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8-05-30周路路
周路路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国教育尤其是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思考当前高校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国际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要求。文章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思考,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探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新工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10-03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brings ou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makes new demands on Chinese education especially on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olle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aod, how to cultivate futur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problems faced by"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and explores th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一、“一带一路”核心要义以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足现状
“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设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概括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了经济贸易、区域秩序、人文交流三方面内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沿途连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64个国家[1],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对资金、技术以及高端人才等需求迫切,而且在设备、法律等方面差异较大。
纵观我国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人才大量涌出。出国深造的高等人才在接受教育后,由于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与资金支持,大部分选择继续留在国外,这对我国人才储备造成很大影响。其二,国内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但是高校就业率却始终保持低迷状态,人才市场中不乏手有学历却没有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但是各个企业却是极其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需求量与难就业人数的巨大差异正反映了我国众多高校现有的教育方式出现脱轨甚至错误,这是急需要重视并加以改变的。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加大了国内和国际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全国各个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开展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这也迫使全国各所高校进行将于改革,“新工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工科”构建的培养要求与途径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能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继“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逐步开启“新工科”建设的大幕以后,“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具有实质性需要具体执行的阶段,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实施“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多方位、多角度地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和分析如何组织和实施新工科项目。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新”
任何时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时刻具有家国情怀,要具有责任意识,要有理想有抱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入到自己的青春梦中,青年人要自觉把自己的未来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紧结合,融为一体。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日渐强盛,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承担了更重要的民族重任,而不能只追求安逸的生活,怕吃苦、怕脏怕累,经不起挫折与考验。“新工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具备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能力。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具备全新的素养,拥有更强的价值感与使命感,形成工程教育所需的大工程观或系统观、建立专业节点或信息源的关联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宏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新工科”重点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上。未来可能出现很多新方法,在人才培养方面本文作粗浅的探析。
1. 培养学生建立关联的能力
关联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与知识是建立在各种节点之上。学习就是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持续的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好的学习应能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2]。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组织企业与学生交流实习等使学生注重对外源性網络获取资源信息。二是提升学生的情绪力。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环境和应对变化的能力、自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情绪,学会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宰等。三是提升自身的学习力。鼓励学生尝试在学好自身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自身学习知识的连接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2. 培养学生非正式学习能力
提升学习力的关键可能更主要依托课堂之外的学习。因此未来的“新工科”应该把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能力培养纳入教育者的考虑之中。非正式学习是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正式教学的社会交往来传播和渗透知识,首先由学习者自主发起、自主调控、自主负责的学习行为,例如读书沙龙、聚会等。主要强调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习得。因此,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的,学习的场所是不固定的,学习的控制权是掌握在学习者手中的。在余胜泉,毛芳(2005)的《非正式学习一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一文中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进行了比较(见表1)。
非正式学习应取消模式化而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效率高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非正式学习。未来,要为学生创造互联网、仿真系统、智能系统等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手段,一些碎片化知识也是可以快速进行知识获取的渠道,从好友那里学习也是可取的学习方法之一[3]。
3. 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渐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势必增多,鉴于各个国家的法律、宗教信仰、经济体制以及语言环境的差异,“新工科”在人才培养中要着重做到培养综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需求。综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创新能力,还要能够结合所在国家的国情和技术标准,更应具有流利交流的能力。即不仅掌握自身领域且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基于综合型人才提升的课程知识体系应该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与社会生活结合、连续性与前沿性结合、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四个方面梳理核心知识,充实学生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的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习的实践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体验两者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链接,提升教育效果。
4. 学生培养要“去中心化”
传统的高校教育多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是完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未来的教育应当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多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非正式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时期,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制造业飞速增加,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工厂,世界各国都在使用中国制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能力与制造技术差距相当悬殊。我国目前过于依赖于其他国家技术,最缺乏创新能力。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教育阶段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培养学生关注现有科技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增强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要把自身想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二)“新工科”背景下学校教学模式要“新”
“新工科”项目的实施会有效改善我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轻视工程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由于职称评定压力,高校教师常年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与论文写作,极少数研究者将时间分配在工程教育教学上。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增强综合能力。现有高校教师过于局限在本专业领域的教学,没有能够跨专业跨学科涉猎知识,加上自身创新能力的短缺。这必然对学生发展造成局限,甚至造成错误导向。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师情况,从各个企业或者国际领域聘请专业技能与应用技能并存的教师。并且大力鼓励教师申请各级科研创新项目,并广泛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课题研究,通过教师指导和自身学习,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另外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等交流培训方式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甚至可以鼓励教师在一段时间去企业或者国外进行相关技能的实践。
同时,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重视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从而轻视了对综合型人才方向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只会生产不懂管理,要么只会管理不懂技术。因此对学生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应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目前各个高校内的设备过于陈旧,和国际高端设备相去甚远,甚至是早已被淘汰。这势必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与国际需求不符。其次,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将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相互结合,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工科类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往往比较注重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读万卷书不是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和了解。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前预定了高素质人才,可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获利。
三、结束语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间人才与技术交流的日渐增多,高校“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這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将培养创新与应用并存的综合型人才,就要在“新工科”培养中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信心,要具有爱国情怀,要具有“新工科”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现有教师要通过自身学习或者培训提升自身的能力,更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学校更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了解理论和实际的差距,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领域的先进技术。“新工科”培养大到国家投入,小到学生本人的努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工科”的要求加以调整和改变。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15(5):538-544.
[2]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http://www.itdl.org/journal/jan-05/arti-cle01.htm 2013/04/03.或: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李萍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8).
[3]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4][美]西蒙期.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李萍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8):9-1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
[6]段胜峰,彭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7]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8]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9]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10]宋荣华,郝耀华.“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E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7/c1002-2628598
8.html.
[11]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EB/OL].http://www.sohu.com/a/214254490_387114.
[1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13]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14).
[14](美)约翰·A.辛德勒(John A. Schindler).情绪力[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15]余胜泉,毛芳.非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