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2018-05-31宁文涛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宁文涛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4100)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学界出现了积极心理学思潮,随着20多年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可了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内容。

同样,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思潮也此起彼伏。所谓积极心理品质,

图1

如图1所示,个体首先要接受各种外界信息,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认知图示,不同的认知图示会导致个体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并最终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当一个人喝水只剩下半瓶水的时候,个体就会对只剩半瓶水这一信息进行理解,然后形成“只剩半瓶水”和“还剩半瓶水”两种不同的认知图示,分别就是消极的认知图示和积极的认知图示,两种不同的认知图示最终形成悲观和乐观两种心理品质,最终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由此可知,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重点就在于如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积极的认知图示,让受教育者在面对相同的信息时能够被积极的解读,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包括积极心理学在内的各种心理研究的进步,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依据。

1.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迫切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这四点分别是: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出现偏差。传统心理学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长期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大众观念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改正,研究对象也大多集中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上。但这样以来,对于绝大部分没有问题行为或没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意义不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正常人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2.教学方式传统无新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依然主要以讲授法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大多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降解饿 ,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且部分学校还采用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难以像小班教学那样容易产生互动。

3.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难以引起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授的重点是大家不常见的问题行为或心理问题,而且所举的案例往往也是某些学校才会出现的特殊案例,案例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所以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深入体验。相反,如果能够直接结合本校或同类学校的案例,则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但这又会极大的增加备课量,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难以完成。

4.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从师资配备、教学器具、辅助资料等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都是兼职的,加之缺少沙盘室、减压室、团体咨询室等专业的心理工作室,因而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教研室,从而从各个方面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

1.2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主要是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近几年积极心理学的进步,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林士俊,周梅华,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 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具体来讲,高职生在社交智慧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在好奇心、宽容和心灵触动上得分却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

杜娟在她的研究中发现,高职生最容易出现的自心理问题主要有六类:分别是自卑、焦虑、困惑、消沉、逆反和盲从。另外,她通过问卷调查,比较翔实地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研究发现,在智能与知识维度、人性与爱维度、正直与勇气维度、正义与合作维度、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六大维度上和总分的均值上,大学二年级最高,大学一年级最低,大学三年级次之。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各维度和总分上都有显著差异,且中小城市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积极心理品质评价高于农村和大城市高职院校学生。同时,杜鹃的研究还证明了,参与各类活动和积极心理品质极其显著相关,且参与各类活动越多,越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1.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

辛自强,张梅和何琳的研究得出,在1986至2010年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并且25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而且重点大学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

1.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现有的研究,虽然也都是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分析,但基本都是理论性的研究分析,实际的改革途径与内容却不多见,总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目标进行调整,不再更多关注问题行为或心理问题,而是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注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体验,王博,吴飞在其研究中,对体验性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可以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改革的导向。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上的改革。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适当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安排。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整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准备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极大的帮助高职生克服六大心理问题:自卑、焦虑、困惑、消沉、逆反和盲从。可以重点准备自信、沉稳、明确、积极、和谐和有主见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另外,大一是心理问题最多的时期,可以主要讲述环境适应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课程,大三其次,则主要讲述智慧、勤劳、希望、乐观、心理承受能力等与职业规划、压力缓解有关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课程,而大二虽然是大学阶段心理问题最少的时期,但也最适合讲授真诚、正直、善良、有责任心、交往技巧等与爱情、人际交往等与爱情、人际交往有关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课程。

另外,结合不同职业院校的男女生比例,生源地情况,专业背景等,也可以适当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2 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批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对学生进行体验性为主的教学。体验性教学的教学设计方式有多种。

王博,吴飞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并详细了讲解其教学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参与者体验到其背后的主题含义,寓教于乐。但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特殊的困难,即团体心理辅导老师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不在于活动的主题内容,而在于能否在团队中建立其和谐、融洽、信任的团队氛围,这种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所能给予的最大体验性成长因素,而这一氛围的建立,需要指导教师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团辅技能和一定层面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的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由学校、企业等机构组织实施的,参与者往往不是自愿而来,且参与次数较少,都很容易使得团体心理辅导的体验性教学流于形式。因而大范围的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存在困难,可以先由有条件的院校慢慢开展,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可以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之后再进行广泛传播。

夏振展和贾新静的研究都证明了心理情景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验性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替身技术、具象化技术、角色互换等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他人的感受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从而获得成长。这种教学设计的难度相对团体心理辅导要容易一些,并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合在众多高职院校进行广泛推广。但在现有的高校心理剧活动中,心理剧的表演有泛活动化的趋势,心理剧更多的像是学生们做的活动,而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需要我们心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加以控制。

除此之外,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的组织学校学生参与。

2.3 适当调整行课周期。考虑到各个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分在多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重点讲授学生在该时期最需要提高的积极心理品质,这样无形中,也会降低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要求。

[1] 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09):222-224.

[2] 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02):89-93.

[3] 刘宗利,刘宗顺,文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探究[J].中华少年,2017(17):8-9.

[4] 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基于积极品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及干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3):156-160.

[5] 姚美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43-144.

[6] 王延.心理情景剧在大学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职业,2017(26):69.

[7] 尹秋云.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定位与特质[J].高教论坛,2011(06):49-51.

[8] 夏振展,贾新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情景剧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7(35):47-48.

[9] 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2):129-132.

[10] 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11] 吴霞.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2] 王博,吴飞.积极心理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01):104-105+107.

[13] 杜娟.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14] 崔岩.试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2):145-147.

[15] 张小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2013.

[16] 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 重庆交通大学,2009.

[17] 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 首都师范大学,2011.

[18] 李焕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9] 王鸣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举措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0] 胡华.高职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1] 张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2]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01):69-78.

[23] 信吉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210-211.

[24] 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8(07):93-96.

基金项目:年度 2017,编号 SWJWJG201729,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 心理健康课程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作用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