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18-05-30赵秀丽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对思想政治教学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宗旨,注重师德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影响,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虚无主义;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1-0041-04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其源头应追溯到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即“全盘西化”的论调。以向西方学习,实现民族复兴为诉求,历史虚无主义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喧嚣一时,主要集中在文化批判的领域。十月革命以后,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全盘西化”的论调逐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重新评价”“反思历史”为幌子,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借助于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传播手段,对高校的思想渗透加深,甚至一些一线教师也受其影响。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集中表现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根本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是西方敌对势力对华实施和平演变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党的思想舆论阵地,因此,思政課教师不仅要养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高度政治自觉,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而且还应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传播的原因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对华先是实施全面封锁,继而谋划“和平演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和平演变”策略集中体现为思想文化的渗透。借助国内“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借助抨击中国的人权问题、腐败问题,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公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影响,一些学生政治观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民族意识扭曲、价值观混乱,这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有很大关系。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这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会。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与之相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却往往打着“学术争鸣”“学术研究”的幌子,甚至是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带有“学术权威”的意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迎合了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对领袖人物的研究,无限夸大其“错误”,进而否定其历史贡献。这样的宣传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潜移默化地动摇了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判断。因此,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教师必须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前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大学生独特的认知心理使其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不同,大学教育是开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又容易情绪化,情感丰富却又容易走极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为例,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野史更感兴趣,对党史学习缺乏热情。正统的观点不能深入这些学生内心,在历史学习中带有怀疑的思维,在心理上形成不自觉的抵制情绪,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隐蔽的平台。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历史虚无主义更加注重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尤其是微博、微信、QQ平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的使用,使手机客户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散播的途径。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迎合大众心理的文字书写方式,通俗易懂但又观点明确,甚至采用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博得关注、转发,从而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得以宣传,施加影响。这种隐蔽的传播手段、精巧的文字宣传使某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思政课教学的冲击
(一)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持怀疑态度。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对课堂内容持怀疑态度。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感兴趣、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怀疑党的历史的真实性。甚至一些学生,倾向于接受所谓的“新观点”,而这些“新观点”则恰恰是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表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有的学生认为课本的知识、观点和中学阶段相似,总是抱怨没有新颖之处。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宣传对他们更具吸引力。这些学生更乐于接受那些颠覆传统的“新观点”。
(二)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不高,学习主动性较低。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这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滞后等因素有关,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差异就在于具有较强的说教性。因此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认同度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这是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可读性”较强,又体现了“新”的观点,迎合了一些学生“猎奇”的心理。
(三)有些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教学实效性不高。学分制的教学改革虽具有弹性学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增强了一些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这些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拿到学分,至于学习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和收获,很少关心。高分低能的情况较为普遍。从课程考核中不难看出,一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的考核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全面、客观分析的学生仍在少数。在闭卷考试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对及格率的影响并不突出,但对优秀率却有直接的影响。这说明一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部分教师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致使政治立场不坚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个别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发展历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思想动摇。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是值得警惕和纠正的。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本职,更是高校教学的总体目标。教师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影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坚定高校教学的根本方向。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教改路径
應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学校也应注重塑造教书育人的人文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注重价值观教育,培育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道德高尚、勤学能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仅表现在学历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师德建设才是根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政治素质过硬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除了在学术上对学生引导之外,更应注重学生品德的培育。专业课教师的谨言慎行对学生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的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离不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班主任的辅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大学阶段重要的人生导师。在学生工作中,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直接影响。在学生评优、入党、提干等问题上,要做到公开透明,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改深入。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举措。“教改永远在路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要紧紧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适应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思想的偏差。通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不回避热点问题,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借助于社会热点问题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惯用手段,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回避热点问题,而且应该适当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在课堂讲授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数据说话。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且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理论说服力。在案例教学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案例选取的恰当性,以《纲要》课教学为例,课堂教学要注重有理有据,尤其是历史资料的支撑。以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平台的运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直观教学的效果。
第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教学安排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实践教学落入走马观花的窠臼。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应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史料搜集等诸多方面。在考核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第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和能力的考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思想认识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考核的重点。在考核方式的总体安排上,应注重能力的考核,提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的比重。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能仅仅是知识点的考察。注重能力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应试教育的思维,养成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思政课教学形成互补,对提高高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良好的校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的文化积淀是不能忽视的宝贵财富。高校应该积极挖掘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资源,提炼学校校风和办学宗旨,蕴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而且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其中一环。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辅导员队伍的纯洁廉政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承担着人才培育的重任,而育人的关键在于立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积极应对各种不良思潮的渗透,把立德育人的工作做到实处。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日益渗透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帆.《纲要》课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路径选择[J].湘潮,2016(3).
[2]王静.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传播及其应对[J].实事求是,2016(1).
[3]魏晓军等.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的泛起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16(1).
[4]王增智.试析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传播及克服[J].湖北社会科学,2016(1).
[作者简介]赵秀丽(1977-),女,山东人,博士,青岛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时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