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推教育代际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
2018-05-30廖萍苏宗敏
廖萍 苏宗敏
[摘 要]教育不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教育的代际流动下降。如今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热潮,人工智能被写入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及其手段来促进教育代际流动与均衡发展的探讨,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教育;人工智能;代际流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34-03
2013年,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及“教育梦”时提到四个字——“有教无类”,希望人人平等接受教育,平等共享教育资源,即实现教育代际流动与均衡发展。然而我国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平问题将长期存在,要完全实现教育公平的梦想,任重而道远。笔者从纯技术角度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促进教育代际流动与均衡发展。
一、影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一)户籍制度的影响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和资源配置。其中,户籍制度是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显著的因素。目前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与户口挂钩。就义务教育而言,外地人员子女无法享受暂住地的义务教育。因为非本地户口子女要想在条件优越的公办学校上学,就要缴纳高于本地学生数倍的“赞助费”或“借读费”。交得起这费那费的外来家庭的子女才能上公办学校。对于大多数收入低的外来务工人群,其子女难以进入公立学校,只能进入低档次的民办学校。高考录取会因户口而出现“同分不同校”。我国的高考制度以省市划分单位,同一年考试,报考同一所大学,户籍不同的考生其录取分数大不一样。所有的大学,都会为本地生源预留较多的招生指标,本地考生可以以低于外地考生的分数进入同一学校。仅仅是因为户籍不同,外地考生和北京考生进入“北大、清华”的难度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由户籍制度造成的高等教育不公,不利于人才选拨。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教育不公平
我国在教育资源再分配时,经济发达地区掌握着更多的财力和更大的话语权,他们更容易获得对本地区有利的教育政策。其结果,一方面是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财政大多用于支持发达城镇和少数名校的建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结果,是教育资源及其成果主要被经济发达地区占有,也意味着被相对富裕、相对强势的社会阶层占有。当那些有着权力背景和资金实力的孩子能轻松地走进大城市的名校、重点学校时,就意味着那些寒门子弟被剥夺了许多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农村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无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本来,教育具有促进底层百姓获得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以缩小社会阶层差距,可是,建立在现有户籍制度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不仅弱化了教育的这种代际流动功能,而且还使教育成为了保持乃至扩大城乡差距的机制,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助推教育代际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在财政收支矛盾的背景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只能坚持以绩效為导向,而不可能平均分配。那么,让脱贫攻坚的成效可持续,贫困学子通过良好教育改变命运、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需要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依靠教育科技创新来驱动教育均衡发展。
(一)人工智能及其手段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增加中西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学生接受优良教育的机会,不失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措施。目前我国校园网发展迅速,在共享经济热潮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已无技术障碍。通过人工智能及其手段,可以快速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同时缓解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教育均衡最根本的还是教学质量水平的均衡,这就要求凸显软件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搭建系统的人工智能平台。利用增强现实、大数据、计算机仿真等人工智能技术,以高层次的专家队伍为支撑,建设覆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所有教学行为主体的综合性智能平台,分别部署在PC、智能移动设备以及云服务器等各类设备集合上。不仅可以适时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提供智能服务,帮助他们即时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情况,还可以为每个学生推送个性化练习。信息技术和教育相结合,能够建立贯穿教育教学的三大空间,即课前的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课中的课堂授课过程,课后的作业批改、数据统计分析。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学习机(单机)和智慧教育平台,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人工智能教育建设项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我国部分地区人工智能教育建设项目有以下几方面。
1.人工智能与教育均衡发展百县示范建设工程
在教育部和中西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携手贵州、湖南、广西、河北、河南等省区的试点地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等单位的专家,正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均衡发展百县示范建设工程。
2.互加计划
互加计划是上海沪江文化传播公司于2015年推出的支持中小学公益课程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实现网络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共建共享,让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目前,互加计划已连接了河南、贵州、新疆等20多个省区,影响10余万学生,为500多所乡村学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课程,让不同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与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是人工智能支教的成果,也是代际流动增加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之一。
3.双师教学
2013年,某扶贫基金会与北京人大附中共同创建双师教学的实验。所谓双师,就是由远近两位老师共同来完成一个贫困地区学校课堂的教学任务,其中一位是城市里的优秀教师,另一位是当地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他们录制名校老师的讲课内容在乡村课堂上播放录像。当视频中名校老师提问学生时,现场乡村老师把视频停下来,让本地学生来回答。如果学生都答对,视频就继续播放。如果没答对,乡村老师就会花点时间讲解一下这些问题。至今,这个试验已在中西部230多个贫困地区乡镇学校中进行。经评估,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比非实验班平均提高20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追踪评估发现,双师教学受益最大的是参加试验的乡村教师。他们每天都在听全国最优秀的老师讲课,名校的老师们与参加实验的乡村老师还经常在微信群中一起备课、讨论、答疑,乡村教师们自己也在群中一起讨论。几年下来,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多都成了当地的优秀教师。
当然,人工智能教育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在我国的实践应用远不止上述例子。
(三)人工智能助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2017年4月,某名校和某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他们构建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e能实现课堂内容数字化,打造智慧课堂, 开展智能化教学,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借助人工智能,让电脑(或移动智能电子设备)负责前期学生数据的收集,老师只需思考每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服务。
三、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景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引领的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有研究表明,掌握了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到2045年,会替换掉社会上现有50%的就业岗位。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据报道,每年癌症领域新发表的文献为40多万篇,而最勤奋的医生一年也只能看完1000篇,IBM公司生产的沃森机器人只需要10多分鐘就能全部阅读理解并记住,还会进行分析。目前,沃森机器人诊断的准确率已比美国主流医院的医生高出很多。同样,真人老师阅读和记忆能力远不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老师的知识就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而具备自学习的人工智能产品,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一件件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就如同一座座“智慧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快速覆盖广大农村、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教育资源不均的本质是优秀教师资源的不均衡,而人工智能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在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落后地区建设实体学校,不需要花大力气培训乡村教师的情况下,就可以让广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人工智能将在助推教育代际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瀟泓,李春娴.追梦教育公平:代际传递效应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3(11).
[2]余祥,黄冠龙,区坚毅.教育公平与代际流动:罗尔斯“社会公正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3]丁丽.代际传递效应与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作者简介]廖萍(1965-),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教授,经济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苏宗敏(1980-),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责任编辑 吴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