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2018-05-31吴金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隔代祖父母祖辈

吴金华

【摘 要】 本文对隔代教育的现状以及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改进隔代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隔代教育;儿童成长

笔者所在的小县城是小吃之乡——沙县。近年来,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人数逐年递增。沙县小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它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现象,它冲击着学校教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两种主要类型

1. 完全式隔代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留守儿童达60%。由于父母一年之中难得回来,因此很少尽到对子女的教育、教养责任,孩子的教育教养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祖辈来承担,笔者将这种隔代教育归类为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

2. 不完全式隔代教育。现代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加大,年轻的父母出于工作或学习,无暇照顾孩子,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看护,因而对隔代教育存在着紧迫的需求,这就为祖辈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契机。这种教育方式是由孩子父母和祖辈共同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教育,它与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相对。

二、隔代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一)隔代教育的优势

1. 祖辈经历多,阅历丰富。笔者接任四年级的一个班,班内有一个叫昌邑的女孩子,特别引人注意,非常听话乖巧、懂礼貌,富有责任心,担任班长之职,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在与其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小女孩的父母离异,一直是由奶奶在带,奶奶是一个退休的老教师,性格温和,小女孩从奶奶那里继承了良好的教养,可见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祖辈大多一辈子生活在家乡,对家乡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自然景物以及历史故事比较熟悉。不少孩子说,一些国家大事以及城市的新建筑,家乡面貌的改变,都是常跟随祖辈出游,听祖辈议论,一起看电视、听广播得来的。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扩展了孙辈的视野,激励了孙辈的志向。

2. 祖辈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丰富。祖辈们在常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祖辈一生几十载经历了无数的大风大浪,心态比较平和,一般来讲,他们对孙辈常常怀着“慈爱”之心,由于祖辈的疼爱,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有助于缩小两代人的差距,儿童能真诚地接受祖辈的观点,非常容易听祖辈的话,儿童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3. 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隔代教育在家庭占据着重要地位,隔代亲情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心是孩子。孩子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氛围中,会学习到长幼有序和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隔代教育的劣势

1. 祖父母与父母之间教育不一致。笔者的家庭属于三代同堂,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时常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在零用钱的使用方面,父母主张合理开销、放学时不买零食等,而祖父母却认为孩子买点零食吃没问题,身上一定要放着足够多的零花钱。因此,爷爷奶奶偷偷地给孩子零花钱,导致孩子养成了浪费的习惯,放学后便在路边摊、食杂点等流连。像这样教育不一致现象非常多。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亲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适当处理孩子任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自我反省思维的发展,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再者理性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等。爷爷奶奶在面对孩子哭闹耍赖时总是无条件投降,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到头来父母抱怨祖辈的宠溺过度,惯出孩子各种毛病,祖辈们则抱怨父母对孩子太严厉。造成父母和祖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扮演着“黑脸和白脸”,孩子的情感会被混淆,会依赖祖辈的袒护,会对父母产生敌视情绪。到头来会产生祖父母和父母之间互相指责,造成家庭失和。更为严重地是导致儿童出现双重性格。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祖辈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挡,最后引起冲突。而两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短期内是难以治愈的,面对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之间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话,有的学会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甚至是欺骗。还可能成为欺软怕硬的“两面人”, 导致儿童出现双重性格。

2. 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爷爷奶奶自身没有文化,加之观念陈旧,反映迟缓,有的甚至在思想观念里还掺杂着一些迷信思想,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重视“管束”,不重视“教育”,加上老年人精力时间有限,无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无法很好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

许多老人除了带孩子,还要忙家务,为了看好孩子的同时能忙自己的事情,又不准孩子离开自己的身边,便让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整体面对电子产品。儿童缺乏充分交流沟通的对像和机會,影响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的训练与思维智力的开发密切相关。与亲子教育下儿童相比,隔代教育下儿童比较死板,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而年轻父母因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们教育的孩子比隔代教育孩子知识面宽,变化能力更强,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包容性强的思维结构。

3. 溺爱造成行为处事能力差,形成不良的性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就像学习走路一样,当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时,也是经过无数次的跌倒才成功地迈出第一步,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祖父母泛滥的照顾,孩子的一切都包办。孩子本应该会做的或孩子可以学会做的,也一点都不让孩子做。当笔者询问学生在家帮助做了什么家务活时,有些学生就反映家人不让做,洗碗担心打破了,洗衣服担心着凉了、擦玻璃担心摔了……小小年纪只要学习就好了,而存在这种现象的往往是隔代教育的家庭。溺爱是大部分爷爷奶奶的通病,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妥当,总给予毫无节制的满足,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过分纵容,甚至替孩子掩饰及善后,孩子有什么缺点,也因为心痛,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加上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不多,老人们更是将他们视为宝贝,事事依着孩子,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地位,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有的爷爷奶奶甚至会帮孩子撒谎,孩子因贪玩没有把作业做完,不忍心孩子挨批评,会帮助孩子跟老师撒谎。有的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程服务”,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无论是否合理,老人都想尽办法满足。这种过度的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认为有大人在,不需要自己操心。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责任心和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

4. 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三年级级一男生写作文,题目是《妈妈的爱》,一节课过去了,一个字也没写,孩子说妈妈不爱他,和妈妈不熟悉,每年只有过年几天在一起。而这孩子从小就是和爷爷奶奶生活,隔代教育容易导致亲子隔阂。儿童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与父母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期。孩子若从小就被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亲子之间缺乏交流,彼此之间很容易形成隔膜,无法融洽相处,若关系长期冷淡,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会习惯被老人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或种种不足时,而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心理上会很难接受,以致形成亲子之间的情绪对立和感情隔阂,使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既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易导致家庭关系失和。

5. 孩子人际交往阻碍。如今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祖父母都是捧在手心上,不能让孙儿受半点委屈。在学校里,特别是小学生,同学之间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是时常发生的事,老师碰到学生打闹都会拉开孩子,批评动手的孩子。而有的家长,碰到孩子打架的时侯,从不问原因,总认为是别人的错,就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认为这样有出息,以后也不会被欺负。使得家校教育各持一词,却不知这时的孩子思维能力尚未完善,分辨是非能力并不强,动手也不分轻重,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再者从小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长大容易形成霸道无理的性格,而这样的孩子,渐渐地一起玩耍的同伴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6. 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卫生、膳食合理科学、营养平衡尤其重要。而由传统时代过来的老一辈,在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有关研究表明,全国有一半孩子的早餐不合格,一碗稀饭、一点咸菜,而孩子往往不喜欢这样的饮食,因此早上没吃早餐的孩子不在少数。吃零食或以零食为“主食”者,在新一代儿童中相当普遍。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于祖辈的纵容,无限制地满足他们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导致他们发育不正常。影响学习效率不说,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三、改善隔代教育的科学策略

(一)完全式隔代教育应作到以下几点

1. 对孩子的父母,要加强责任意识。应尽可能地亲自实行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教养,让孩子在当地就近入学。根据笔者发现,班级的学生由父母亲自教育的,在各方面都比隔代教育的强。或者父母最好至少留一位在家,实在不行的话,在外面打工时要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论在哪里,都是爱自己的。及时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明白孩子的近况。在外打工的父母更应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2. 提高祖父母科学教育理念。祖父母的素质水平不相同,经过岁月积淀,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经历也各不同,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错误的。在如今的社会上,祖父母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时候就应该要有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祖父母与同辈之间交流各自的育儿心得及烦恼,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当育儿中遇到困惑及不解时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或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社区居委会可以组织活动让老人走出家庭,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定期的孩子教育交流会,就孩子教育出现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

3. 教师的爱心。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享受不到父爱母爱的那些隔代教育儿童,教师应把更多的感情投注到那些极度缺乏爱的同学身上。这些孩子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与老师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教师寄语孩子更多的爱。用爱去润泽他们幼小的心灵,用爱去激励他们向上的信心,用爱去呵护他们孤独的灵魂。在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的时候,至少能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师爱”。让他们感受多世界上还是有人在关心着他们,这对于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4. 同学间的帮助。友谊在小学阶段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同伴在孩子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些隔代教育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家长可以试着从同伴入手,结成互帮互助对象,平时一起玩一起学习,既可以使隔代教育孩子不会孤单,又弥补了他们没有父母帮助辅导学习的不足。

5. 学校的引导。笔者的学校每学期都有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一些家校活动,邀请那些祖辈学习一些新的适应时代的教育儿童的新理念,也可以为隔代教育中祖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二)不完全式隔代教育应作到以下几点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孩子培养的好,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父母的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年轻父母应担负起主要的教子任务,做好“主教练”,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切忌把子女丢在一边了事,做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2. 摆正老人的教育地位与作用。祖辈的职责是尽力辅助,当好“助理教练”, 老年人在配合子女对孙辈进行教育时,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老人与子女要高度统一。育儿观念和认识上发生分歧时不能暴露在孩子面前,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老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处处插手,该放手的应放手让孩子的父母来处理;喜欢孩子,但不能溺爱。老人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应努力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孙辈。若老人没有文化的,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多听取孩子父母的意见,多了解一些新的思想观念。祖辈与父辈双方应紧密配合,做到以父辈家長为主、祖辈家长为辅,形成合力,给子女以全面、有力、完整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黎明,沟通. 让隔代教育更有利[J]. 幼儿教育,2005(6).

[2] 徐炯权,岳悦. 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J]. 家庭与家教,2006(6).

[3] 李石华. 隔代教育——倍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 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4] 卢乐珍. 四种隔代教育类型的对比分析[J]. 家庭教育,2004(10).

猜你喜欢

隔代祖父母祖辈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爷爷奶奶来“听课”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隔着代,相亲爱
隔代家长怎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