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的开发与实施

2018-05-29谭春莲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实施原则

谭春莲

【摘要】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中心小学依托“壮药启蒙教育基地建设”校本课题,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螺旋上升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原则与生动性原则,编写了《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校本教材,并在授课时间、内容等方面作了统筹安排。

【关键词】壮药启蒙 校本教材 目标 内容 原则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37-02

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壮族学生居多的民族小学。学校结合“继承传统,立德修身”的办学理念和建设民族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依托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提出开发壮药植物启蒙校本课程。基于学生、学校发展及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组建了教材开发小组,编写了《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读本,并开设了相关的壮药植物启蒙课程。

一、开发背景

广西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在壮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壮族祖先利用广西特有的、丰富的药材物种资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壮医药组成经方、验方,用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保健,为壮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壮医药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承教育比较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壮医药的发展。振兴和弘扬壮医药事业,最基础的是人才的培养。而少年儿童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是接受传统教育、科普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娃娃抓起,把壮医药文化带进校园,是弘扬和继承壮医药文化、培养壮医药人才的一种创新途径。

二、课程目标

通过《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课程实施,使学生知道与壮药相关的浅显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和壮医草药相关的科普探究活动,了解常见壮药采集、加工、保管的基本方法,以及常见中草药在日常生活的药理运用(包括在本土“凉茶”上的运用);通过引入一些民俗,让学生知道壮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了解壮药与壮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产生民族自豪感;保持和发展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的兴趣,促使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三、教材内容

《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由校长滕开华担任主编,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师樊立勇担任顾问,29名课题组成员参与编写。教材的编成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初步了解和认知壮药知识的大门。

教材开发小组参考《壮族民间用药选编》《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选取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壮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将常见的壮药植物引入教材。为方便学生查找相关的壮药植物,教材按照壮药植物第一个字的笔画数安排各部分的内容,如“二画”部分包含八角、八角枫、九节、九节茶、七叶莲、十万错等植物。教材中入选的植物共152种。对于每一种植物,教材都从别名、来源、形态、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并插入相应的图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分辨、理解。

例如《九节》章节内容:

别名 山打大刀、大丹叶、山大颜、吹筒管、刀伤木、牛屎乌、青龙吐雾、九节木。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九节Psychotria rubra (Lour.) Poir. var. rubra的嫩枝及葉。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1~3m。小枝近四棱形,后渐变为圆形,暗黑色。叶对生,纸质;叶柄长8~20mm;托叶膜质,早落;叶片长圆形,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长8~20cm,宽2.5~7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下面脉腋内有簇毛,干时暗红色。聚伞花序常顶生;总花梗极短,近基部3分歧;花小,白色;萼简短,裂片短三角形;花冠漏斗状,顶端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雄蕊5玫,花药伸出;子房2室。核果近球形,熟时红色;种子背面有纵沟。花期8~10月。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拔毒、祛风除湿。用于扁挑体炎、白喉、疮疡肿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胃痛、痢疾、痔疮等。

用法用量 10~30g。

四、编写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教材全面体现和落实了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通过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壮药植物科普教育,引领学生学习常用壮药植物的形态、用途等基本知识。

(二)整体性原则

《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在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体现了整体性原则,展示知识的整体性和方法的一般性。壮药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因此,教材注重呈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小驳骨和大驳骨存在相似的功效,都具有治疗跌打损伤、续筋的功效,教材编写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联系。

(三)螺旋上升原则

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浅层次的能力要求为学生能简单讲述与壮药有关的小故事,了解某些对于身体有利的壮药药材和药理,如能对“地桃花”等壮药材加以简单的介绍。较深层次的能力要求为引导学生画出形态各异的壮药叶子的形态,感受植物的多样化。例如让学生区别艾草和蒿草,学生通过比较长得很相似的艾草和蒿草,进一步认识到大自然中有很多相似的壮药材,但是这样的壮药材都有各自的特性,要正确区分。

(四)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教材选用了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了必要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壮药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开篇让学生认识的壮药八角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平常家中煮菜时会用到,而且学校附近正好有一个八角香料厂等,学生可以在实际中感受,知道八角具有健胃、驱风、镇痛、调中理气、祛寒湿等功用。

(五)生动性原则

教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壮药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代诗词中对壮药的描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壮药文化;通过学习认识到目前中医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在“认识艾草”一课中,教师通过引入端午节时门上插艾草的民俗,让学生知道壮药艾草经常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到壮药与壮族民俗文化也有联系。

五、课程实施

《小学生壮药植物启蒙》校本课程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师进校指导,课题组成员18人协助开课,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轮流进行授课。课程安排在每周星期四下午的壮韵课程中。开课前,药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2课时的全员培训,让全体教师对壮药都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课题组成员用4个课时在壮药植物理论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培训。为了加强实践方面的意识,在开课后的第五周至第七周,课题组成员和药师利用6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壮药特色班的学生到学校的壮药科普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让学生通过每一种壮药的标牌知道壮药的别名、来源,利用摘叶、寻根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壮药植物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开课后的第八周至第十周,课题组成员继续进行校本教材的理论培训,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壮药的颜色、形态。在全校师生都对壮药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药师和课题组成员按分组带队的形式,从第十一周至第十六周,利用10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和壮药相关的科普探究活动,了解常见壮药采集、加工、保管的基本方法,以及常见中草药在日常生活的药理运用,真正感受壮药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学习壮药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壮药课程的魅力和乐趣,培养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了解常见壮药采集、种植、加工、保存和食用的基本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产生了传承和发扬壮族传统医学文化的兴趣。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实施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