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策略

2018-05-29邬云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高中历史

[摘 要] 针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度开发课程资源、标新立异教学内容、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问题,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祖国统一大业》为例,从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学重点的区别明晰、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知识结构的整合重组等方面,探讨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以期实现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人们改变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的观念,认为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由此,着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常态,但也出现了抛弃教科书,过度开发教学资源,标新立异教学内容等现象,无疑加重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且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散乱与缺失。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是以模块和专题为架构,将同一阶段的历史现象拆分为三个部分学习,某种程度上造成历史内容整体的割裂,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为例,浅析在专题史构架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

一、依托教材文本,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新课程视野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在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中,历史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由此,研究好教科书、利用好教科书,突出教科书的核心地位,合理呈现经过精选的内容,选择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指导方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经验,真正发挥教科书“学材”的作用,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技能。如何研究和利用好教科书呢?笔者建议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教科书内容的教育价值,挖掘历史教育的教化功能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有着重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任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材内容紧紧围绕“祖国统一”这一主题,通过“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叙述和史论评述,彰显着党和政府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为之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人民群众对祖国完全统一的热烈期盼。由此,本课教学必须充分运用教材文本叙述的感染力,去激发学习者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发挥本课的教养和发展的任务。

(二)研究教科书的课文结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的安排和组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包括基本文(大字)、补充文(小字)、史料文等;二是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依附于课文系统,又相对独立,包括课文图表、课前提要、原始资料、课文注解、课后习题等。《祖国统一大业》所属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由正文和辅助材料两部分组成,辅助材料包括“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习延伸”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优先选取并用足、用好书本的现有资源,尤其是教材中的辅助材料。例如,在讲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时,巧用书本的“历史纵横”关于1981年叶剑英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可以将理论性较强的“一国两制”概念更为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湾地区最大的诚意。

二、围绕核心目标,区别明晰教学重点

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了解决阶段性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注意区别当前所执教课题最有迫切意义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即要明确具体课题的核心目标。所谓“核心目标”是指“在若干教学目标中,总有某个教学目标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在对三维目标有统一性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学设計中,选择某些维度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其他维度的相关因素,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核心目标不仅是教学内容所体现的独特价值,也是贯穿全课的主线。而核心目标的确立,必须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和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构建。这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掌握学科知识和依托学科能力基础上,深入内心的一种修养和行为,一种科学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一种正确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在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全面的、均衡的达成三维目标的要求,往往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迷糊,导致实际目标的缺失。因此,我们在设计某一课题的具体教学目标时,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学情进一步明确本节课必须达成的占主导地位的任务,明确核心目标。

对于《祖国统一大业》而言,课标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就课标这一要求来说,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对于有初中学习基础的学生而言,把核心目标定位在知识的达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心目标的确定,应该放在单元、主题(模块)乃至课程的整体目标中把握。本课被列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安排在必修1政治史模块。在总的课程目标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中笔者领悟到课标设计本课学习内容的要旨在于,感受到党和政府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认识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由此,在确定本课的核心目标时应更侧重于价值目标的维度。接下来,围绕核心目标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区分,明确重点的、最基本的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有效获取信息和掌握知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可以简化“一国两制”的形成与发展、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使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国两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等教学内容上。

三、依据学情基础,适度拓展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传输历史信息的载体,但不是全部,是教学的首要资源,但不是唯一。新课程下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适度补充教科书,拓展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认知和理解历史问题有非常必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味求新求全,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一)必要性和完整性

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理解基本内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弥补其知识的不足,或激发其思维的深入。因此,凡是与上述目的无关的内容都不要轻易拓展,从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冲淡教学的主旨。同时,拓展的部分要与教学内容从时空顺序或历史关联上属于同一个整体,拓展是为了使其整体更为的合理。《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材内容中,关于港澳和台湾问题由来这一内容是忽略的,这会影响到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的相关史实。对此,笔者通过增加一个微课视频,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

(二)学生的可接受性

拓展的内容要基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和实际的智力水平。《祖国统一大业》中增加的微课视频,是基于学生的历史常识,主要以图片和地图等较为直观的方式,辅以具体的历史事件,简明扼要地阐述历史史实,让学生认识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符合高一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香港澳门是不是属于殖民地就省略不做原因阐释。

(三)符合规定的课时

课堂教学必须强调教学时间和师生精力的支出标准,教学内容就是有拓展的必要,也要有限度,不能延长本课的规定课时。课例中微课视频的内容约2分钟时间,较为合理。

(四)符合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

这里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教学的硬件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校物质条件的实际,本着效率最佳的原则,优选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如《祖国统一大业》中内容的拓展,选择微课视频制作的形式,既能直观清晰地将问题讲解清楚,又能使教学形式多样化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且可以让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和理解。但对于不具备制作微课视频的老师和学校,老师的当堂讲解是较为实际的方式。

(五)科学恰当引入史学研究成果

教科书的基本观点,相对滞后于历史学学术研究和政治理论重新阐释的最新进展。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属于2007年第三版,距今已有十年,有些内容已脱离现实生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变化。很多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平时史学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很少,历史学习更多地依靠较为陈旧的书本,不利于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以及历史思维的扩展。尽管学术研究弥补了教材观点和理论的滞后性,但高中历史教学毕竟不等同于学术研究,它所达成的是国民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浅显。如何将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适时适度地运用于高中基础课程?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贵在把握角度、深度和信度。所谓角度,就是要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深度,就是引用学术成果不能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所谓信度,就是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基调相违背。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中,在讲述“一国两制”在港澳实行的具体方式时,引入“特别行政区制度”这一概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并且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将本课融入单元主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完善单元体系。

四、结合教学实际,整合重组知识结构

教材的编写是根据课程标准,面向该年级阶段的全体学生,没有绝对适宜每一位学生的教材,现行多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同时使用也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适时地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以更好地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的重组,必须依托教材这一核心资源,整合重组后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依托教材内容进行论述。知识结构的重建要能更好地落实核心目标,重组的教学内容的每一部分之间要相互关联、主线清晰。其重组方式如下。

(一)教学内容进行纵向重组

就是将要讲授的课目置于整个单元的逻辑结构中,与前后课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主题。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两节课目,我们不妨将两个课目整合在一起,按照新中国外交发展的3个阶段重新构建逻辑体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将教学内容进行横向重组

就是将要讲授的课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关系,重新分为2~3个部分或环节。历史文本的逻辑关系呈现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線性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板块式结构,各部分之间既有历史逻辑的关联,又相互独立;辐射式结构,以一个核心知识点或主题为中心,其余部分围绕这个中心从不同的层面展开,相互联系和作用,他们和中心知识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递进式结构,即各部分内容由浅入深,后一个部分是在前一个部分基础上的对学生能级要求的提升。

人教版教科书在编排《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体系时,从课题看似乎与前两课的政治制度建设与发展的主题偏离,三个具体章节(部分)的结构安排较为松散,偏重于叙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具体史实,不利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领悟“一国两制”的价值和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基于此,笔者优化整合了教材,对知识结构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部分 一国两制:提出与内涵

1. 梳理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2. 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第二部分 一国两制:成就与智慧

1. 认识一国两制取得的实践成就

2. 领悟一国两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

第三部分 一国两制:前景与展望

1. 梳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2. 探讨“我们为什么坚信,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这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采用辐射式结构,围绕“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单元主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脉相承,既避免了与初中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常识的简单重复,同时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情态价值观的达成,从而使以民族复兴的视角审视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意义有了着力点。

[参 考 文 献]

[1]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

[2]黄牧航.谈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以岳麓版《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5(3).

[3]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5]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3(8).

[6]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邬云琰.浅议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从宪政的角度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教学参考),2011(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