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5-30张明冯洁李志飞
张明 冯洁 李志飞
摘 要:党中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提出了兵团向南发展的战略,实施兵团向南发展战略离不开人力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基层就业引导教育服务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非常重要。文章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要求,立足兵团高校实际,探索在大学生赴基层就业中,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作用,最终满足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基层就业;兵团向南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186-03
Abstrac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and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all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rps towards the south, Since the strategy cannot be implemented without manpower suppor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to carry out grass-roots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services to guide and encourage college graduates to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Outline" spiri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orps colleg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ultimately meet the talent demand of developing the Corps towards the south in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employment.
Keywords: grass-roots employ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s sou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兵团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必须坚决推进向南发展”是落实中央治疆方略、推进南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而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南疆基层地区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在人才聚集上存在很大难度,作为为新疆和兵团发展提供人才“蓄水池”的兵团高校,培养更多服务兵团向南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南疆基层就业服务新疆和兵团向南发展,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高校开展基层就业引导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思想和意见。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对兵团向南发展的促进意义
當前兵团人才存在着南北分布不均匀且南疆人口体量较小、就业结构不均衡、高校毕业生“引、用、留”效果不佳等困境,因此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教育对促进兵团向南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长远目标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南疆地区和师团在新疆、兵团的稳定发展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从顶层设计做出了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治国安邦、强化边疆治理的一项战略安排。
南疆部分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集聚人才新引力较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南疆等基层地区就业,是在当前新疆、兵团深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基层人才的需求,坚持服务基层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人才要素
兵团是实现党中央确定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兵团要发挥好“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功能,就必须加快兵团向南发展这一关键要素。
受区域地理环境、兵团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空间及薪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当前南疆处于“三峰叠加”的特殊时期,与先进地区相比兵团人才引进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引导和鼓励兵团本地高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个人理想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投身到新疆、兵团的经济发展需要中,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新疆稳定、提升南疆师团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现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目标的特殊人才要求
2017年召开的兵团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2020年兵团总人口增加70万人以上、超过350万人,占自治区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实现2020年贫困团场全部摘帽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因发展基础薄弱,贫困团场8.1万贫困人口中南疆和边境区域贫困人口占86%,尤其是南疆贫困人口4.4万人,占兵团贫困团场贫困人口的54%。[1]在南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兵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加大高校大学生人才向南集聚有助于合理分布兵团南北疆人口比例,是提升兵团南疆人口层次结构、打好扶贫脱困攻坚战的特殊人才要求。
(四)南疆基层就业符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层项目。高校在加强各项基层就业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和新型的就业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地区、南疆基层就业,在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的同时,也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
二、兵团高校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基层就业结合不紧密
近年来,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而这两门课多由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就业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负责开设,无论是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设计上,还是授课方法的采用上都完全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引导性作用在课程中未能紧密结合,互相融入有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进行宏观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进行深入教育和积极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过程。目前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就业政策等几个方面,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但从就业指导内容设置可以看出,只有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政策教育中才会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短期的、临时性的、不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激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引导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性不足
当前国家、省市区出台了多项促进高校就业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学校通过网络、海报等平台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同时就业指导课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渠道。受授课课时、授课平台、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侧重于政策理论的宣讲,未能照顾到学生在基层就业中的实际要求以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对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的教育深度不足,创新不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三、构建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业教育包括基层就业观念的引导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顶层理念设计,纲要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也为高校构建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兵团向南发展的思政教育描绘了具体施工蓝图。
1. 课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学校应梳理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生活学习中,提高熏陶和培育,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综合人文素养以及服务基层的认知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结合,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努力在基层绽放中国梦,实现人生价值。
2. 科研育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功能就是要支撑人才培养。高校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民族地区尤其是南疆基层地区的科研活动,靶向兵团向南发展的重要急需课题,服务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科学研究中,着力培养毕业生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增强社会担当和使命感,积极服务兵团向南发展战略。
3. 实践育人。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实践平台的育人促进作用,通过借助高校学术资源开展与南疆基层合作,借助南疆实习支教、暑期三下乡以及科技下乡等教育教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南疆基层地区进行“零接触”,通过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中,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运用于南疆基层实际工作中,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书写人生华章。
4. 文化育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为之献身的屯垦戍边千秋伟业的主流价值所在。扎根于兵团血脉的兵团高校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通过开设兵团精神课程、参观军垦博物馆、组织传承兵团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兵团道德先进人物事迹讲演等形式,将兵团精神这一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塑造大学生沿着革命先烈汗水和鲜血继续书写兵团精神的壮丽诗篇。
5. 网络育人。互联网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平台。在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利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成熟的网络媒体平台,创新符合当代大学生欣赏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共享名校名师的思政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类思政文化节建设、各类网络比赛、优秀校友基层就业创业典型事迹宣传、具有兵团文化背景的各类影视剧作品展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优势生动的推动开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与个人成长关系。
6. 心理育人。高校毕业生处于青春的转型期,社会经历相对较少,心理不够成熟。尤其是部分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基层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因此,高校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与就业观念引导、就业挫折心理疏导、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正向的学习就业心理,培养他们社会主人翁意识,正确认识南疆基层在个人成长锻炼和人生阅历方面的积极意义。
7. 管理育人。教育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教育目标,学校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育人。高校要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一方面要创造教师示范环境,营造育人空间,做到管理教育人人有责;二是利用教师育人品格形象展示,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三是在大学生中积极运用管理育人思想培育高校毕业生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尤其是对于基层工作的管理知识,提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8. 服务育人。服务是一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高校应致力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增强教师服务学生的主动性、针对性,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合理需求。[2]在就业引导教育中,可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群体辅导、个体咨询、生涯服务周等不同类型的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到基层就业。同时在学生办理就业手续过程中,做到主动服务,在毕业生离校后要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做到“离校不离心”,激发学生的感恩学校、回馈社会之心。
9. 資助育人。国家为了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大学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贷款代偿等形式,资助大学生在基层工作。高校应加大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的激励和影响,带动学生投身基层就业的思想观念。同时,高校应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办法,通过设立“基层就业奖学金”、组织基层毕业生赴基层就业表彰大会、基层就业优秀校友回访等形式,激励毕业生到南疆、到基层就业。
10. 组织育人。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作用,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基层就业等主题鲜明、健康有益、影响积极的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就业典型事迹,在高校毕业生中营造去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氛围。同时,借助组织功能,做好高校和南疆基层的对接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去南疆基层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钧禹.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兵团“向南发展”之脱贫攻坚篇[EB/OL].[2016-04-07].http://www.xjbt.gov.cn/c/2016-04-07/2251537.shtml.
[2]江洪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10):204-206.
[3]陈祥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7(01):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