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辩的课堂最出彩
2018-05-29吴超霞
吴超霞
【摘要】争辩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特别适用于语文教学。本文以《少年闰土》课堂教学为例,建议教师全面考量如何通过争辩话题选择、争辩组织措施落实、争辩引导操作、争辩综合设计等方面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出彩。
【关键词】少年闰土 争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03-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活动,操作难度是极大的,因为辩题设计不典型,学生难以形成争议点;组织方式不科学,就不能确保辨论活动顺利展开。因此,在选择运用这种教法时,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评估。对辩题及组织形式的筛选,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洞察力和执行力。《少年闰土》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节选,刻画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争议话题,引发学生展开争议活动,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特别是对闰土和“我”有了更多了解,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那样的人,还是课文中“我”这样的人呢?思考这个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闰土是自由的,但生活在最底层,“我”的生活很单纯,有优越的受教育环境。与你的同桌一起探讨,想成为闰土的坐在左边,希望做“我”的坐在右边。如果两个人选择一样,以抽签形式决定角色。请大家坐好位置,同时考虑清楚如何用你的理由说服对方。
(学生调整好座位,开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师:准备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争辩要有顺序,注意听对方的说法,并提出反驳。
(学生争辩开始,教师巡视,并注意搜集相关信息。其中有一组的争辩非常激烈,教师给予特别关注)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那个时候,闰土不用上学,可以去捕鸟、捡贝壳、叉刺猹、看跳鱼儿,太有趣了。
反方:闰土的确是自由的,也能够做这些有趣的事情,但他沒有机会接受教育,也没有机会学习,自然成为了野孩子,将来长大也是低能儿。
正方:闰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成长,他接触到的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这不也是一种教育吗?
反方:我不这样认为,闰土生活在农村,各种信息闭塞,不能接受科学的教育。哪像“我”,可以在城市里学习很多知识,能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质。闰土土生土长,见识太少,无异于井中之蛙。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一个在自由自在的广阔天地,一个在私塾牢笼之中,哪一个是井中之蛙呢?
反方:“我”后来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而闰土将来成为一个平凡的农民,这说明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非常激烈,其实,你想做谁都没有错,每一个人也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也许你最后都没有说服对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够在争辩过程中获得学习认知的成长。老师建议大家课后仔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这样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辩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展开一对一的辩论,整个课堂都活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置身事外。课堂辩论不需要关注输赢,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争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张扬,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升。
一、争辩选题精准,具有典型性
争辩话题的选择关系到争辩活动的成败,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争辩话题难以引发学生争议,或者是出现了“一边倒”现象,争辩活动便失去操作的价值。因此,教师不但要对教材展开深度剖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维的对接点,还要对学生的思维现状有足够的预判,这样才能为设计争辩话题提供信息支持。
《少年闰土》的两个人物是闰土、“我”。他们是同龄人,而且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同龄人自然有更多的认知契合点,这也是教师设计争辩话题的思考着力点。虽然学生和文本人物处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但因为是同龄人,还是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教师围绕这个点设计争辩话题:你想做闰土还是“我”?顿时引发学生热议,说明教师的设计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下面的操作组织就会自然而然进入良性轨道。事实证明,争辩话题的选择是关键,一旦找到典型的话题,激发调动效果就会非常突出。
二、争辩组织到位,具有条理性
班级辩论形式丰富多彩,教师一般会先选拔辩手,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听辩手的争辩。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组织存在先天缺陷,因为学生如果都能够认真听取辩手发言,其操作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一旦课堂成为几个辩手的舞台,其他学生沦为旁观者,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争辩时,需要对争辩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处理。
上述教学片段中的争辩组织形式独具特色,让同桌两个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实现全员调动,每一个学生都是辩手,而且要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对方。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如果两人在角色选定时出现了雷同,让学生抽签决定辩手位置,这也是不错的设计。表面上,学生的观点一致了,就没有必要争辩了,教师让学生抽签硬性找出对手,这对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因为要站在对立面展开争辩,需要学生做好思维调整,学会运用辩证法,这样的训练价值会更高。争辩活动获得圆满成功,这与争辩活动组织方式的正确选择是分不开的。
三、争辩引导科学,具有启迪性
争辩话题明确、争辩组织形式安排就绪,接下来就是引导争辩了。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稳定,在阐述争辩话题时很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如果争辩出现了偏离,学生为一些无谓的事情“抬杠”,那么争辩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提供明确的争辩话题,还要指出具体的操作路线,甚至指明思考的方向,才能确保争辩活动顺利进行。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做闰土还是“我”,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引导意向,而且给了特定的限制:那个时代背景下。因为文本对闰土有太多的描绘,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通过文本感知到闰土是自由的、活泼的,他的生活是多彩的,认知是丰富的;相比之下,文本的“我”生活显得单调一些,缺乏活力。学生大多会选择闰土,而思想比较稳重的学生会进行理性思考,认为“我”有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有光明的未来。还有一点,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老师肯定也会倾向于后者,这势必会增加学生选择的理性化。对于学生争辩中的表现,教师需要从不同视角展开评价,虽然限制了年代,但学生和文本人物属于同龄人,其思想认知能够自然融合。很多学生羡慕闰土的自由自在,也带有个性认知色彩,相较于闰土,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会乏味一些,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选择闰土的原因。
四、争辩总结简明,具有拓展性
争辩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厘清争辩思维,获得一定的启迪。如果教师能够借此展开拓展性引导,就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延伸课堂。争辩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需要淡化输赢,无论结果如何,大家都应该是赢家。教师在总结时,需要给学生传达明晰的讯息。
教师对学生的争辩应给予肯定的评价,特别要强调学习收获,让学生认识到争辩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比赛。教师由学生争辩联系到鲁迅的小说《故乡》,并鼓励学生抽时间阅读小说,这是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课文是《故乡》的节选,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整篇小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学生很想知道成年后的闰土是个什么模样,自然会找机会去延伸阅读。争辩给学生带来重要的思维动力,而学生的思想活跃度越高,学习训练效果就会越显著。
争辩是一种教学新机制,具有开放性、激发性特征,可以迅速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同时也可以历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辩论时要注意:争辩选题要具有典型性,争辩组织要具有条理性,争辩引导要有启迪性,争辩总结要具有开拓性,这样才能让争辩的语文课堂更加出彩。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