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识字教学
2018-05-29蒋祖军
蒋祖军
【摘 要】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何正确理解识字教学的特点,把握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从具体识字教学实践的角度来归纳方法,凝聚共识,以期提升识字关键能力,打好核心素养基础。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识字教学;方法指导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培植素养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这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础性要求。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从培植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而言,我们就是要在教学、学校生活中关照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要加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要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识字教学不能弱化,而是要摆在重要位置,要把识字能力的训练提升作为重要环节加以强化。
一、贴近实际,生活化识字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シ”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①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我吃过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②玉米有很多营养,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③玉米可以蒸成馍来吃,还可以做成爆玉米花;④玉米是长在土里的……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对“玉米”与“玉”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创新形式,情趣化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象识字。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儿童对这些都会很感兴趣。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笔”,出示毛笔实物让学生观察。学习一些会意字,可画一画图画,如“休、伐、林”等。
游戏识字。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活动,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彩的游戏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地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激活识字教学。如:我利用课前时间,同他们做“反义词”游戏。如“上”对“下”、“大”对“小”、“黑”对“白”。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形容词一般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所以它们反映的相反或相对关系最为明显,因而反义词的数量就比较多,其作用能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意思,在修辞上有时还能起到对比或衬托的作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故而孩子学习起来轻松快乐、一学期下来他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300左右反义词。
三、巧用迁移,积累式识字
让学生把算术中学到的加减法迁移到识字中,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从而得出要学的生字。如学习“香、星、早、圆、秋、种”等合体字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加部件的方法识记字形:“禾加日是香”“日加生是星”“日加十是早”等;再如,学习“巴、也、毛、卖”等字时,可引导学生用减部件的方法识记字形:“爸减去父是巴”“地减去土是也”“笔减去竹是毛”“读减去言是卖”等等。
四、比较辨析,理解性识字
对形近的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口的中间只有一横;“目”是眼睛,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所以口的中间有两横。又如“己、已、巳”很容易混淆,可以这样教学生区分:“己”不出头,“已”半出头,“巳”全封口。再如“喝”和“渴”,“喝”水用口喝,口“渴”需要水。“鸟”和“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乌”黑。
五、自编谜语,活动中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编字谜也有诀窍,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特点直观、形象地编字谜,也可以根据字形结构展开联想编字谜,还可以根据字义编字谜。
如学习“金”和“碧”时,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学会这两个生字,又巩固了一寝学过的“人”“王”“白”“石”等字,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如学习“告”“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展开联想编字谜:“一口咬去牛尾巴”“开字头上长两角”……
六、编故事识字法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学“候”和“猴”字,可编这样的故事:森林爷爷拿了两件立物,一件是反犬旁,一件是竖。“候”和“猴”都很聪明,也很谦让,一人只要了一件礼物。“猴”说它是动物,要反犬旁,让人们一下记住它。“候”说它就要竖。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识字,真有趣呀!学生在给汉字编故事的时候,必须寻找汉字的特点。这样,就会拓展他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的创新意识。识字会变得有趣,识字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开端,更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识字,让学生爱上读书、学会做人,是教師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郝文华. 汉字识字教学基础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 陆静山. 小学识字教学问题[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3] 尼玛顿珠.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 读与写(下旬刊),2017(8).
[4] 金志红. 识字教学的“结”与“解”[J]. 新课程(下旬),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