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升?

2018-06-01策划本刊编辑部酷咖网执行

初中生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读书

策划:本刊编辑部 酷咖网 执行:江 冬

编者按:平时,在给我们编辑部的来稿中,在我们组织的一些作文竞赛中,以及我们在各所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时,都能鲜明地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农村中学的学生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写作基本功,乃至于包括交谈、演讲等在内的整体语文素养,都普遍比城里的同学要差一些。农村与城市教学条件的不对等、学生素养的较大差别,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薄弱,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尽管目前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等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要彻底解决,恐怕还需要时日。那么,农村中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呢?我们且来看看几位正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老师有何见解。

营造一个精彩的阅读世界

罗 艳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语文七年来,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词不达意、词语运用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作文毫无文采可言等。究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而缺乏课外阅读的原因不外乎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一年到头从不读书、看报,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行,课外书是闲书,不必看。因此很多学生在家里几乎就没见过课本以外的书籍。再加上在家中或多或少都要从事一些劳动,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也是少得可怜。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长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于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便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的鲜明特点。学生完全从自己的喜好出发。

再次是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有的连图书室都没有,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资源。即使有图书室的学校,藏书量也相当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且,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课外阅读,更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在教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谈到古往今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具体的事例,学生全都一脸茫然,呆呆地看着我,等待我的解答。我知道他们的脑内是一片空白。写作训练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作文材料;理解不当便导致审题不当,作文一写就跑题,更遑论语言表现力。这些都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极为重要。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就没有阅读理解能力,于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难以提高。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做学生阅读的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好榜样。语文教师本身应喜欢阅读,研读《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及文学名著等,提高自己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鉴赏力。此外还可看些历史名人传记,丰富人生阅历。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引经据典、道古论今,利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辅教课内知识,把语文课上得更生动、丰富,让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课。

二、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课前10分钟阅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节语文课抽10分钟进行课外阅读。每个月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把九月份主题定为作文阅读——每人准备一本作文书,完成10分钟的阅读后,再正式上课。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阅读,我还常让学生上台分享所读文章。每天坚持,让阅读形成常态,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学生熟悉了文章的结构,并积累了词汇、句子、素材。此外,我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无形中起到影响和鼓励的作用。

2.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主要还是要在课外展开。由于学生的被动性,所以我经常会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保持阅读和写作习惯。比如在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仿写“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读书时要心无旁骛,体会文字的优美和韵味,并随时记录阅读心得——比如,对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作两三句的简评;每周写一篇本周阅读心得等。我会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展示点评,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除了知识本身,还有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赏,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4.建立班级图书角。

开学时,布置每位学生在一个星期内买一到两本课外书或杂志,组成读书角,并登记大家普遍喜欢的书和杂志名称,以便平时补充购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籍。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还很胆小,平常上课时从来不主动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就推荐他们读一些英雄或勇者的传奇故事,如《热爱生命》《射雕英雄传》等,借助书中人物的勇敢来激励他们;而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则推荐科普读物,如《闯入太空》,以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四、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者,多和家长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学校老师的引导,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孩子的课余时间应作好规划。因此,我和家长作好沟通,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将双休日、节假日充分利用起来。老师负责布置阅读任务,家长负责督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进行亲子阅读,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用家长来影响孩子,培养孩子阅读的自觉性。这样既给孩子营造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也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亲密,可谓一举两得。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根,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作家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可以让人摆脱平庸,让书香浸润心灵。让学生畅游书海,爱上语文,爱上读书,任重道远。我真诚希望农村中学领导、老师都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精彩的阅读世界。

(罗艳:湖南新化县石冲口中学语文教师。)

让学生们成为“寻水的鱼”

曾令娥

昌 ⋆⋆ 62分 贾 ⋆⋆ 70分 杨 ⋆⋆ 24分 张⋆⋆35分 吴 ⋆⋆ 12分 王 ⋆⋆37分……

来到兰天后,我翻阅着学生们第一次摸底考试的试卷,心情无比沉重。说实在话,来到农村偏远学校支教,我早有了心理准备。然而,看到平均只有48分的语文成绩(满分100分),看着被打上一个个红叉的阅读题,以及错别字百出、文义不通、短短的作文,我的心一而再地沉下去、沉下去……“没有云儿的风里/没有星星的夜里/你的湖面平静如昔/有些忧郁 ”……我的手机铃声响起。听到熟悉的《寻水的鱼》的旋律,我若有所悟:寻水的鱼?对,不管这里的孩子们语文基础有多差,现在,我是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应当引导这些迷茫的“鱼儿”,自由地游弋在“阅读”那片妙不可言的水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大语文教育”的理念是我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圭臬——要提高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要以实际行动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要研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逐渐营造出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喜欢课外阅读的良好风气。

经典,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身心滋养的“源头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自己是个喜欢阅读、写作的人,常常书不离手。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自然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班级,而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班集,才可能有把阅读作为生命一部分的学生,才可能有师生共享阅读的喜悦和感动。我给学生推荐课外经典书籍,有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们读,也鼓励他们积极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家境比较好、父母也比较重视的,我还给家长作工作,让他们把好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学校、家庭、社会都应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如每天或每周至少要读多少。这些习惯需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而老师则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光读不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会逐渐下降。为此,我“巧立名目”,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如召开读书汇报会,利用早读课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每项活动我都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逐渐把读书视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用经典引路,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善于读书,增加课外阅读积累。

学生对范例性“文本对象”(即课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亲验和再体验。亲验,即亲身体验,它意味着学生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事件的旁观者。在亲身体验中,学生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其所阅读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和文本发生关系,并产生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在亲身体验中,文本上各种事件被嵌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亲身体验中,学生常常会体验到一种领悟了文本中某种状态的喜悦。如学习教材中一组写日出或日落的文章:刘白羽的《日出》,徐志摩的《泰山日出》,高建群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它们给人的印象,或雄伟瑰丽,或热烈深情,或庄严神圣。在教学这组课文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引导他们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解读,理清思路,交流初读感受;接着,通过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开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疑问”,读出“发现”,赏析精彩片段;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进行写作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高建群为什么说落日具有一种悲剧感?正好,那日夕阳特美。我说:“回家时你仔细观察落日吧,它会告诉你答案。”果然,在第二天交来的“成长记录”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无意中抬头,便发现了那一轮不再刺眼、没有了光亮、全沉在茫茫云海中的太阳。那么圆,就像一个‘武大郎烧饼’,仿佛还十分美味呢。此时,它逐渐从云海里坠落,一大片光芒洒满了整个大地。太阳又回复了它神圣而不可接近的高傲。不知不觉中,太阳只有半边脸了。它的光柔和起来,就像父亲在慈祥地望着孩子们。突然,太阳似被猛地一扯,彻底消失在了西方,但整个世界还沉浸在落日的回光返照中,西边的云是红的,飞鸟的翅膀是红的。汽车声远了,喧闹声消失了,一切都如同刚刚去世的老人那样安详、平静……我终于理解高建群为什么说落日具有悲剧感了!”

再体验,就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他人生命的客观化物——文字为中介,借助自己的想象对他人生命体验进行心理重演,从而实现对当事人的生命体验“感同身受”。学生的阅读再体验学习,通常表现为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让语言文字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乃至于能够自动地生发想象。比如,学习刘亮程的《走向虫子》——在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后,我让学生伸出一只手,想象一只八条腿的虫子就在自己的手指上往前爬;再爬一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有学生想象着,竟然笑了起来。问他,他说,小虫的小腿踩得他手指痒痒酥酥的,还有,“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这句话里的“悬崖勒不住马”,反用了“悬崖勒马”这个成语,而且,大词小用,显得诙谐幽默,让人为之赞叹。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可见,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初中学生必背的古诗文等可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一些报纸、微信好文则可浏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画一画,想一想。一是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画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个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老师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我是一条寻水的鱼/我轻轻跳进你的怀里/我自由地游弋……” “鱼儿们”能否早日寻找到自己渴望的那片天地?我期待着。

(曾令娥:湖南桃江县桃花江镇二中语文教师,现支教于桃花江镇兰天希望学校)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改变措施

胡献平

只要稍微留心每年的高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理科考生,城乡差别不是特别明显,文科考生,农村学生高分少、录取率底,与城镇学生的差别日益加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局面?是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开展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某些学校几乎是一片空白。

现针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可以采取的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一,阅读无书

从家庭层面来说,大部分学生家庭,没有书房,没有书柜,甚至没有藏书,拥有一两本文学名著的家庭都不多,也不订阅杂志。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虽然有图书室,却很少开放,即使开放,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也都是学校为了应付“两基”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这些图书,可读性不强。

第二,阅读无时

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另外一些基础尚可但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有效的辅导,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上,如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等。

第三,阅读无伴

首先,是家里无阅读伙伴——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没有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即使在身边,也是忙于生计,忙于生活;不忙的,也大多把心思放在玩牌等娱乐消遣上,陪着孩子阅读的父母凤毛麟角。其次,是学校无阅读伙伴——做作业的多,玩耍的多,打游戏的多,就是阅读的少。

第四,阅读无“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但实际情况呢,这些方法,很少为现在的学生所掌握;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随意读读而已,过目就忘,不留半点痕迹。

要改变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认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我们的学生又有什么能力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呢?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保驾护航。政府应该加大农村村政文化建设的力度,加大农村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投入力度,为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每一个热爱课外阅读的孩子,有个课外阅读的地方,有可读的书。

第二,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不错的。可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是单纯以文化成绩为依据的。说一所学校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这关键的“文化”二字,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如果站在学生成长的长远角度考虑,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是最有效的选择。所以,学校要转变观念,在课程编排与图书室、阅览室的充分利用等方面,为学生课外阅读开绿灯,大力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三,需要家长转变观念

家长,应该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更应该着眼于家庭的长远发展。“书香门第”是怎么来的?是读书读来的。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怎么做?首先,挤出时间来陪孩子阅读,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其次,花点钱买书,买课外书,买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杂志,让孩子有书可读。花10块钱为孩子买零食或玩具,一定比不上花10块钱为孩子买课外书。可问题是,现在不少家长宁可花几千块钱为孩子买苹果手机,也不愿花10块钱为孩子买书。所以,家长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需要老师以身作则

目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缺失,语文教师难辞其咎。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名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如果没有课外阅读作为辅助,那么他(她)的语文能力也是很难上升到某个高度的。同时,语文教师自己也得以身作则,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五,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盲目地阅读,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这里讲的合适,首先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各种出版物,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其中有一部分不适合学生阅读,甚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这类读物,就不宜选择。其次,就是学生喜欢的,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在课外阅读的初级阶段,有没有兴趣至关重要。

2. 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之所以叫做课外阅读,是以不影响正常的课程学习为前提的。在学习基础课程的课堂上,是不允许读课外书的。有时,老师反对课外阅读,家长痛恨课外阅读,主要就是部分学生因课外阅读影响了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另外,要告诉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与休息。

3.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所有的书籍都细嚼慢咽,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读、快读即可;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耐心细读;如果篇幅太长,实在没有时间读全文,则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读一些精华部分。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学会积累,如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做读书笔记等。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会有实效。

多读书,多读好书,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只有正视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缩小城乡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差距。

(胡献平:湖南安化县乐安镇思游中学语文教师)

本 刊 结 语

在面对农村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相对薄弱这一问题时,以上三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将解决措施的重心放在了加强“课外阅读”上面。的确,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对于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三位老师都有各自的分析和见解,其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希望同学们能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地消化和吸收。

当然,尽管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农村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农村中学生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农村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所以他们会更了解土地、山林、动植物等许多极为重要的事物;他们的生活相对简单、自由,所以有更多的机会舒展身心、对话自我;他们身处的环境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想象力也会更加的丰富和纯净……在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中,极少是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因此,身为农村中学生,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而是应该坚信自己的优势,同时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应征的男孩

有一个小男孩在报纸上看到应征启事,正好是适合他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当他准时到达应征地点时,发现前面已排了20个男孩,并且身后还陆续有人到来。

如果换成另一个意志薄弱、不太聪明的男孩,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但这个小男孩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应该动脑筋,运用上帝赋予的智慧想办法解决困难。他不往消极的方面想,而是认真开动脑筋。于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产生了。

他拿出一张纸,写了几行字,要求后面的男孩为他保留位子后,走出了队列。他走到负责招聘的女秘书面前,很礼貌地说:“小姐,请你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这位秘书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看起来神情愉悦、文质彬彬。如果是别人,她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这个男孩子不一样,他有股强大的吸引力,令人难以忘记。所以,她将那张纸交给了老板。

老板看完纸上的文字,笑笑后交还给秘书。她也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笑了起来——上面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是排在第21号的男孩。请不要在见到我之前作出任何决定。”

毫无疑问,在几乎同样优秀的一批男孩子中,他被选中了。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课外阅读读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