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到职业信仰的视角
2018-06-01管小青
管小青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随之,“工匠精神”在学界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行业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需求等。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探讨工匠精神,仅有胡冰和李小鲁提出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掘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培育体现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的工匠精神;王丽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而具体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路径的研究,还有待开发与深化。因此,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到职业信仰的视角,从高职特色出发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是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和大学生职业成长的现实必然。
一、调研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是现实必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不仅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发挥着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及长远发展需要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提升;高职校企合作及社会技艺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为了解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状况,课题组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对广州1100余名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敬业价值观的调研。同时,选取课题组所在的高职院校对2012、2013、2014、2015和2016年五届毕业生进行职业走向调研,探寻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认知清晰,但践行不够
在调研中,发现广州高职大学生对个人层面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很高,尤其是100%的样本问卷选择了敬业价值观是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且有85.62%的受访对象选择了“个人层面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敬业”,可见,高职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认知清晰。但调研也发现,他们对敬业价值观的践行却不是完全乐观,如敬业价值观测评的第22题中“您认为敬业应该如何做”,虽然有975名高职大学生选择了“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努力把工作做好”,740人选择“做一名好员工也是敬业的表现之一”,372人选择“愿意为工作而付出额外的辛劳,例如加班”等践行敬业价值观的做法;但选择“要求工作与报酬相符合,报酬越多越好”高达264人,还有316人选择“对未来自己喜欢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如果不是很喜欢完成任务就好”可见,在敬业价值观“是不是”的问题上,高职大学生认知明晰;而对于“该不该”“能不能”这些态度和践行问题上,高职大学生还有待提升和身体力行。究其原因在于高职大学生毕竟是在校生,对敬业价值观缺乏具体职业的直接体验及践行,只限于对学业、专业或者是兼职的尝试与体验。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大学生践行敬业价值观的做法调研选项及结果
2.高职毕业生频繁主动离职凸显职业价值理性的缺乏
课题组纵向对比了麦可思数据公司为本校(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所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现本校近5届毕业生离职率(从毕业时到当年12月31日,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发生过离职的百分比),呈现“本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存在一定波动,近三届持续上升,就业稳定性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相比优势在减小”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离职类型分为“只有主动离职、只有被解雇、两者均有”三类情形,而本校近五届毕业生离职类型90%以上为“只有主动离职”(如图3所示),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一直排在前三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资薪福利偏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如图4所示)。在对历届毕业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均表示工作及生活压力大,同时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免心浮气躁,缺乏沉下心做好一行的敬业信心和勇气。
图2 广外艺近5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人数百分比
图3 广外艺近五届毕业生离职类型的分布
图4 广外艺近五届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前3项原因
3.敬业精神缺失和敬业态度不端
敬业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更多的是“敬重学业”,但对于大多高职大学生而言,实用主义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时常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政治理论的课程,这直接造成了培育敬业精神的主渠道失效;同时,高职大学生毕竟是在校生,对敬业价值观缺乏具体职业的直接体验及践行,只限于对学业、专业或者是顶岗实习、兼职的尝试与体验,这也间接导致部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因职业平台的缺失而出现偏差。
二、高职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应然出路
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同属德育范畴目标相近,还有着天然的理论逻辑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这个“德”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尤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同时,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这一界定不仅使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职业人才。以上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诠释了从职业核心能力到职业信仰是高职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应然出路。
1.“专”与“精”:职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工匠精神的底气与追求
高职大学生缺乏真实职场的体验,对工匠精神的感知与培养更多地来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学习。所以打造“专”而“精”的职业教育,让技艺水平“高”起来,让专业化学习“精”起来,这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出发点。当高职大学生具备“专”与“精”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个底气与追求,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增强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认同,相对应地,对工匠精神的养成,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同时,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职思政课增强吸引力的改革创新,也是增强其教学实效的重要方向。职业核心能力的打造是职业信仰树立的基础,高职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方能在工作实践中更多地体悟职业和认同工匠价值,才能真正热爱职业与精益求精,进而形成职业信仰这一职业核心能力的灵魂。
2.“敬”与“严”:职业信仰的树立——工匠精神的厚土与态度
工匠精神是职业劳动者带着信仰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真和踏实,职业信仰的树立首先是要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充满敬畏,其次是要严格精细标准做事,关注工作细节,永续精进。职业信仰的树立,是在职业认知认同且具有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地在“敬”与“严”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实际上,大多职业劳动者对岗位的热爱不全是源于兴趣,更多是职业岗位的责任与义务让人在实践体验中与职业慢慢契合,最后职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责任造就完美,敬畏是工匠精神的厚土,严格是工匠精神的态度。“匠人”易得,“匠心”难炼,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高职思政课教师应以“心”炼技,砥砺前行,身正为范,以对科学理论的信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作为高职思政教师的职业信仰及价值认同去展示工匠精神,推进高职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职业信仰的树立和工匠精神的养成。
三、思想政治路径砥砺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养成
“工匠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解读,就是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而精神、态度和素养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内容和主要范畴。工匠精神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它首先体现为来源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职业操守。因此,发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功能,养成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理应遵循相关理论间的逻辑理路,选择从职业核心能力到职业信仰的路径开展教学。
1.设计“岗位能力—职业信仰—工匠精神”的教学路径
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认识上的坚信、追求上的坚定和感情上的坚贞等特点。在高职大学生进入职场前,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职业信仰,主动去修炼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通过教学设计所包含的一切物器去推进大学生对职业信仰的具象认知,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融入专业岗位能力来依托职业信仰教育,促使其在主观能动性下身体力行并最终形成职业岗位所需的工匠精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培育德艺双馨的人才,这个德应该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它内在包含了工匠精神的培育,三门课程(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工匠精神相关,但不能生搬硬套,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课程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信仰体系向行为体系”的三大转化;其次是设置“线上+线下”的双维教学环境;最后是采用行动导向、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即按照授课专业班级的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将思政课程中的相关章节进行工匠精神教学体系的转化,采用凸显专业特性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运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关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线上微课资源感性认知和线下项目任务运行的理性实践,有针对性地发挥思政课的理性功能,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技术理性向精神生活转化,从而在行动中强化职业信仰。同时,适当采用行动导向、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体系设置培育工匠精神的项目任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项目实践中认知认同专业(职业),从而使高职大学生的内外价值得以体现,专业对应的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和职业意识得以形成,当高职大学生发现他们的专业(职业)能关照未来,那么职业信仰和工匠精神便油然而生。
2.选取“高职朋辈先进事迹+社会区域能工巧匠案例”相结合的资源路径
培育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政课教学,自然是要选择与所授课专业学生相关的能工巧匠案例,因此,开发思政课有关工匠精神的课程资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首先,思政教师要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从国际化的教学视角去选取工匠精神的教学资源。美国、德国、日本、荷兰、英国、瑞士等国家均有丰富生动的工匠案例,尤其是在“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方面,英国西装、荷兰“王室供应商”、德国职业教育、日本千年制刀技艺堪称典范,还有一些书籍如亚克力·福奇的《工匠精神》、小津安二郎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这些来自国际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真切的感性认知,使高职大学生在学阶段就以较高的工匠标准去要求自己。其次,思政课教师选取资源应有区域取向。区域案例总是以其长久的文化沉淀与熏陶为地方高校学子所津津乐道,如广府文化中精于广府技艺的优秀南粤工匠,给广府地区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工匠精神素材,包括珠海格力曹祥云、端砚泰斗黎铿、玉雕大师李克生、工匠先锋张重阳、广绣花佬许炽光等等,他们敬业乐道、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的工匠品格为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最后,思政教师还要注重开发高职朋辈案例。朋辈教育以其易施加影响、增强自我教育主动性等优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朋辈案例更有社会工匠案例难以比拟的共通感与亲和力。所以,选用高职院校已毕业的优秀校友(能工巧匠)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案例材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信心及对未来职业的认同。
3.以教学成果作品化为引导,创新“理论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工匠精神”的评价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为公共理论课,应该创新“理论素养+工匠精神+职业核心能力”教学评价,通过学习成果作品化的评价设计,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理论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磨炼他们的匠心,从而养成工匠精神。教学成果作品化是指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授课专业的特点,以合作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并形成体现思政理论的作品作为学习评价依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非常强,但作品是显性的,尤其是任课教师能针对授课对象开发体现专业个性化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开发体现课程理论精髓且与专业相关的作品,高职大学生对这种类似专业的评价方式认同度是较高的。同时,作品的形成、评价与完善过程恰好是职业核心能力、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在讲授《新民主主义时期三大法宝》时,教师根据不同班级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不同任务,从而产出了反映井冈山精神的微电影《薪火》及立体插画书(艺术设计学院);舞蹈《我—宣誓》及唱给井冈山的歌曲《好想你》(音乐舞蹈学院);《党建经典论述翻译集》(应用外语学院);“挑战杯”调研作品《高职高专院校组织生活创新性与实效性调研——以指尖上的精彩:党建微课堂为例》(基础教育学院);“党小建”微信公众号(信息工程学院)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班级项目小组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在高职院校各项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高职大学生的获得感、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被作品激发与深化,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深烙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同时,推行“课程成绩总评=平时成绩30%+课程作品40%+期末考试30%”的评价构成,脱离了现有的闭卷考试或是开卷小论文评价窠臼,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使工匠精神得以固化于文、互化于境,为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气息和校园氛围。
[1]孔宝根.高校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2]胡 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赵 红.大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5]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
[6]李小鲁.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