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闪动着“美”
2018-05-29梁凤娜
梁凤娜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挖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教师语言魅力、書写指导、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朗读及细品词句等方法,让学生感悟“美”。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审美情操 创设情境 朗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42-02
在“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学科应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审美情趣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关键时期,如何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发挥其重要作用,让小学语文课堂闪动着“美”呢?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教学语言,在学生心中播种“美”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不仅能刺激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而且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要利用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首先,语文教师的发音要准确、规范、流利,给学生以示范;语速要适中,因为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倾听的效果,语速过慢会让学生养成松松散散、漫不经心的习惯。其次,课堂讲解尽量做到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让学生听起来有一种美的享受。同时,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符合其年龄段特点的语言上课,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鲜活、更灵动、更具体、更有生命力。如低年段的学生比较稚嫩、单纯,一般是凭直观感觉思考问题,教师就应该运用活泼、饱含激情、接近孩子生活的语言,语气力求亲和、稚气些,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及适当的肢体语言,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面对高年段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运用这么稚嫩的语气,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高年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有了自己的主见,思维方式由具体逐渐向抽象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讲究风趣、有哲理性,语气温和,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通过书写指导,训练学生的美感
书写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笔者都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要写的字的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里所占的位置,哪一笔有变化,哪一笔要怎么写才更美观,起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落笔又在哪个位置,哪一笔起笔要重、收笔要轻。只有这样坚持训练,才能让学生把字写工整、匀称、美观。笔者还自编写字口诀让学生记背:“横平竖直,撇捺要舒展,字写格中间,四周要留空。”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渗透美育,不仅要训练学生写好字,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毅力、思维能力、审美情操。笔者平时常常告诫学生:要写好字首先要有好的态度,这是写好字的关键。看字就知道一个人的学习、做事的态度,因此,我们写字时要认真、不马虎。当然,学生要想把字写得更好、更美,还要坚持练习,做到持之以恒,坚持每一次写字都要写出最漂亮的。这样,学生就能从写字习惯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美感也会慢慢萌生。
三、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语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听、看、讲、想、做等多种活动充分作用,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欣赏美。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音律美
音乐能让人放松心情,身心愉悦,产生联想,激起情感,引起共鸣。在语文课中运用音乐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江南》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江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课文的学习。那欢快的节奏,活泼甜美的童声,配以荷叶、荷花、鱼儿嬉戏的画面,一下就把学生带进了诗歌描写的江南美景中,充分激起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整节课都洋溢着快乐,学生也学得积极、认真。
(二)用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画面美
研究表明,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儿童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良辰美景,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美丽的春天图画,并让学生给图画配上朗读:“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这漂亮的春天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心情的愉悦。然后,笔者话锋一转:可是这美丽的一切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是多么心酸的事!促使学生对盲老人没能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感到心酸和同情,进而深刻感受到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盲老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的魅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注重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优美句子,培养学生欣赏和运用优美句子的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中华民族的文字博大精深,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明。一般而言,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文句优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高尚情操的形成,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带上情感去读课文,真真切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美”的因素
心理学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尝试的欲望。因此,在刚刚接触课文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先尝试自己朗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有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力求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发现语言美的因素。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把握,为初步形成语文能力、感受语言美打下基础。
(二)读思结合,自主探究文本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我们应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再让他们深入读课文,思考课文。如让学生想一想文本写了什么内容,其写作目的是什么;你最喜欢文本中哪些句子,哪里是令你感受最深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你对文中哪些句段感兴趣,读了这些句段,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文字来揣摩赏析文本。这样做能激发学生走进语文的欲望,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又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他们从读中质疑和释疑,进而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在教《理想的风筝》时,笔者充分下放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合作探究,任选与刘老师有关的一件事来学习探究,读一读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说说通过这件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课上,有些孩子找到句子“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用急促、欢快、坚定的语气读出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刘老师;有些孩子找到句子“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用稚气、活泼的语气读出了一个幽默、乐观的刘老师……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研究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细品词句,让学生感悟人格“美”
入选教材的文章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的不仅充满语言美,而且洋溢着人格美,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特点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素养。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引導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找出体现船长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品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了解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等性格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升华情感。在学生重点品读句子“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时,笔者播放了一曲悲壮的乐曲,配以船长的头像,加以激情的旁白。在音乐的渲染和旁白的作用下,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被拉近了,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背后的韵味,眼中都闪着感动的泪花。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句子。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船长高尚的品格也在学生心里扎了根,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格美的教育。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努力挖掘美的元素,让语文课堂处处闪动着“美”,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主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