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畅游
2018-05-29吕鸿英
吕鸿英
【摘 要】 小学生阅读的承前启后作用,体现在从阅读中巩固识字,认识新字,陶冶情操、淬炼写作潜质和形成健康人格等效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大语文阅读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 自读;疑点;兴趣;需求
小学生阅读的承前启后作用,体现在从阅读中巩固识字,认识新字,陶冶情操、淬炼写作潜質和形成健康人格等效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大语文阅读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课前尝试自读
课前预习能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挖掘心力,开拓课外知识领域,获取大量信息,服务于课中,做到课内外相结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开展课外阅读,查找有关资料,从而解决问题呢?我们主要从“疑、需、趣”三方面入手:
1. 疑点处探究。思起于疑,学起于思。传统教学强调:“惑而从师”,现在,我们引导学生“惑而从‘书,惑不解,然后从师”。如学生在预习《植树的季节》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为什么要植树……惑而从‘书是一条指引迷律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查找我国植树节的来历,我国古今植树趣闻、植树节节微的含义等知识,学生的疑点自然迎刃而解,而且获得了比课本更丰富的知识。
2. 兴趣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学习的催化剂,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篇文字俊永,堪称典范,告诉学生许多新鲜、美妙的事,也留下许多言已尽而意犹存之处,往往会引发学生想探索之所以然的欲望。《美丽的武夷山》就是最好的例子。孩子们被文中奇山秀水深深迷住了。那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那山峰之险峻,形状之俊美吸引了孩子们强烈想看到其他山峰的形状。此时,让学生顺着兴趣点到旅游册或有关的福建的名胜古迹查找资料,学生的好奇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
3. 需求处点拨。在阅读中,要联系阅读教学实际去摄取信息。学习一篇课文前,文本背景、作者生平、著作、故事,文章中的人、地、事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的工具,也属可探究的阅读资料,对理解课文的程度、把握人物的情感、解决疑难点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预习中的常规作业,引导学生去查阅。学生求知欲望大增,搜集的资料信息五花八门,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对学习课文做了情感铺垫。
4. 广泛索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博览群书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学习语文、积累知识、提升文采、写好文章的基础。可见,在日常教学当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畅游,不拘一格,广泛阅读等,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做法有:
(1)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建立“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在家布置“小书房”;在班级园地里设课外阅读栏目“好书介绍”、“读书心得”。
(2)教师参与推荐读物,结合学习内容、学校活动、班级实际、学生爱好选择篇目。
(3)从地方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
二、课中互动交流
1. 信息交流。先建立搜集资料的意识、激发搜集资料的兴趣,再教给学生根据需求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留出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资料的平台,同时,让学生懂得围绕问题取舍筛选资料,让学生在资料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
2. 用已知解决未知。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再带入课堂,促进课内外知识的有机融合。在进行资料交流时,让学生展(下转56页)(上接54页)示自己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他们相互分享资料搜集方法。通过对话式教学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谈谈手头的资料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
3. 资料辅助课内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获取背景资料的同时,要引导其阅读难以了解的背景材料,从而以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中的阅读感悟奠定基础。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由于课前学生搜集了李白和他写这首诗的情况的相关资料,因此,学生很快地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体会到诗人遇赦后心情愉快、乘船东归的情境,并以个性化朗读把诗人喜悦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有了知识背景的有效铺垫,对辅助课中的学习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延伸
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如课文读完后,启发学生学会挖掘阅读的延伸点,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使探究得到升华。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又如在学习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巴金的《鸟的天堂》、鲁迅的《少年闰土》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引导学生明确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内外信息交互中,做到课内外走来回,以课内学习带动和促进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中的无数有价值信息,才能源源不断地被我们所开发和利用。这样,语文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识心灵也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 张丽琴. 小学情趣阅读的探究[J]. 考试周刊,2018(5).
[2] 卢忠卫.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培养[J]. 小学生(中旬刊),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