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综述

2018-05-30郝魏飞谢青青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综述

郝魏飞 谢青青

[摘 要]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第一步,如何做好生态旅游旅游规划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选取生态旅游规划相关文献42篇,对这42篇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以及其他研究等方面,对生态旅游规划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生态旅游规划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的生态旅游规划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规划;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77-06

引言

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城镇化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已受到一定影响。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专门的章节来论述生态文明,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生态意识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意识。作为最具发展潜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业,曾一度被冠予绿色产业、无烟工业称号,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一些问题,如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研究重点。由此,在传统旅游业发展受到挑战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形式,是人类在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下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一、数据来源

由于对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选择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CSSCI收录期刊作为本文研究的来源期刊,这一类期刊在国内学术研究方面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学术研究的基本情况,反映我国学术研究的水平与研究动向。本文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0年至2017年,通过关键字“生态旅游规划”和主题“生态旅游规划”进行“精确”搜索,剔除不相关及重复文献,最后所得文献42篇,本文主要对这42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

二、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内容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规划

1983年,国家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全新的概念,引发了国际众多组织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界定,但目前仍未有定论。但其基本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对象;第二,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第三,维护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第四,具备生态环境教育功能[1]。生态旅游采取的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旅游形式,将环境保护、旅游体验、生态教育等功能融为一体,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

“发展旅游,规划先行”已成为一种共识。生态旅游规划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地域)内和一定时期中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策划与合理布局,以保证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序性,资源有效的利用和结构上的合理性,以及与相关行业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生态旅游规划因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划分的方法也不同,按研究范围和研究层次划分,可以分为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景點规划;按规划内容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按规划的对象来分,可分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海滨生态旅游规划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得到的有效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将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分为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其他研究4个研究内容,其中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又包括生态旅游规划程序研究、生态旅游规划建议与策略研究、生态旅游规划理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生态旅游相关规划评价体系研究等,并对其进行统计(见表1)。

1.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历史要早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虽然仅仅是将生态学的思想引入到旅游规划规划中,但也使得“生态旅游规划”显露雏形。生态旅游规划在生态旅游一词出现以后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总的来说,在理论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只是对理论基础、指导原则等进行了一些探讨。于冬波等人在分析长白山景观态势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指导,从旅游斑、旅游廊、旅游基等方面对长白山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实践[3]。刘忠伟、王仰麟等人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视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之一,初步探讨了其在生态旅游规划的应用,为规划设计者、实践者提供理论了理论支撑与方法借鉴[4]。杨阿莉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西部生态旅游规划,指出西部各省区应分期分批重点开发建设若干个生态旅游增长极,根据在西部自然实际情况,提出在西部培育建设三级生态旅游增长中心,以期发挥增长中心的扩散效益,促进西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崔惠君、史英杰提出农业生态旅游规划的4个基本原则: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科学布局生产力;目标全面原则,规划在明确经济目标的同时,更要明确社会目标与环境目标;绿色景区设计原则,重视自然本身的价值,突出生态与环保功能;最小容量原则,旅游目的地游客流量在一定时间内应有的限度[6]。孔凡斌、王晶认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应遵循功能分区、环境优先、容量控制、协调统一的4大原则[7]。

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或运用某一理论对具体区域生态旅游规划进行指导,没有形成普遍被认可的完整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对于生态旅游规划理论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仅仅是停留在描述性分析方面,缺乏定量分析与量化指标的研究。

2.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

(1)生态旅游规划程序与规划内容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规划,更要考虑到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则的规划。一般情况下,生态旅游规划需要多方参与,包括旅游规划公司、旅游开发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社会公众等。生态旅游规划尤其自身的规划程序与规划内容,石金莲、李俊清将生态旅游规划分为资源评价、形象定位——环境保护规划——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规划——生态旅游经营者人员培训6个步骤[8]。孙雄燕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标,认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相关步骤,提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分为7个步骤:开发调查、开发潜力及目标的确定、功能分区、旅游容量估算及景观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社区参与、规划的落实与反馈;同时,还构成了乡村生态游规划的内容范围,包括功能分区、旅游容量的测算、景观设计、旅游服务设施设计、社区参与等内容[9]。万绪才、朱应皋等在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程序的基础上,指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应包括一系列的内容[10],其内容框架如图1。此外,李文明、符全胜指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严重缺失“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这一重要内容,表现在:没有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问题设立刚性的限制指标和规划范式,环境教育的设施、人员保障以及内容设计等问题在规划文本中基本处于缺失狀态。并对此提出补正措施,即在生态旅游规划文本里设立专门的章节进行叙述或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进行专题规划[11]。

(2)生态旅游规划的建议与策略

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无论是资源环境的破坏、产品特色的不足,还是管理体制的不顺,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应的生态旅游规划措施及规划建议也被相继提出。李爱兰在调查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建议:一是实施“政府-市场”配合管理机制,及生态保护观念;二是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规划阶段性开发生态区域;三是丰富产品种类,凸显产品的生态人文特色;四是实施分类管理,化营销模式,重生态保护过程;五是加强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育[12]。王志臣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自然资源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并探讨了国家层面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两个层面的规划编制[13]。付秀丽、石惠春认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灵活利用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将不利条件转换为有利条件,并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观为总的开发目标[14]。曹瑞祺、寇明婷基于对乡村旅游的特点、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规划先行、消除博弈”等措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规划[15]。

(3)生态旅游规划理念、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目前,我国普遍缺乏具有前瞻性并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生态客观规律的规划理念,导致没有充分发挥出规划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甚至出现一些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情况。赵艳玲、张禾裕、肖武等人在总结了国内有关生态旅游规划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生态系统”的规划理念,即人文维度、科技维度、景观维度的有机统一,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生态旅游规划中[16]。李俊涛认为未来的生态旅游规划应积极吸取道家养生和人体科研的最新成果,并提倡“师法自然、依势造型”的现代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理念[17]。李吉来指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旅游规划中应遵循3大规划理念:一是积极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尊重当地的文脉、地脉,保持环保美观与功能多元的统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三是将产业导入当地,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有不竭的动力支持[18]。程天矫、廖允成、张小明等人提出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技术创新模式,包括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防污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等,并以湖北省丹江口坝区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为例进行实践应用[19]。

(4)生态旅游规划相关评价体系

由于生态旅游规划涉及的内容较多,生态旅游规划环境评价、生态旅游环境评价、生态旅游规划资源评价等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评价层出不穷。张谊佳、陈丹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资源的空间分布及资源本体的分类、分级和价值评价,构建其从狭义到广义的风景资源综合评价体系[20]。李小梅、刘文伟、吴春山等人根据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设计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体系(如下页图2所示)并以武夷山大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为案例,对其进行环境影响系统分析[21]。

生态旅游的规划大多沿袭传统旅游的规划方法思路,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理念体现的不深入,如没有突出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对社区居民利益考虑的不多,凭经验来划分景区、景点的布局以及功能分区,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法体系。此外,对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中微观层次,缺少对国家和区域等宏观层次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的探索。

3.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建立以后,具有生态旅游意义的规划实践就此拉开了序幕。郭婧、李颖、刘慧民对黑龙江省甘南县太平湖水库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构建了“一核、一带、两轴、多功能片区”的空间布局,对内外交通道路、核心旅游区、滨湖景观带进行了重点规划[22]。王然、张丽云、徐宁通等人通过对木兰围场的实地考察,对其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包括植物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并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23]。李钢以丹东市生态旅游为例,确定了其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定位,对丹东市的生态旅游的文化、技术和景观3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并设计出了丹东市上旅游产品及旅游路线[24]。张登山、刘秋锋、鲁瑞洁等人通过对青岛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岛湖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目标,以及生态旅游景观布局的主要内容,并设计了游览路线[25]。蔡军、阮娟、陈其兵阐述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乡村生态旅游重建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国家各项政策支持的新机遇,在这样的背景机遇下,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26]。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健康养生旅游热潮的推动下,已建有大批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的研究,大多学者是结合自身规划生产任务,而不是以系统的科技项目形式进行的研究。在具体的生态规划案例中,缺少对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规划,规划要发挥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自主保护意识,以生态环境所有者的身份对其进行保护。

4.其他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除以上的研究内容之外,田喜洲还探讨了生态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生态旅游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必须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规划[27]。武涛通过分析加拿大卡普兰诺索桥公园生态旅游规划及景观设计中的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文化特征,认为其对于原始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注重细节的景观设计、多样的自然科普教育方式等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参考与借鉴[28]。郑云玉、冯达、温亚利在分析太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旅游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各乡镇政府、各森林公园、各景区管理中心、天白山保护区在内的太白山生态旅游规划机制[29]。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国内生态旅游规划实践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快,研究成果丰富,除基本的規划原则以外,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的描述性方法,研究对象较多集中在中微观的景区景点等。但生态旅游规划作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大多是沿用传统的规划思路,缺乏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没有建立反映生态旅游特点的理论、方法体系,表现在生态旅游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生态旅游特色不够突出、社区居民利益考虑不充分、规划可操作性较差等方面,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发展。在未来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当中,除遵循基本的规划原则之外,要加强对系统的规划理论体系的研究,针对某一理论的应用展开深入的研究,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注重对定量规划方法的研究,多借鉴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拓宽研究范围,提高对国家和区域层次的探索,关注和把握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动态。

[参考文献]

[1]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印开蒲.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于冬波,董舫,黄祖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规划——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4]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

[5]杨阿莉.增长极理论对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的启示[J].开发经济,2006(6).

[6]崔惠君,史英杰.农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J].中国农垦经济,2003(5).

[7]孔凡斌,王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6(5).

[8]石金莲,李俊清.生态旅游规划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2002(3).

[9]孙雄燕.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程序与内容研究[J].生态经济,2014(6).

[10]万绪才,朱应皋,吴芙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4(3).

[11]李文明,符全胜.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补正[J].正旅游学刊,2008(3).

[12]李爱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

[13]王志臣.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2(3).

[14]付秀丽,石惠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J].江苏商论,2011(10).

[15]曹瑞祺,寇明婷.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

[16]赵艳玲,张禾裕,肖武等.三维生态系统理念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

[17]李俊涛.道家丹道养生图像语法对现代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3(4).

[18]李吉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J].旅游学刊,2013(9).

[19]程天矫,廖允成,张小明等.生态技术创新与农业生态旅游研究——以湖北省丹江口坝区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技,2006(4).

[20]张谊佳,陈丹.浅析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资源评价体系[J].林产工业,2014(5).

[21]李小梅,刘文伟,吴春山等.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案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2]郭婧,李颖,刘慧民.黑龙江省甘南县太平湖水库生态旅游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23]王然,张丽云,徐宁等.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J].湖北农业科学,2013(11).

[24]李钢.绿色通道规划视域下生态旅游规划及其产品设计研究——以丹东市为例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

[25]张登山,刘秋锋,鲁瑞洁.青海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3).

[26]蔡军,阮娟,陈其兵.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7]田喜洲.论生态旅游规划[J].农村经济,2003(12).

[28]武涛.从加拿大卡普兰诺索桥公园看生态旅游规划[J].中国园林,2009(6).

[29]郑云玉,冯达,温亚利.基于区域合作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机制构建——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5).

[作者简介]郝魏飞(1990—),男,河北唐山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经济、民族旅游;谢青青(1992—),女,安徽马鞍山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综述
世界七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