方式以及之间的关系.小说也启发读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儒家文化、原始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在其小说中都有具体表现,其小说可以看做是多种文化并存并不断编织中国历史的一个表征.其二,对儒家文化及其机制的揭示.如果将儒家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显性的文化的话,《白鹿原》揭示了儒家文化的运行机制以及其践行层面.更为深刻的是其通过具体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如何被建构的.第三,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凝视,展现出中国特有的形而上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关系.在《白鹿原》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形而上空间具象化为朱先生的白鹿书院,而世俗空间具象化为白嘉轩的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教虽然发展了一套宇宙创成的理论,但本身却极无形而上学的兴趣”[23],也认为“儒教完全是入世的俗人道德伦理.并且,儒教是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及其秩序与习俗.基本上,其所代表的只不过是给世上受过教育的人一部由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规制所构成的巨大法典”[23].因而,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家文化中没有形而上的空间层面.《白鹿原》让读者看到儒家文化中不仅有韦伯所讲的世俗空间,还有与世俗空间相区别的形而上空间.这两者的区别正如艾森斯塔特在《反思现代性》中所言:“在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中,超越秩序与现世秩序之间的紧张是用相对世俗的术语表达出来的,也就是根据一种形而上的或伦理的而不是宗教的区别表述出来的……这种不是从宗教来界定的紧张和实现形而上图景的方法,以及所牵涉到的理性化趋势,逐渐和解决那种紧张的几乎完全现世的观念结合了起来”[24].《白鹿原》中给读者展现出的形而上空间和世俗空间之间的区别恰恰在于伦理道德级别的高低上.白鹿书院是以纯粹的“圣”为标准的伦理道德空间,白嘉轩家是以“礼法”为标准的伦理道德空间.在《白鹿原》中,白鹿书院所表现出的“圣”的特性逐渐与“礼法”的特性结合了起来,成为指导“礼法”空间的准则,但具体的践行又与“圣”有着区别,纯粹的“圣”又付之阙如,这典型地表现在朱先生经常说“房是招牌,地是累……”,白嘉轩拼命修房、置地和攒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白鹿原》还向读者展现了儒家文化内部的多样性.这点在朱先生的身上有明显的表现,朱先生为学生开蒙,投军,劝退军人,为白嘉轩指点迷津,不让白嘉轩种烟草,解释传统经典,编撰县史等说明,朱先生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并非只追求个人道德品性上的“圣人”人格,而且还在文化教育、伦理教化等方面身体力行,儒家文化中的经学所推崇的“经世致用”层面在他身上有明显的体现.这一点也是当下大陆新儒家所倡导的,坚守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不断回归经典阐释经典,修身齐家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在大学的通识教育和文教制度中坚守、发扬与传承儒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25].《白鹿原》通过具象的、感性的形式向读者展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感觉、人性经验以及历史记忆[25].

4 结 语

《白鹿原》让读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世空间中的践行及多样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启发读者思考现世中以“礼法”为标准的空间和以“圣”为特征的文化空间之间的较为微弱的区别关系,正是因为这种较不明显的区别关系,使得现世中的“礼法”空间具有了一定的神圣性,与“圣”的空间十分协调,因为这种不紧张的、区别较小的关系,使得具有“道德形而上学”特性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或者转型能力非常孱弱,当面对着呼啸而来的火车进入西安城的时候,其自身并不能将现代文化空间进行吸收和转化,而是被现代文化空间不断冲击.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伦理道德的滑坡,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被破坏后不能重建的问题,与这种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主的儒家文化的转型和创造能力不够有关.要实现传统文化精华的回归,必须开启新儒家在大学与社会各界的文教事业中激活精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应对各种自由、民主、市场和资本主义带来的种种不利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潮,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活力,保持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从儒家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层面发掘新的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其契合当下国人的生存感觉、人性经验、历史记忆和现实处境.唯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懈探求,将传统文化之精华进行历史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从中国文化立场回应种种舶来文化和外域政治的挑战,探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在当今的社会之中,才能使传统文化精华得以实现现代转型并弘扬光大,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参 考 文 献:

[1] 郑万鹏.《白鹿原》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ZHENG Wanpeng.The Study of Bailuyuan[M].Changchun:The Time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1998.(in Chinese)

[2] 人民文学出版编辑部.《白鹿原》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Editorial Staff of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Collection of Commentaries on Bailuyuan[M].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2000.(in Chinese)

[3] 冯希哲,赵润民.说不尽的《白鹿原》[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FEN Xizhe,ZHAO Runmin.Endless Words about Bailuyuan[M].Xi’an: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in Chinese)

[4] 李建军.宁静的丰收:陈忠实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LI Jianjun.Bumper Harvest of Tranquility:Discuss on Chen Zhongshi[M].Beijing:Huax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0.(in Chinese)

[5] 冯望岳,李兆虹,马千里.陈忠实小说:在东西方文学坐标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FENG Wangyue,LI Zhaohong,MA Qianli.The Novel of Chen Zhongshi:Litera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oordinate[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9.(in Chinese)

[6] 畅广元.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CHANG Guangyuan.Discuss on Chen Zhongshi: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M].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2003.(in Chinese)

[7] 宋颖桃,王素.生命体验与艺术表达:陈忠实方言写作叙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SONG Yingtao,WANG Su.Life Experienc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Narration of Chen Zhongshi’s Dialect Writing[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13.(in Chinese)

[8] 卞寿堂.《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BIAN Shoutang.Textual Research on Literature Archetype Bailuyuan[M].Xi’a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Limited,2012.(in Chinese)

[9] 赵录旺.《白鹿原》写作中的文化叙事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ZHAO Luwang.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Narration in Bailuyuan[M].Xi’an: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9.(in Chinese)

[10] 段建军.《白鹿原》的复调叙事艺术[J].小说评论,2013(2):67.

DUAN Jianjun.On the Narrative Polyphony of Bailuyuan[J].Novel Review,2013(2):67.

(in Chinese)

[11] 曹小娟.《白鹿原》中的身体叙事[J].小说评论,2014(5):131.

CAO Xiaojuan.The Body Narrative in Bailuyuan[J].Novel Review,2014(5):131.(in Chinese)

[12] 郭聪修.简论格雷马斯符号矩阵下的《白鹿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3.

GUO Congxiu.The Analysis of Bailuyuan with Greima’s Theory of Semiotic Square[J].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2012(5):123.

(in Chinese)

[13] 苏喜庆.建构正义与良知的文化场——《白鹿原》的空间场域分析[J].当代文坛,2010(6):91.

SU Xiqing.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Field Including Justice and Conscience—Spatial Field Analysis of Bailuyuan[J].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2010(6):91.(in Chinese)

[14] 曾军.《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38.

ZENG Jun.The Canonization of Bailuyuan[J].Journal of Jingzhou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1999(6):38.(in Chinese)

[15] 陈黎明.经典的生成与衍化——《白鹿原》接受史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6(5):71.

CHEN Liming.The Generation and Derivation of Classical Works—Study on Reception History of Bailuyuan[J].Gansu Social Sciences,2016(5):71.(in Chinese)

[16] 房伟.《白鹿原》经典化问题考察[J].当代作家评论,2017(1):46.

FANG Wei.The Investigation on Classic of Bailuyuan[J].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2017(1):46.(in Chinese)

[17] 张少华.从人类学视角探究小说《白鹿原》中的巫术行为[J].黑龙江史志,2014(9):215.

ZHANG Shaohua.The Inquiry into Behavior of Witchcraft in Bailuyuan[J].Heilongjiang Chronicles,2014(9):215.(in Chinese)

[18] 师爽.《白鹿原》的三重空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77.

SHI Shuang.Three Space in Bailuyuan[J].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6,35(6):77.(in Chinese)

[19]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FOUCAULT M.Discipline and Punish[M].LIU Beicheng,YANG Yuanying,Translated.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3.(in Chinese)

[20]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WANG Minan,CHEN Yongguo,MA Hailiang.The Face of Foucault[M].Beijing: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2001.(in Chinese)

[21] 陈忠实.白鹿原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CHEN Zhongshi.Bailuyuan[M].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93.(in Chinese)

[22]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LONG Diyong.Spatial Narratology[D].Shanghai: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2008.(in Chinese)

[23] 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 [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WEBER M.The Religion of China—Religion and World[M].KANG Le,JIAN Huimei,Translated.Guili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4.

(in Chinese)

[24] 艾森斯塔特 S N.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EISENSTADT S N.Reflections on Mordernity[M].KUANG Xinnian,WANG Aisong,Translated.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6.(in Chinese)

[25] 张旭.大陆新儒家与康有为主义的兴起[J].文化纵横,2017(3):100.

ZHANG Xu.Neo-Confucius in the Mainland and Rising of Kangyouweiism[J].Beijing Cultural Review,2017(3):100.(in Chinese)

猜你喜欢

规训儒家文化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福柯规训理论视角下的学校规训教育探析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