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异家庭学生小冬的心理教育初探

2018-05-29刘云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心理教育

刘云敏

【摘 要】 近几年在与部分离异家庭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认知错误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帮助,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正确而勇敢地面对。

【关键词】 离异;自我认知;心理教育

【案例介绍】

一个14岁男孩小冬不愿再读普通高中,来职业学校选择了比较喜欢的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

小冬入学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新生军训期间他迟到、不听号令、顶撞教官、有校外闲散人联系、在厕所抽烟。军训结束进入正常学习阶段,小冬又出现与不爱学习纪律散漫的孩子结帮凑群、逃课、让伙伴冒充家长请假离校去网吧等等。有一次,他的妈妈打电话向我询问,是否学校要收取300元的学习资料费。我说,职高班课后重点是动手实践,多进实训室,除了已有的教材课本,学校和班级没有安排购买其他书籍,不过我要核实一下,问问小冬是否自己有新的学习安排。经私下过问,是小冬在网吧和酒馆借了别人的钱,这才编理由向妈妈说要钱。还有一次,小冬与邻班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抄起凳子打破了同学的头,还把同学的书撕烂烧毁,小冬受到赔偿经济损失和留校察看处分。

后来通过小冬妈妈了解到,以前小冬有一个很不错的家,爸爸是一所大專院校的电工,工作稳定,业余时间还承揽校外电工技术活,收入不少且灵活。妈妈没有正式工作,但踏实勤快,任劳任怨,除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之外,还在街道小医院做清洁工,每月也有收入。那时的小冬在家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在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受到邻里的夸奖和老师表扬,学习成绩也在班里排前十名。但到了初一年级,小冬家发生了变故,爸爸有了婚外情,后来发展到基本不回家,回家就是为了找茬闹事,掀桌子摔碗,殴打妈妈,小冬上前劝说就要挨一顿狠揍。软弱善良的妈妈忍气吞声,天天以泪洗面。小冬觉得无依无靠,家不再是温暖的家,而是阴森冰冷的坟墓。后来,爸爸狠心抛弃了他和妈妈,甚至连小冬的生活费都不给,娘俩只能靠妈妈不到2000元工资和亲戚邻里的资助艰难度日。从这时起小冬开始变了,他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人,爸爸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同学不喜欢,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没有人可以相信。他开始自暴自弃,逃学旷课,结交不良少年。

【案例分析】

小冬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本身,而是因为小冬对家庭破裂造成的环境变化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在与小冬进一步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小冬认为是由于自己不可爱、不被喜欢导致了父亲对他的抛弃。其实这是他对问题做了错误的归因,导致了错误的自我认知,我们要让小冬明白,父母离异与他无关,这是父母之间出了问题导致的结果。在学校,我们要帮助小冬意识到部分老师和同学对他有看法或者不喜欢他,是由于他自暴自弃,顶撞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等不当行为造成的,而不是因为他天生的不可爱。

所以我们在处理小冬的心理问题过程中,要从认知角度帮助小冬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改变认知中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部分,获得理性信念和自我肯定,引导他逐步增强信心,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最后促进他改变心理现状,获得成长。

【教育措施】

1. 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教育时机,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因为父母关系恶化,导致家庭气氛紧张,直至家庭解体,在此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自责、抑郁、逆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关心和帮助,而不是同情和怜悯。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的发泄行为,耐心倾听他的诉说,找寻恰当的教育契机和方法,可以为他创设情绪发泄的环境和情境,例如给学生设个“情绪角”,让他有一个独立空间,静静地待一会儿,或者参加体育运动,或者通过音乐放松疗法等形式,让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进而打开心结。

2. 需要母亲的配合,为学生注入能量。在小冬的问题上由于父亲不能配合,我们必须要借助母亲和他比较坚实的纽带,为他注入一定的能量。我告诉这位母亲,要帮助儿子,就要本着“分享症状,而不是消灭症状”的原则,要完整地接纳儿子的各种症状。希望她能让孩子愿意把每天的经历与她分享,并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刚开始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那就先倾听,不发表任何评论。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找适当的时机引导孩子走出情绪的误区。

【教育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母亲和老师抓住了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教育要点,并尝试抓住时机修复孩子心灵旧有的伤痕,引导孩子逐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必须成长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在一年多的痛苦与挣扎中,孩子澄清了旧有的错误认知,行为逐渐转入正轨,成为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喜欢的人,又成为了邻里亲戚夸赞的人。

近几年在与部分离异家庭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不同程度都存在类似小冬的问题,那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帮助,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正确而勇敢地面对,一起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即作用于孩子内心的东西,那就是爱、安全、支持、鼓励、关心和信任。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配合下,形成影响孩子成长的教育合力,让孩子摆脱不利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走出心灵误区,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稳走远。

【参考文献】

[1] 李进,武晓菲. 离异家庭子女恋爱心理危机干预个案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A3).

[2] 缪智文,何丽嘉. 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J]. 新校园·中旬刊,2011(7).

[3] 罗纯戎. 浅析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J]. 博览群书(教育),2017(4).

[4] 申继亮,刘霞.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王承凯. 如何把握孩子心理[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

[6] 孟育群,高平. 让折翅的小鸟重回蓝天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7] 王玲. 抚平心灵的创伤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心理教育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浅谈小学教育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