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多校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相对剥夺感

2018-05-30杨国亮王志华

高教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双一流

杨国亮 王志华

摘 要:“双一流”背景下不同校区学生相对剥夺感是多校区管理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依据相对剥夺理论和本土化心理资本理论,比较了不同校区学生的相对剥夺感,并比较了人际型和事务型心理资本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与西方教育不同,国内高校分校区学生相对剥夺感比主校区学生要高;包容宽恕等人际型心理资本能有效降低相对剥夺感,而奋发进取等事务型心理资本却会强化相对剥夺感。

关键词:双一流;多校区;心理资本;相对剥夺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13-04

Abstract: Relative deprivation (RD) is a key issue for multi-campus management within the "Double-First Rate" contex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RD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s the RD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campus, and test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ask-oriented PsyCap and guanxi-oriented PsyCap on RD. Results show that RD of students in branch campus being higher than that of main campus, and the dimensions of toleration and forgiveness, respecting and courtesy, etc., in Chinese indigenous PsyCap may buffer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D, while spirit of enterprise and diligence, resiliency and perseverance exaggerates RD unpredictably. These finds may theoretically help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First Rate; Multi-campus;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lative Deprivation

一、概述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多校区办学模式广泛存在,比如42所“双一流”高校,全部都是多校区高校。然而,多校区办学在提供了更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管理上的挑战,比如不同校区学生的相对剥夺感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良性发展极为不利(Smith 和Pettigrew,2015;曹都国和吴迪,2014)。在教育强国战略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各高校的重点工作。如何降低不同校区学生的相对剥夺感,提高感知公平,是多校区办学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以多校区模式下学生相对剥夺感调查为基础,分析不同高校(“双一流”与非“双一流”)、不同校区(主校区与分校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丰富心理资本和相对剥夺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為多校区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与学生相对剥夺感

多校区办学模式是运用技术手段使教育能够在多个远距离校区之间顺利实施的办学方式(Awe'等,2016)。国外多校区大学大多由统一的治理结构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校区组成(Kavanagh和Taysom,1999),各校区享有同种管理和资源(Fonseca和Bird,2007)。但即便如此,主校区与分校区学生在疲劳、情绪枯竭和挫败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只不过分校区学生这类指标水平更低(Ried等,2006),对分校区的评价则更为积极(Elsom等,2017)。与之不同,我国多校区办学(特别是自我扩展型高校)的主要形式是在分校区设置一部分院系,且往往对分校区实行垂直管理,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史秋衡和康敏,2017)。客观上分校区的发展程度与主校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龚梅琳和杨杰,2017),主观上分校区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高娃和金彦超,2012),归属感更低(陈荣荣和宋广文,2017)。当个体面对社会不公等负性生活情境时,会体验到更多的相对剥夺感(高峰强等,2017),而相对剥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已经为众多研究所证实(Suh和Flores,2017)。结合上述研究,无论中外,不同校区学生的心理感知和评价,特别是诸如相对剥夺感这类的消极因素,在多校区管理中尤其需要加以重视。

(二)心理资本与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横向或纵向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Smith和Pettigrew,2015;熊猛和叶一舵,2016)。相对剥夺感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Callan等,2015)、生活满意度(Cojocaru,2016),甚至导致群体偏见和集体行动(Smith和Pettigrew,2015)。同时,相对剥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过程,受到个体生理与心理、社会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划分为纵向相对剥夺与横向相对剥夺(de la Sablonnière等,2009)、主观相对剥夺与客观相对剥夺(Mishra和Carleton,2015)等多种类型。其中,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收入、消费/储蓄率等外在客观条件上的相对剥夺而言,个体内在心理上的主观相对剥夺对个体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Smith和Huo,2014),并且客观条件上的相对剥夺并不会直接影响主观相对剥夺(Beshai等,2017)。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不同校区大学生的主观相对剥夺感。

之所以引入心理资本理论是因为:其一,心理资本是指包含了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成分的积极心理能力,能够对工作、关系、健康等众多结果产生正向作用(Luthans和Avolio,2014);其二,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状态类变量,可以通过极富操作性的微干预措施进行开发(Harms 等,2017),因而提升个体心理资本水平有助于降低主观相对剥夺感。心理资本在企业组织中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然而有关心理资本对与学生群体相关结果的作用却少有涉及(Luthans等,2012)。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心理资本的投资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意义:心理资本不仅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Chen 和Huo,2016)、 降低心理压力(Kaur和Sandhu,2016),也会影响将来的社会资本和就业能力(Ngoma和Ntale,2016)。除此之外,心理资本的跨文化研究也非常重要(Luthans和Avolio,2014)。西方文化是相互独立的自我观,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分离、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东方文化是相互协调的自我观,重视个体与他人的联系、遵从社会期待行事(吴伟炯等,2012)。柯江林等(2009)的心理资本结构包括事务型心理资本( 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坚韧顽强) 与人际型心理资本( 包容宽恕、尊敬礼让、谦虚诚稳、感恩奉献) 两大维度,其中前一维度与Luthans等(2007)心理资本结构基本相似,而后一维度则具有独特的本土化特征。这将为探索“双一流”背景下多校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提供支持。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1: “双一流”背景下,非“双一流”高校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高于“双一流”高校(H1a);且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学生相对剥夺感高于主校区学生(H1b)。

H2:事务型与人际型心理资本可以降低不同校区学生的主观相对剥夺感。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

选择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A)和一所非“双一流”省属高校(B)为代表。它们都属于自我扩展型高校,其中A有五个校区,本研究选择A校在天河区的校本部(A1)和广州番禺的分校区(A2)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各发放问卷100份和11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82份和101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和84.17%。高校B有两个校区,校本部(B1)和分校区(B2)分别在广州黄埔区和海珠区,各发放问卷10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90份和89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和89%。其中A校女生占61.1%,B校女生占64.4%;A校大一到大五(含医学专业)的学生分别占18.7%、39%、34.5%、5.4%、2.4%,B校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42%、58%。

(二)测量

心理资本采用柯江林等(2009)40个条目量表,该量表的信效度在国内大学生样本中得到了验证(柯江林和孙健敏,2014)。总量表Cronbach's α为0.919,八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介于0.684~0.823之间。

相对剥夺感采用Abrams和Grant(2012)及Cakal等(2011)的量表,包含“与校本部的同学相比,我觉得我们在分校区的学习生活条件是不公平的”等4个题项。Cronbach's α为0.865。

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 5点式计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对于反向计分题项,进行相应反转处理后进入统计分析。

(三)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对数据同源所可能带来的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一因素检验方法进行检验(Podsakoff等,2003),将全部指标一同进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为8.60%,第二个因子的方差解释为8.36%,没有出现能够解释绝大部分方差变异的单一因子,表明本研究不受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四、结果

(一)不同校区大学生相对剥夺感比较

先比较两所高校学生的相对剥夺感。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非“双一流”高校B大学生相对剥夺感显著高于“双一流”高校A(MB=2.634,MA=2.419;t=2.122,p=0.034),假设H1a得到支持。

进一步,以相对剥夺感为因变量,以所在校区(A1、A2、B1、B2)为类别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校区学生相对剥夺感存在显著差异(F=36.861,p<0.001),且A校分校區学生高于主校区(MA2=2.720,MA1=2.043,MD=0.677,p<0.001);B校情况类似(MB2=3.191,MB1=2.083,MD=1.108,p<0.001)。这说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无论“双一流”高校还是非“双一流”高校,都出现了分校区学生相对剥夺感高于主校区的现象,假设H1b也得到支持。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相对剥夺感

为深入了解本土化心理资本八种成分对大学生主观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KMO值为0.882,且通过了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但感恩奉献的五个指标出现了交叉负载,予以删除,因而模型中只保留了七种成分,如图1所示。

各指标因子载荷在0.433~0.857之间,且全部指标的C.R.值都大于1.96,说明各指标能有效反映所要测量的潜变量的特质,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同时各变量平均方差抽取量AVE介于0.605~0.726之间,都超过了0.5的最低要求,且各变量AVE的平方根(最小为0.778)都大于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680),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及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χ2/df都小于接受标准2,RMSEA都小于接受标准0.08,CFI、TLI及IFI都大于0.8,表明理论模型与两个样本数据的拟合度都可以接受。

在所检验七种心理资本成分中,两个样本群体各有三条路径达到了统计显著性,但只有包容宽恕、谦虚诚稳、尊敬礼让等三项人际型心理资本和自信勇敢成分能够降低学生相对剥夺感,而奋发进取和坚韧顽强两项事务型心理资本则会提高学生的相对剥夺感,假设H2得到了部分支持。这一研究发现一方面支持了本土化心理资本构成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理资本各构成部分对相对剥夺感具有不同的作用效能,值得进一步讨论。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创新之处体现在:1.聚焦于不同校区学生的相对剥夺感有助于为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2.基于本土心理资本结构分析其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心理资本理论研究。

1. 非“双一流”高校学生相对剥夺感要高于“双一流”高校学生,并且都存在分校区学生高于主校区学生的现象。

与西方高校学生对分校区有更高的满意度(Elsom等,2017)、更低的挫折感和情绪枯竭(Ried等,2006)等观点不同,本研究发现国内高校分校区的学生持有更高水平的感知不公和相对剥夺感,即使是“双一流”高校的分校区也是如此。该结论与陈荣荣和宋广文(2017)的观点较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除了东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区别之外,西方高校在多校区管理模式上更强调资源共享、一视同仁,甚至个别高校的分校区拥有更多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分布(Awe'等,2016)。而国内多校区高校则普遍表现为分校区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源配置、功能保障等方面都与主校区存在差距,所以,一方面非“双一流”高校学生的相对剥夺感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不论是否“双一流”高校,分校区学生的相对剥夺水平更高。依据相对剥夺理论的最新观点,基于外在条件的客观相对剥夺感并不会直接影响基于内在的主观相对剥夺感,因此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剥夺感”的“相对性”,如何降低学生的主观相对剥夺感,而不仅是强化对分校区的硬件支持。

2. 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对相对剥夺感的作用存在方向性差异。

与西方研究中常见的心理资本四个成分同时发挥正向效能的观点不同,本研究发现,本土化心理资本的不同成分对主观相对剥夺存在着不同方向的作用。其中,包容宽恕、谦虚诚稳、尊敬礼让等人际型心理资本以及自信勇敢成分能够降低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而奋发进取、坚韧顽强等事务型心理资本却会提高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这一方面支持了东方心理资本结构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质及内涵的观点(柯江林等,2009;吴伟炯等,2012),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心理资本维度对相对剥夺感的作用存在不同的心理机制。比如包容宽恕体现了对他人的不足、过失能给予理解包涵,对他人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能给予宽恕的心理能力(柯江林等,2009),而谦虚诚稳则与儒家强调的学思并重、反思自省,注重自我磨砺的思想一致(吴伟炯等,2012),所以当面对社会不公等负性生活情境时,东方文化相互协调的自我观就会使个体避免心理压力与冲突,从而降低主觀相对剥夺感。与之相反,奋发进取表示个体有很高的抱负,追求高目标,喜欢挑战,并表现在改进做事方式与能力提升上;坚忍顽强则表示当遇到困难或危机时,不轻易放弃,有恒心毅力,并极力想办法改变不利局面,实现预设目标(柯江林等,2009);这两种成分都表现出对不利地位的斗争意志,使个体关注于价值期望与价值能力的差距,因此会提高个体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理论研究应当重视这种作用机制的差异。在多校区管理中,应注重开发分校区学生的人际型心理资本,借以降低相对剥夺感。

参考文献:

[1]Awe' C, Gaither C A, Crawford S Y, et 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rceptions of pharmacy students' stress and stressors across two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16,80(5):1-9.

[2]Callan M J, Kim H, Matthews W J. Predicting self-rate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the contributions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5(6):1-14.

[3]Elsom S, Greenaway R, Marshman M. Experiences of bridging program students at a regional satellite campus [J].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2017,57(2):242-265.

[4]Luthans F, Avolio B J. Brief summar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14,21(2):125-129.

[5]Mishra S, Carleton R N. Subjective relative depriv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5,147(10):144-149.

[6]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903.

[7]Smith H J,Pettigrew T F.Advances in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J].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015,28(1):1-6.

[8]Suh H N, Flores L Y.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Influences of self-regulation and paren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7,65(2):145-158.

[9]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10]熊猛,叶一舵.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438-453.

[11]吴伟炯,刘毅,路红,等.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双一流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