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
2018-06-02陈少贤刘邦德孙盛同
陈 丽 陈少贤 杨 敏 刘邦德 孙盛同
(1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500;2广东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10080)
脑梗死是中老年疾病中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发病率极高,不仅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脑部神经,而且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临床上较多采用阿司匹林片对患者进行治疗[2],主要是通过减弱患者的脑部损伤程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起到治疗的作用[3-5]。但是治疗过程中容易损坏患者的其他器官,而且会诱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证实,中医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临床效果[6-7]。此次研究旨在探讨三七总皂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6~78岁,平均 (63.87±11.02)岁;病程2~8月,平均 (4.92±1.95)月。对照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8~77岁,平均(64.29±11.36) 岁; 病程3~8月, 平均 (5.04±2.13) 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近期服用过或正在服用华法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以及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的患者;(2)其他重大器官合并症患者或肝肾功能严重衰弱者;(3)对阿司匹林和三七皂甙药物过敏者; (4)意识不清晰,认知障碍或患有精神类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包括调控好患者的作息时间、改善患者的饮食以及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血压水平趋于正常,保证患者的体征平稳,各种血检指标处于正常水平。然后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100~200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服用含有三七总皂苷成分的药物,药物选择规格为50 mg/粒的三七总皂苷 (血塞通) 片, 1次服用50~100 mg, 3次/d。2组患者皆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后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临床症状变化,并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疗效评定标准 (1995年)以及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分; (2)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的指标,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下肢运动等[8]共12项; (3)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情况、计算观察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 (4)记录治疗期间脑梗死再次发作的例数;(5)统计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大便潜血、鼻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数目,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评定: (1)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值减少90%以上,中医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降低95%及以上为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50%以上,中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证候积分至少降低60%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15%及以上,中医症状有所改善,证候积分至少降低25%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15%以下,中医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更加严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5%为无效。 (2)NIHSS量表评分越低,说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治疗效果越好。血小板聚集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复发可能性越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结构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67%,2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4.093,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2。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表 [例(%)]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对比表 (,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对比表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16.37±3.02 5.37±2.96对照组 60 17.21±3.65 11.02±3.18 t值 1.373 10.074 P值 0.172 0.000
2.2 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小板的凝聚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呕吐、恶心、大便潜血、鼻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逐渐养成,高脂高糖食物也被越来越多地摄入[9],加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过度劳累,长期以往就可能会出现脑部血管动脉硬化、脑部缺氧,进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10-11]。脑梗死发病突然,且变化快,发病者脑组织严重缺氧、缺血,无法支持脑部的正常活动,最终将导致脑组织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也受到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一般表现为意识昏沉、发音困难、肢体障碍等[12],如果不能及时对坏死的脑组织进行清除,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脑部组织受损的面积,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出现较差的预后,比如残疾、偏瘫等。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2017年)也强调[13],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处理时应该注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以及早期预防。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临床上使用较普遍的药物是阿司匹林。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1.67%,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较高。这说明阿司匹林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部受损情况、缓解临床症状,但是它在起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为患者的消化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呕吐、恶心、大便潜血、鼻出血等并发生的产生。而且不能有效改善血小板的聚集率,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安全性较低,同时为患者的治疗体验及预后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七总皂苷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具有通络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目前已经将它用于一些治疗脑梗死的药物,比如血塞通,因其能够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活性,进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减少患者脑部血管中血栓的形成,并有效控制患者的出血状况。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以及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发现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较高的治疗效率 (86.67%),治疗后NIHSS量表评分明显较低,说明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说明对于脑部出现暂时性缺氧、缺血的患者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以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三七总皂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够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疾病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刘洛同,周杰,明扬,等.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748-1749.
[2]沈德驹.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123例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2):97-99.
[3]张剑宇,彭岚,刘冬柏,等.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24-1425.
[4]王锋,李薇薇,石学敏,等.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32-234.
[5]吴余燕.脑梗死后非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7.
[6]郜晓飞.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4-36.
[7]朱新华,王恰如.阿司匹林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利弊与展望[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12):1213-1216.
[8]李建设,孟轲,赵剑婷,等.PEAR1基因多态性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0):26-29.
[9]唐蕊,赵明哲,庄向阳,等.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75岁以上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8):85-88.
[10]林岩.大、小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11]赵慧娟,李坤.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3):453-455.
[12]郭笑冬.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33.
[1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2017)[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02-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87.R.20180112.161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