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八种模式

2018-05-30刘芙蓉朱强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对比分析

刘芙蓉 朱强

[摘 要]文章经过文献分析与经验总结,根据融合方式或途径的不同将国内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模式划分为自然承载模式、遗产传承模式、复原再生模式、园区文创模式、节会展演模式、文博科教模式、影视网媒模式、场域营造模式等八种模式,然后对这八种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与旅游;融合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83-04

自然与人文总是共生协调、彼此兼容并且相得益彰的,除非真正自然原始的、人迹未到的自然山水风光,才可以说是没有文化痕迹的原生形态。每一种类型的旅游都融入了或多或少的文化元素,而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多种模式,每一种模式又包含多种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具体表现方式,这些方式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彼此消长的互动融合关系。根据文化或旅游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重构或者同构,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以产生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综合效应。

一、国内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八种模式

(一)自然承载模式

自然承载模式,即自然遗产旅游区(主要指依托风景名胜、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风光、生态、环境、地质遗址等为主要资源的景区)通过注入当地特色文化、科技等文化元素而形成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模式[1]。自然承载模式又可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观光游览景区、休闲度假基地及自然遗产胜地。

1.观光游览景区,以山水观光为主,而山水风光又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因此一般通过融入文化体验提升吸引力。如黄果树瀑布全域布依族风情改造,既有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又融入了当地布依族婚礼风俗的文化展示与体验。

2.休闲度假基地,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生态、养生、度假等理念,融合科技人文、民俗体验,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度假基地。如海南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在欣赏极尽生态自然的景观的同时,还可开展登山探险、野外拓展、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科普教育、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是名副其实的滨海山地生态观光兼生态度假型森林公园。

3.自然遗产胜地,多为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美学旅游价值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如四川九寨沟和外围藏羌风情九寨及大熊猫栖息地,将自然生态与风土人情、动物保护相结合,让旅游者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回归。

(二)遗产传承模式

遗产传承模式,即以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为核心,与文化资源集中整合与开发的模式,主要包括民族民俗村镇旅游、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文化遗产圣地旅游三种。

1.民族民俗村镇旅游,重点挖掘古村、古镇的民俗文化传统,包括村镇风貌建筑、服饰俗信餐饮及技艺歌舞节庆等,并配备相对齐全的基础商业业态,包括当地特色小吃店、民俗技艺展示店、当地特色纪念品店等。如云南鹤庆新华白族银都水乡景区,是蜚声中外的银器工艺品加工村,该村加工的“九龙杯”工艺品堪称一绝,颇受中外游客欢迎。

2.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街区的开发方向是以护传承为主,改造创造为辅,创造性地利用遗产空间,即保留历史建筑外观,利用原有格局开发成具有商业服务功能,集休闲娱乐时尚为一体的具有地方文化底蕴的综合中心。如四川成都宽窄巷子,是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宽窄巷子的改造工程与以往一般的旧城改造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为了再现老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进行保护性甚或是抢救性地改造。核心保护区内近40%的建筑将要保留,只是采取修缮的方式;60%的建筑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做到“整旧如旧”;而新开发的区域内的建筑风格、尺度与材料将与核心保护区保持一致,做到“整新如旧”[2]。

3.文化遗产圣地旅游,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厚积,重点是利用旅游开发将这些文化遗产最大化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或者利用先进科技,在保护的同时加以创新激活内含的古老文化元素,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的,“保护遗址就是保护荣誉。以往,文物工作者用小铲子、小刷子小心翼翼、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土层,发掘之后,尘封起来,然后一切归于平静。这是不对的。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融入社会,要能给这座城市带来红利,要能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3]。故宫就是在旅游开发中进行保护的最好例子。

(三)复原再生模式

复原再生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再生”,以规划的景点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将历史上已经破败不堪甚至是绝迹了的建筑等进行恢复或再建,再生一个富有古老文化气息的现代景观。如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开发建设的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景区的“十里秦淮”风光带,恢复和建设了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还兴建了高低错落、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河厅河房、歌楼舞榭,以及商业街内众多的书肆、小吃店、茶馆与酒楼,并在河上恢复了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再生”了秦淮河边当年的喧嚣热闹[4]。

(四)园区文创模式

园区文创模式主要包括主题娱乐公园、影视创作基地、文化艺术园区及文创乡村街区四种模式。

1.主题娱乐公园,指以特定文化内容为主题,以主题创意及科技、文化要素为核心吸引力,创造一个抑或是景观浓缩,抑或是梦幻欢乐世界的注重旅游体验的人造旅游场所。如方特欢乐世界,强调参与者的互动,注重将其主题文化内在的知识性、娱乐性融入参与者的体验过程,因此獲得较大程度的市场认同。

2.影视创作基地,在具有良好区位条件及优美风景地建设影视基地,提供给旅游者观看影视剧拍摄流程、游览影视拍摄场景,或利用基地设备进行拍摄体验,以影视拍摄带动旅游。如横店影视城,最初就是以影视拍摄带动旅游,经过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配备酒店、餐饮等相关设施,成为成功的以影视为主题的乐园。

3.文化艺术园区,其重点是艺术创造。通过对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交易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集聚区,而该区本身也是富含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北京798艺术区是一个典型的兼具旅游功能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园区。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5]。

4.文创乡村街区,突出重点是创意,将古朴的乡村文化與时尚创意设计相结合,别具一格。如莫干山庾村文创园,将旧的建筑和格局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是加以修补和美化,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就这样诞生。整个文创园区总共包含了艺文展览中心、特色农贸市场、主题餐饮酒店等多种业态,而这样的创意市集将逐渐成为推进城乡互动发展的乡村枢纽,让来自城乡的不同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情感、物产和交流方式。

(五)节会展演模式

节会展演模式即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将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技艺通过展会、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吸引八方游客,带动旅游发展。如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将刘三姐山歌、广西民族风情与桂林山水等多种元素融合起来,集惟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将桂林山水的美再一次与艺术相结合。

(六)文博科教模式

文博科教模式注重以教育为目的,将古今中外的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或先进科技以实物陈列或数字化陈列的方式展示给公众。如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天圆地方”之说。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对内教育,对外交流,以旅游的方式,展现古老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当今馆藏科技的魄力。

(七)影视网媒模式

影视网媒模式即通过影视网媒的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展现各地地域风光、风俗节庆、美食服饰等,从而牵引旅游者的旅行方向,达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不仅是对文化的宣传,更是对文化内涵的重新挖掘、理解和展示。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的展示,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让观众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从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八)场域营造模式

场域营造模式的重点是嫁接文化资源以创造产品,使文化与食宿行游购娱完美融合。主要的模式包括酒店餐饮区域营造、文体娱乐场馆营造、车站广场街道营造等。

1.酒店餐饮区域营造,如深圳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酒店,是中国首座威尼斯文化主题商务度假型酒店。将威尼斯文化与皇冠假日酒店品牌结合,用独特的文化和周到的服务征服游客的心与身。

2.文体娱乐场馆营造,如国家体育馆鸟巢,设计以安全经济优先,艺术实用结合,时刻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主题。并以其独具特色的外观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形成又一“旅游热”景点。

3.车站广场街道营造,如蚌埠淮河文化广场,作为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分别坐落于此,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陶塑文面头像”,让旅游者能快速了解当地文化。

二、八种融合模式的对比分析(见表1)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八种模式,各有各的表现形式,也各有各的资源融合要点,旅游规划开发者需要根据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化与旅游融合模式进行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资源得到利用与保护,从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文化通过增加旅游的吸引力而促进旅游的发展,旅游通过挖掘文化的内涵而扩大文化的市场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通过总结国内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以期为国内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诗.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样式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2]赢商网.主题演讲历史文化篇:“最成都”宽窄巷子,文化造就商业盛景[EB/OL].http://xa.winshang.com/news-490164.html.

[3]新浪网. 单霁翔:以故宫为例谈文化遗产保护[EB/OL].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5-12-15/doc-ifxmpxnx5179967.shtml.

[4]互动百科.十里秦淮河[EB/OL].http://www.baike.com/wiki/%E5%8D%81%E9%87%8C%E7%A7%A6%E6%B7%AE%E6%B2%B3.

[5]360百科.798艺术区[EB/OL].https://baike.so.com/doc/520410-551011.html.

[作者简介]刘芙蓉(199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学;朱强(1989-),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学。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对比分析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理论框架建构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xMOOC与远程开放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